回忆来袭

陈伯适

<p class="ql-block"> 因为办公室搬迁,我清理保险柜资料的时候,看到读大学时的一个日记本,翻了翻,突然掉落出一张写满字的信纸:</p><p class="ql-block"> “遥遥路千里,藕丝隔不断。鸿雁启航难,瞭诉心境,月缺难圆,冰霜要染白于两鬓,远方的你,何时能感应于心灵。</p><p class="ql-block"> 风再轻轻吹,我与风呼唤你,红唇未启唯有泪先滴,只有祈祷,我那心中的太阳,永远为我照亮黑夜里的前方。</p><p class="ql-block"> 悠悠思恋千万缕,割不断时理又乱,教我该如何承受,没有承诺的结果,昼夜梦中里的你,不知是对或是错,独对心中的郁结,待前世解玲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1991年我读大学时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我这个理工男修改一下这首歌词并取个歌名,可这封信是没有回信地址的,也没有留寄件人,因歌词情感浓烈、意境幽然,我把它夹在了当初的日记本里。三十多后的今天,读着这样一首歌词,又唤起了我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非常纯洁与美好,记得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湖南省资江氮肥厂工作,在入厂培训教育后分配到精细分厂甲醇车间,没几天,接车间通知,要我们新来的大中专学生于8月9号到厂武装部报到参加冷水江市机干民兵训练,报到后我们三十个大中专学生坐着厂里的大客车前往冷水江市师范学校,军训生活辛苦、单调,却也有趣。</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雨夜,大家躺在床上,没什么事,我这个班长组织同寝室的8个同事谈记忆中的初恋,大伙都谈得很深情,听的人也静静地聆听……,说实话,我很羡慕他们有过这样纯真的记忆,轮到我时确实没有这样的经历,原准备编个故事,终怕破坏了当时的氛围而做罢。</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他们诉说那些约会的地方一点都不美,围墙边、菜地旁、小树下…… 甚至没有一块平整的地方可坐,只有那上课的铃声令人感到空间的静谧,然而,就是那个地方,代表他们涩涩的青春和甜蜜的梦。他们的初恋并没有想象的轰轰烈烈,也并没有涉及到接吻与拥抱,有的只是两颗孤独的心在强大的升学、考试等种种压力下的一种释放与宣泄,虽然他们幼稚到没有学校外的任何话题,哪怕一个辉煌的节日下午也只是两个人各自复习功课,然而,那种感受却是他们以后的日子再也没有的了,那时的他们,像一对稚嫩的白鸽,在自己幻化出的蓝天里,悠悠地飞……</p> <p class="ql-block">  偶尔感冒,也曾去过大一点的医院,一大堆的检查,什么心电图、X光、血液检测……,后来嫌麻烦,再感冒就到小一点的诊所,没那么多检查,看看咽喉、量下体温,然后挂点滴,再然后就是给一大堆的药,在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今天,突显了我父亲那一代人的品德,父亲是一名基层医生,很多时候,很多父母领着感冒了的小孩来看病,父亲经过认真望闻切问后,开的处方就是姜糖水,医嘱就是多喝温开水,我曾经向父亲建议:“多给他们开点维生素、氨基酸类的药品,或者打个点滴,打点葡萄糖盐水也行,又赚了钱又让病人、家属心里得到了慰藉……” 父亲每次都会说:“是药三分毒,感冒只要没有引起炎症就无需用药,多喝热水就好,医者父母心,要有医德!” 父亲去世都二十多年了,每次回老家,总还有人说起父亲的好,从诉说者的眼神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企盼。</p><p class="ql-block"> 有基本的德性与操守,曾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古代,特别是春秋时代,哪怕战争都是有伦理与规矩的,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泓水之战的宋襄公被后人讥讽为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宋襄公却认为我要成霸主,我就必须讲规矩,这是个逻辑在先的问题,也就是君子思维。</p> <p class="ql-block">  坦率地讲,在道德与信念方面,我们现在与古代大部分时间相比,都有点倒退,特别是那种君子思维,现在已基本消失,实际上直到清代,君子思维还是很明确的,大学士张廷玉,他就是典范,有一次他儿子参加科举又中了探花,他就跟主考官说:“咱们就不录取他了,为啥?我老张家已经有这么多做官的了,我已经是高官了,高官之家不占寒门之位,我应该把这个名额留给寒门之人。” 就是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良心,梅贻琦是清华的校长,他女儿梅祖芬考清华没被录取;然后梁思成是清华建筑学院院长,他的儿子梁从诫考建筑学院没被录取;还有一个冯友兰,他是清华哲学院的院长,他的女儿冯钟璞考清华哲学院也没被录取。这三个人没被录取,代表着民国教育的良心,他们都是关系最近的,但他们的父亲却坚决说了,正因为我们在这个位置你们才不要来读这个书,因为你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你们来这个专业,跟别的考生比是不公平的,所以你们去另外寻找事业之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特别在乎这些,特别怕被人戳脊梁骨。其实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都还秉承这样的风骨,据说他曾在一次会议中提议建立制度限制领导干部的子女进入体制内。</p> <p class="ql-block">  抬头遥望夜空,黑蒙蒙的一片,清冷的灯光中,岁月静静流转,泛起层层斑驳的光影,映照着无尽寂寞的愁颜。在这个中秋前夜,那一盏萦绕不褪的惆怅,随着一声哀怨的叹息,抖落满怀无人能解、无人能懂的忧伤情愫,蔓延着无边的思绪,惆怅着一袖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悠悠长夜,风声一片。夜依旧,忆依旧,寂寞依然。聚拢眉间所有的思念,伸向那些曾经走过的日子,寻找着有颜的字体,有韵的诗词,那熟悉的风骨,是否还在?冷落了的一树红尘,为什么天荒地老,永世相惜,再也无人应答承续?清风依旧,朝霞依旧,思念依旧,亘古的那阙信念,是否也依旧?</p><p class="ql-block"> 曾经无数次的徘徊,无数次的停留,茫然中继续彷徨着…… 陌陌红尘里,我们是否终于迷失了?我们是否终于迷失在这纸醉金迷的江湖里?不知道,是不是最强的信念也敌不过时光的坚韧?而在季节的轮回中,我们逐渐迷茫了,只有锁不住的回忆在延伸……</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首歌的歌名,就叫“回忆来袭”吧!</p><p class="ql-block"> 差点忘了,今天是母亲92岁冥寿,母亲生前笃信“好人有好报!” 虽然我知道这个没有确定性的信念,经不起推敲,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的故事,然而正是如母亲般对这个不确定性的信,这样的一个信仰,维系着这个社会,避免了我们进入丛林之中。希望在天堂这个神圣的地方,让我母亲这个好人真的有好报,不再有病痛。母亲,生日快乐,我们都惦念着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历2024年8月14日凌晨</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