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要点和设计原则

永住太阳里

<p class="ql-block">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那什么是区域活动呢?</p> <p class="ql-block">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发展需要,在活动室内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投放适宜的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区域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和学习性的双重性质,托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很直接,情绪比较外露,那么在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分散自由,随走随玩的特点。不同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特点的阶段性,明确性和领域性,《2—3岁托班幼儿发展目标》特点更宽泛,表现为三个:启蒙性,自主性和综合性</p> <p class="ql-block">托班区域活动具有一些要点:①促进适应,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帮助幼儿发展独立参与活动的各项知识与能力。</p><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处于身心发展初期,是发展各项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的重要时期,大致包括支持自由行动、独立生活的大动作的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和感觉统合能力,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支持他们独立思维的言语发展,简单认知的习得等。</p> <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还不能理解成人,或者是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进入集体时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压力感,那么我们就要帮助幼儿与周围的同伴相处。</p><p class="ql-block">游戏对于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使孩子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在游戏中的体验有助于发展他们对压力的应对,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恢复力。游戏对孩子的情绪宣泄有很大的帮助,在游戏情境当中,幼儿会将平时观察到的社会行为在游戏中付诸实践,比如在娃娃家模仿妈妈做饭等等。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在操作摆弄玩具时,他就会不断的发展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促进他基本的技能发展。因此,教师在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要注重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游戏般的体验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的游戏活动是以满足自身对外界的好奇心为根本动机的,所以激发幼儿兴趣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幼儿去操作,并在操作当中积累相关的经验。</p><p class="ql-block">激趣,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被新颖的玩具所吸引,而是为了引发幼儿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满足。</p><p class="ql-block">0—3岁的幼儿的兴趣点的把控是非常难的,托班幼儿年龄小,他兴趣点越集中在头脑中储存的已知的内容上,这些内容实际上来自于幼儿体验到愉悦情绪和情感满足的生活经历,对这些内容的再现和模仿是激发婴幼儿兴趣的突破点,所以老师要大量的捕捉孩子有愉快情绪和情感满足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经历可以是一幕生活的情境,比如说妈妈做饭的温馨的场景,也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个认知点,比如说对水果颜色的认识,这些情绪体验对幼儿来说是印象比较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具备好奇探索的认识的天性,基于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托班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他们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在动作中进行思考。这里的动作是可以见到的幼儿的探索行为,托班幼儿在不断的思考中,身心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发展,比如孩子会通过倾倒、填满的操作来积累有关空间的经验,也通过观察比较来积累有关大小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能够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游戏也是教的体现。由于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来自于亲身经历和感知,探索是能够帮助他们打破已有的相关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感知,从而丰富自身的经验,亲身感知对幼儿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支持他的探索,需要以多样化的操作为前提,利用他们的兴趣点,挖掘可供幼儿探索的操作,让幼儿玩起来是特别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的探索行为有几个特点:领域不分化是整合的,而且是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探索工具和玩具的。托班幼儿积累认知经验、发展语言锻炼动作、收获良好的习惯和学习的品质等。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当中,老师要注重为孩子提供早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当中提高综合的素质。</p> <p class="ql-block">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园活动最有效的实施路径。对于越低龄的孩子来说,重要性更凸显。因此,我们需要来了解托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原则是注重动作化。托班幼儿处于动作思维阶段,各类经验的积累均来源于幼儿亲身感知和探索。因此,托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首先的原则是要让所有的托班孩子动起来!动作化可以是全身的动,比如说运动类的大肢体动作,也可以是手部或者身体局部的动,各种可操作的材料、可供摆弄的阅读游戏、生活照料的精细动作等,都是让托班孩子动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原则是注重低结构。托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比较弱的,对规则的理解能力也很有限,行动一般都是自发的、随意的,甚至于他自身的已有的操作经验,因此高结构的游戏并不适合托班幼儿,而低结构的游戏要想让孩子玩起来,除了玩法要比较多样化、多变以外,还需要能满足幼儿在生活中自发、自主的需求。