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张淑珍

<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7月份,我们高中毕业了。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突然从喧闹中安静下来,面对大学不招生,社会不招工的现实,茫然无措,不知路在何方?城里的同学,盼着就业,却面临着下乡锻炼的政策导向。农村来的同学,经过两年多的城市校园生活,也憧憬着这座小城能容纳他们,脱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活。大家心中的渴望,看不到实现的途径,毕业的分别,又失去了朝夕相处集体生活的组织氛围,难免惆怅又伤感。 </p><p class="ql-block"> 当年上高中的后期,,社会现状正从狂热降温,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隐现,今昔是何年?五十年过去了,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紧密相连。从当初的迷茫,一步步走过来,有坎坷,有喜悦,有挣扎,有奋斗,均已变成如今的收获。今天,我们高中23班在呼市的同学暨家属小聚,唏嘘往事,畅谈曾经,珍惜当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同学情谊尽显,这是我们晚年生活的温馨一幕。</p> <p class="ql-block">  惠芬,曾经的下乡知青,工商银行工作岗位上勤恳努力,办理了提前退休后,随丈夫来呼市开启二次创业,收获满满。如今绕膝儿孙,呼市安家扎根了。她是我们班同学在呼市联系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力平从成都回来了。月是故乡圆,居住在繁花似锦的大城市,依然眷恋塞外家乡,真是割不断的思念。她是我们班的美篇高手,在职时,在水利部门工作,对家乡河套的渠<s>道</s>水呀情有独钟,写出不少好文章,令她的老同事大为惊讶,美篇提供了她展示才华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知性文雅最年轻的是愫国,上学时,她年龄最小,又天生一头金发,被同学戏称“黄毛丫头”,如今可赶上时髦了,不用染发。她一直在劳改系统工作,从基层到自治区部门,比较顺当。今天回忆起当年送我转学到临河并探视王力平,坐的是同学范素芳家拉芹菜的拖拉机,颠颠簸簸,从早上走到晚上,为的是节省不到两元的火车票钱。怎么当时的吃苦,回忆起来也是甜?</p> <p class="ql-block">  两位苏同学,女俊英,男存有。俊英是才女,书法,诗歌都有涉猎。教育部门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呼市,生活安排的很有诗意。存有是我们班的中心联络人,他爱人是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妹妹,他们待人真诚热情,他家也就成为我们班同学的联络点了。存有的女儿在呼市工作。时不时过来帮个忙。</p> <p class="ql-block">  左边上是我们班的班长李永智,他初参加工作在炭窑口硫铁矿,那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山沟,我也曾经在那里工作过3年。他早些年来呼市发展,事业做的顺风顺水,发展的很是不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