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甚名谁住何方,芳龄几何可婚配

同桌的你

<p class="ql-block">  传说“姮娥”是后羿之妻,因偷吃不死灵药而奔入月宫。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名“嫦娥”,被誉为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嫦娥之命名再次说明了“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的道理。其实,人名地名店面单位名称等都要遵循这个古训。姓甚名谁,既是一种讲规则的符号,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取名字很是讲究,这是大家公认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即是说孙权的字叫仲谋,至于蜀汉诸葛丞相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所以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有的还有号。如今的人,基本上有“名”无“字”,而我们提到“名字”即是指人的名或姓名。早些年人们取名往往带有时代特征,如建国、援朝、爱华,特别是“梓涵”因为琼瑶剧而泛滥成灾,真的是泱泱百家姓,偏偏多“梓涵”。告别了“梓涵”时代,新的奇葩之名又纷至沓来,这取名都是脑洞大开啊!</p> <p class="ql-block">  取人名很难,取地名也难。如襄阳因为襄城和樊城的合并取名襄樊,后来为了重塑历史文化的自信又改回“襄阳”故名,也算是实至名归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地方刮起了地名的复古风,连韩国都把“汉城”改为“首尔”了。当然在实体经济努力崛起时,那些烟火气的小店也是在取名上各显身手,记得有个便利店叫什么“江湖铺子”,可大家看到了总是不自觉的想起“江湖骗子”,结果这小店在小县城没开多久就凉凉了,比广寒宫的清冷差不多。那种随意合并取名或者篡改取名的做法有时名不副实,要保持地名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以名我固当,也要注意店面的商业性和服务性以达到顾名思义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看来取名还真是难,某些机构或单位在时代的变迁中也是煞费苦心地去巧立“名”目,多有画蛇添足和不伦不类之嫌。隋唐时设置三省六部甚是直接,如今搞个某某数据局,念起来还非得口齿清晰,给人一种名缰利锁的感觉;有的别出心裁把“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改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是词汇罗列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人社局”,这个人设的名称念起来确实有些莫名其妙,其实还不如过去的“劳动人事局”那么通俗易懂。还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竟然多达14个字委实够长了,至于简称给更是惨不忍睹。其实,过去的卫生局、农业局、商业局、水利局、建设局、文化局、教研室、农科所都很简洁,至于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完全没必要在名称文字上沽名钓誉,搞什么卫计局或者卫健局、自建局或者自规局的,重在是职能转变和为民服务。单位名字要好念好记好写,而且基本上看到名称就知道其主要服务职能,不能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一味地在名称上搞文字组合,总不至于把“气象局”改成“风雨雷电雪气温气压PM2.5天蓬元帅局”吧,否则那就是胡编乱造了,是真正的变味。</p> <p class="ql-block">  姓甚名谁,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嫦娥可以是天蓬元帅的梦中情人,但猪八戒的媳妇高翠兰绝不能改成高嫦娥,否则就是给中秋节添堵了。姓名权受法律保护,地名和点名也受法律保护,单位和机构的名称同样要体现法律的严肃和规范,千万不要做“谁有钱跟谁姓”的表面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