托班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已有的相关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托班幼儿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为载体,进行一物多玩的游戏设计和开发,比如说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瓶瓶罐罐、还有各种夹子的、盒子的生活用品,都是可以用来开发成游戏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原则是注重生成性。</p><p class="ql-block">托班幼儿的兴趣多样而且多变,预设能完全贴合孩子兴趣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所以老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要一开始就想的很完美、很完整、内容很多,比较好的建议是选择基本的材料,预设一些可能的玩法就投放给孩子,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老师来观察、来设计,这就需要老师在游戏的设计过程当中根据材料基本的特性,只要进行初始化的设计,再通过后面的游戏观察及时的捕捉和分析幼儿在游戏当中的反映、行为表现来了解孩子对当前阶段游戏的真实要求,在顺应需求的前提下来进行游戏活动材料的灵活的再设计、再调整,来推进整个游戏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图片中的《消灭大蛀虫》户外游戏,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手臂力量和抓握动作,老师预设的游戏玩法是让孩子帮助画在地面上的小动物洗澡,但是在游戏过程当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是把地面上的小动物全部都刷掉,那这个就不符合老师最初的预设,于是老师就重新对游戏进行了设计,在小动物的身上、不同的部位画了各种各样小虫子,让孩子帮助小动物赶走小虫子。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当下的需求,也达成了预设活动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案例《星空妙妙屋》</p><p class="ql-block">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看到托班区域游戏活动是怎样生成的,怎样进一步调整</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时候,老师为了吸引小朋友到建构区去游戏,投放了非常多孩子们喜欢的泡沫、大积木、各类纸盒、罐子还有一些高结构的材料,小汽车、小动物等等,那么还在墙上张贴了很多高楼、著名景点的照片,老师的布置很用心,预设很强,但是孩子们却不是经常来光顾,来玩的孩子也是看一眼玩一会就走,小朋友对这个东西是毫无兴趣的,也不会参照墙上贴的图片、背景来搭建。</p> <p class="ql-block">偶尔有一次,老师看到一个孩子对着另外一个墙角边存放的空的饼干盒很感兴趣,一会竖着放,一会平着放,还告诉老师这是房子,我搭的有两层楼等等,那么孩子的这句话让老师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盒子有大有小、有宽有高,房子也是有高有低,错落有致的。于是,班级开展了盒子收集的行动,老师和家长们纷纷带了许多不同的各类盒子、罐子到班级里,有了材料各种盒罐组合变成了建筑,墙面背景也马上变得立体起来,老师本来是想利用丰富的墙面布置来提示幼儿搭建,但老师忽略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需求,这个年龄的幼儿游戏行为和意愿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生活经验。</p> <p class="ql-block">当老师发现他们对闲置的空盒子、罐子产生兴趣的时候,立刻及时进行了调整,遵循了他们的兴趣点,所以很快就看到了教师本来希望看到的一个效果,出现了“有型”的建筑,孩子有很大的交流、相互的探讨,搭建的行为和动作空间的探索,这样的游戏是孩子喜欢的,符合他们认知的特质,是可以不断推进的。可见,在游戏时,教师是不能主观的,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要更多的站在幼儿的视线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和推进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盒子是可以开合、开关的,老师发现孩子们似乎很喜欢把建构区的一些辅助的小玩具、提供的小汽车、小动物塞进去藏起来,并且藏的位置还会不停变化。低龄托班的孩子,喜欢抠洞洞塞洞洞,把东西藏起来的游戏,那么老师就在思考如何把这个藏变得更有趣呢?已经搭建好的小房子,还可不可以继续玩?有了这样的想法,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启动了内部选材,装修的工程,在不同的盒子上面,老师进行打洞,有的洞打在上面,有的洞打在下面,有的洞在左边,有的洞在右边,这些洞洞可以让东西从不同的方向露出来,还可以随着盒子的不同样式让盒子有不同的玩法,经过开发,孩子们机灵地将盒子和罐子组合成非常多的楼房、高楼大厦、摩天轮、航天飞机等等。</p> <p class="ql-block">但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之后,对其中的机关、各种材料摸索的差不多的时候,便进入了破坏阶段,一会儿是房顶坏了,一会儿是盒子的底部破了,老师只能不停的修补。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是就此结束这个游戏还是继续调整?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之后,还是觉得孩子是好奇大于破坏,尽管显露的是破坏的行为,但换个角度讲,说明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在玩,应该再继续开发调整新玩法。老师和孩子们又对房子进行了改进,给高楼装上电梯,绳子一拉,小宝宝就上到了高楼,彩色的毛球就像彩灯一样,节日到了,就可以给这个房屋点灯。</p><p class="ql-block">孩子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老师关注到孩子对房子仍然存在兴趣,又进一步的积极开发和调整,出现了很多新的玩法。比如说在小房子内部增加进出口,使滚下来的珠子会从不同的出口滚落下来。改装后让游戏充满神秘感和不确定的因素,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未知感的,他们会非常有兴趣的继续摆弄操作、探索。那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所以始终可以继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让他们对学习具有热情,调整以后的游戏为孩子提供了观察因果关系、事物之间联系的机会,进一步鼓励他们的探索行为。</p> <p class="ql-block">老师创建的妙妙屋有许多可以玩的点,形成一个非常神奇的环状,它满足于我们不同孩子的个体兴趣和水平的需求,孩子想玩哪里就玩哪里,具备什么经验就去玩哪个,对哪个有兴趣就可以多试几次,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选择,可见,环境能够给到孩子多种经验和尝试机会。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优化的环境,充分满足孩子不同兴趣和水平的需要。盒子到房子到妙妙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越来越有意思的过程。过程中,幼儿是教师的导师,初始阶段老师并没有预设妙妙屋,也没有想象其模样、规模、内容等等,因为他们追随了孩子的脚步,因为想让材料变得更好玩,因为想要给好奇的孩子创设更多的挑战,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一些些的变化,一个个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所以创设区域游戏活动时,老师要带着几个问题去思考:</p><p class="ql-block">我们孩子需要什么?幼儿感兴趣的是什么?已有的经验有哪些?这些经验是否足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p><p class="ql-block">只有满足了幼儿不同兴趣和水平需求的优质环境中,幼儿才会很轻松、很自由、很自主,游戏也真正起到了让幼儿有的玩、玩得起来、玩得开心的作用。</p>

幼儿

游戏

托班

孩子

老师

兴趣

活动

经验

探索

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