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艺圃:“明代文人园林的孤本”

朱忠良

<p class="ql-block">艺圃,坐落于苏州古城的核心地带,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它的第一任园主是官员袁祖庚,因性格耿直而被免职,回到故里建起了“艺圃”的前身—“醉颖堂”(题名“城市山林”)。</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购得“醉颖堂”,成为“艺圃”的第二任主人后,对其进行了细致的修缮,并重新命名为“药圃”。他的兄弟文震亨,即《长物志》的作者,同样在“醉颖堂”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震孟购得“醉颖堂”时还只是一个秀才,随后的数十年,地位越来越高,曾官至大学士,但他基本未对艺圃进行过任何扩张或新建,保留了“醉颖堂”时期“写意山水园”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到明朝灭亡(1644年前后)之时,在战乱中受到损毁的“药圃”被一位山东籍官员姜埰购入并命名为“敬亭山房”,后又取名“颐圃”。清代道光年间,当地绸缎同业会在这里设“七襄公所”。这个时期园林的面积和规模有所减少,新筑的博雅堂和延光阁成为主体建筑,但整体山水格局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民国时期,园林逐渐衰败,建筑一度出租为民房,1949年解放以后,被用作机关、学校和剧团;1982年开始进行修复,1984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艺圃是一个典型的宅园,住宅和园林的结合非常紧密,现存空间清晰地呈现出北宅南园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要进入艺圃,首先要穿过一段幽巷。</p> <p class="ql-block">过了门厅后,豁然开朗,艺圃优雅的景致便扑面而来。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收到了奇效。</p> <p class="ql-block">步入艺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水池东侧的乳鱼亭。这座亭子看似随意,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它不仅是游客们进入艺圃的第一站,也是整个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乳鱼亭坐落于艺圃东南部,于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为第三代园主明末崇祯时的谏官姜埰所建。</p> <p class="ql-block">艺圃乳鱼亭为明式结构建筑,藻井、搭角梁及檐桁、枋上绘有夔龙彩画,在现存苏州宅第园林中极为罕见。受江南潮湿天气等因素影响,乳鱼亭出现彩画模糊、颜料脱落等病害,有消失的趋势。苏州市留园管理处于2019年2月启动艺圃乳鱼亭彩画保护修缮项目,这也是苏州地区首次进行的彩画研究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站在乳鱼亭中,人们可以远观园景,近看水中鱼儿嬉戏,充分感受到艺圃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艺圃的占地面积不大,仅有约5亩,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园林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成功打造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与人文关怀的园林。艺圃的山水布局、亭台楼榭的安排以及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透露出一股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南山北水的格局,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山林野趣,又有精心营造的人文景观。假山之上林木茂密,成为园子天然边界。靠近水池一侧,全由湖石堆叠而成,怪石嶙峋,池岸处还用了突出水面的石矶等,增添了几分自然趣味。</p> <p class="ql-block">环池而行,水池的南面是临水而筑的湖石和假山,山势模仿自然,有峭壁,有陡径,山上林木茂盛,极富山林野趣。</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上的“浴鸥小院”,是艺圃的园中园,用一个斜向转折的高墙与外部隔开。这个小园跟其他部分有一定的高差。它是一组以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呈“凹”字形向东,形成一个中间有小庭院、南北厅对照的布局。园中院的高墙上开了一南一北两个圆洞门,如今墙面上爬满了攀援植物,随着季节落叶、变色,是艺圃又一亮点。</p> <p class="ql-block">浴鸥小院,是园主读书之处“南斋”所在。入浴鸥小池月洞门即板桥跨水,水面屈曲向内延伸,又被石、梁划分为多个层次。倚墙有石峰花木,粉墙上老藤垂挂,环境非常清幽。</p> <p class="ql-block">艺圃的住宅部分,庭院连庭院,也很有看头。住宅在园子的北面,又分为东西两列。东面由三进院落组成。其最南面的前厅叫“世纶堂”,是文震孟时期建造的。堂名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为文徵明曾孙,明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因而,堂名“世纶”,有文氏家宅特色。</p> <p class="ql-block">“博雅堂”是住宅的主体建筑,采取五开间的高敞形制,是西侧住宅的中心。它南面就是临水的宽阔水榭“延光阁”,两个建筑之间有一处庭院,内有大花台,里面栽植牡丹,设有景石。</p> <p class="ql-block">“东莱草堂”位于住宅区的第四进,是“艺圃”中仅次于主厅“博雅堂”的第二大厅堂。它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14.2米,进深五檩11米。</p> <p class="ql-block">东莱草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江南民居的特色,梁架由轩梁和月梁构成,月梁上饰有山雾云雕。梁与柱的连接处装饰有四对枫拱,柱脚为青石鼓墩,下垫方形金山石。脊檩高4米,连脊吻。草堂的台基高0.7米,厅南立面于步柱之间装有格扇窗,西厢房为槛窗。厅前廊柱间装有挂落、栏杆,厅中四只步柱柱础为青石鼓墩。整个厅堂南部装有18扇长窗,上部是满天星图案,下面是如意图案,地面铺有青砖。</p> <p class="ql-block">延光阁,面荷花池而建的长条形水榭,号称是江南园林,也许是全国私家园林里最长的、最大的水榭,成为艺圃的标志性建筑。这处样式朴素得像民居的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延光阁的核心部分不过10多米宽,但加上两侧的厢房,东边的“旸谷书堂”和西面的“思敬居”,就创造出了一个连续展开的建筑立面,气势大增。</p> <p class="ql-block">延光阁的特别之处还在于1980年代修复之后,便辟为大众茶室,对这座老建筑进行最大程度的“活化利用”,特别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成了人们最爱去的喝茶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艺圃,园如其名,无论是布局,还是景观的营造都充满了艺术性,是苏州最可爱的古典园林之一。而且,专家认为,艺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丽的园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明清之际苏州文化的象征之一,艺圃见证了苏州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园林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独特窗口。东南大学的刘敦桢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汪菊渊教授都认为艺圃布局简练开朗,保留了建园初期的那种规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艺圃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