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州鼓山涌泉寺居闽刹之冠,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建在半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填潭建寺,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生前曾两次登临福州鼓山,网络中也有人说是三次,但是这第三次我还查询不到确切资料证实。目前游客可以在鼓山看到保存下来的蒋介石三处遗迹、遗物,分别是“其介如石”题刻、蒋介石等人的捐资题记和蒋介石赠送杨树庄墓的石香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面这两张图片是我在2010年3月26日拍摄的,那时题刻还没有经过整修,只见这块长满青苔的岩石孤独地立在万松湾登山古道旁边陡峭的山坡上,看不到落款。如果不是预先知道这个题刻的来历,脚步匆匆的游客是不会停下来观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12月30日,我又拍摄了上面这张图片,已经整修过的题刻,落款中“蒋中正”三字非常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介如石”题刻位于鼓山万松湾登山古道“万松湾服务部”左边的山坡上,这里孤独地立着一块岩石,上面刻着“其介如石”四个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等人的捐资题记,位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大雄宝殿三世佛右面后侧墙壁上,钉有一块长29.4厘米、宽17厘米、厚约0.8厘米的小木板,离地面约2.5米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木板上楷书:谨将民国甲子年良月谷旦立 陆军上将许崇智 陆军上将蒋中正 陆军中将万黄裳 捐银台伏壹千壹百捌拾元 装修三宝 伏冀福禄加增 常住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面的图片是我在2010年4月12日拍摄的。此前多次去过鼓山涌泉寺寻找未果,因为网络中关于这块小木板的位置记录不详细,4月12日那一天我也是经历了里里外外多次寻找以后才发现的。其实这块小木板就钉在大雄宝殿三尊大佛像最右边这尊的右面墙壁上,因为颜色与墙壁相差无几,而且距离地面约2.5米,需要抬头观看才可以。由于光线不好,拍摄了几张图片效果都不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知道这块记事牌是如何度过文/革时期的动乱,也不知道这块记事牌是否就是原先的那一块,但是这不影响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这一段真实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鼓山艺文志》(下)中收录着何敏先的《鼓山导游》,此文曾经刊登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7日福州《中央日报》副刊。何敏先,字茗仙,福州人,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县教育局任职,苦学喜游,走遍福建省各县,不幸早年逝世。这篇文章中记载着这方石刻的来历:“国民政府蒋介石主席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莅榕游石鼓时,所题‘其介如石’四字,即在此途中(万松湾)的左边岩上,因字体不大,很容易忽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介如石”题刻,高1.06米,宽0.67米,正文、落款均为楷书。题刻始刻于1923年1月,时值蒋介石第二次登览鼓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5月18日《东南快报》报道,龙庭社区的魏键先生说“这四个字早已在1961年被凿毁,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在网络中看到有很多人写这个石刻是在“文/革”期间被毁坏。我于2010年3月26日拍摄的图片是这次整修前的模样,据网络中一些人写道,是在文/革后有人去浙江奉化重新摹回来后重刻的,旁边的落款不知何时被人为损坏看不见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魏键先生,福州日报2012年9月17日在《护根》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题刻被凿,国内几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一天,省文史馆的工作人员连天雄告诉魏键,省图的文献微缩部里一份上世纪30年代的《华报》中有‘其介如石’四个字的照片,魏键赶紧找到,并作为历史图片将其收入书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福州地情网《福州市郊区志》大事记.民国12年网页中,看到这样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蒋介石同刘峙、顾祝同等人到鼓山游览,留下摩崖题刻‘其介如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们可以在各报刊媒体看到这样的报道,2009年鼓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在台湾原版的蒋介石日记、全集等资料中陆续发现他在更衣亭题刻的记载,比照石刻的正文和落款余下的“正”字及年月记录,最终确定石刻归属。2010年工作人员将搜寻到的蒋介石“其介如石”手迹,在原石上雕刻。现在看到的该石刻,已经修复一新,与马祖东引码头的同题石刻遥相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引用网络中蒋介石日记的记载,蒋介石第一次上鼓山时间是1922年12月31日~1923年1月1日,此时蒋介石离开部队来到鼓山,借宿于涌泉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在1923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鼓山返城。昨岁除避嚣来此,借宿涌泉寺。其地四面皆泉,声泠泠若调琴,境殊清迥。倚回龙阁观池鱼戏跃,两探喝水岩奇迹,复谒朱子祠。祠踞山之正脉,中窈而外豁,中堂悬自绘像,洵讲学胜区也。日西沉始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第二次上鼓山时间是1923年1月7日~1923年1月14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在1923年1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自总部往鼓山,见后壁新镌‘天地正气’四字,乃足成联语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少憩水云亭,指谓游侣曰‘吾能于亭后小筑三椽,隐居自适,斯愿足矣。’其余如考亭、喝水岩诸胜,降龙、达摩、吕仙诸洞,再至之至,极依恋盘桓之乐。在涌泉寺,与至濡毫,挥‘其介如石’四字,乃付纳勒诸石,置更衣亭西,以留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鼓山莲花峰的民国海军上将杨树庄墓园,在第一层墓埕正中放置着一座蒋介石赠送的塔状青石香炉,由香炉和塔两部分组成,通高2.35米。基座呈圆形,上立一香炉,炉底置三螭足,炉身圆形,周长4.1米,左右两耳各饰一个龙头。炉身正面阴刻:“幼京上将,懋绩丰功,蒋中正。”香炉上立一座二层八角空心塔,塔檐雕造瓦垅、瓦当,炉塔精巧雅致,为福州地区所仅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期间,“蒋中正”三字被毁坏,仅残留依稀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沧桑岁月路漫漫,总有许多谜团等待后人去探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