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百老汇大厦,也许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但是如果说外白渡桥头的上海大厦,大家都认识。实际上,上海大厦的原名就叫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北苏州路20号,原有西文名称:Broadway Mansions,因其位于原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的顶端而得名。 百老汇大厦曾经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的大楼,这座庞大的建筑,远远望去,像是一扇大屏风。 这幢具有90多年历史的建筑,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最早楼内停车场,是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标志,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是她的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p class="ql-block"> 浅咖啡色的百老汇大厦,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上海开埠后,外滩这块风水宝地上的高楼大厦就像是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百老汇大厦所在位置原为英商电车公司的地产,英资业广地产公司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购得该地块后,准备投资建设一座集旅馆、公寓功能为一身的综合性大楼——百老汇大厦。</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英商电车公司</i></h5> 百老汇大厦1930年夏季开始动工兴建,投资500万两银子,1934年春季竣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旧照</i></h5>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山字形的百老汇大厦,其实大厦建筑的图纸,已按照业主需求做过多次改动,首先在媒体上向公众开放的建筑设计外形为品字形,而不是后来落成的山字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设计图</i></h5> 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与跑马场边的国际饭店,谁是当时上海建筑高度“一哥”?百老汇大厦建造之初,社会媒体非常关注,时常把两者做比较。百老汇大厦是解放前的上海高度仅次于国际饭店的建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时代》1932年 第2卷 第8期</i></h5> 业广地产公司对百老汇大厦寄予厚望,期待大厦落成后PK掉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故兴建这栋大厦时,请来了外滩建筑营造的最强团队:建筑的设计单位是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Group,P&T),这家洋行几乎承包了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等外滩雄伟建筑群的一半的设计,工程的施工交给了由新仁记营造厂领衔的六家营造厂。百老汇大厦的建设成本和选材要求之高在当时上海滩一度成为谈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施工现场</i></h5> 当年,新仁记营造厂在上海工程营造方面处于顶级水平,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就拿百老汇大厦来说,因靠近苏州河边,地基松软,新仁记建筑团队,做事严谨,虽用木桩和混凝土桩基,大厦地基基础处理较好,但施工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施工现场(高耸的打桩机及桩基基坑)</i></h5> 当时,百老汇大厦上部结构也采用了新技术,用的是当时不多见的双层铝钢架结构,钢架工程由英国道门钢厂承造。由于局部采用铝钢合金,与普通全钢架结构相比,轻三分之一。因此,九十多年来,未见大厦明显下沉现象,足见当时工程质量之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施工现场(钢结构框架)</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建设中的百老汇大厦</i></h5>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师是英国著名建筑师法雷瑞(MR.Bright Fraser),这位1923年就来到上海“讨生活”的建筑师,凭借自己7年来对魔都的理解,站在业主角度,从实用主义出发,将百老汇大厦设计成近代摩天大楼的结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旧照</i></h5> 大厦建筑自第十一层起,法雷瑞采用对称逐层收进的手笔,为这栋楼高七十多米、像个山字的后外滩建筑,注入内敛、稳重的元素,中和了外滩天际线炫耀的气息,给这个当时相貌粗俗的、泛着鸦片味道的码头区,安装了一个体面的“屏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百老汇大厦旧照</i></h5> 百老汇大厦建筑采用装饰艺术派风格,其内部顶端沿口均以统一、且线条丰富的几何图形相连而成的装饰,也无不凸显出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蕴含。因为这些魅力的展现,百老汇大厦也因此成为上海高层建筑趋向现代主义风格的早期代表。 当时风行的摩天大楼不仅象征权势与成功,也是地价疯涨时代高回报的投资,大楼建成后便出租一空。 百老汇大厦是一幢专供来沪外国人租住而打造的高级公寓,所以大厦开张伊始,聘请外籍人士管理,大厦深受外国记者以及洋行老板和雇员的喜爱。英国友邦银行、美亚保险公司等入驻,英美洋行大老板和高管,香港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的高级雇员,字林西报、大美晚报的记者和主编等,纷纷来此长期包房居住,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American Press Club)包下了17和18层楼。能在这里有包房,似乎已是一种身份的显示。 百老汇大厦不仅外观气势讲究,内部布置和装饰,包括那不断上下升降的老式电梯,也透出一种从容的精致。而且这种从容的精致,今天风韵犹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厦入口旧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厦入口(2024)</i></h5> <p class="ql-block"> 百老汇大厦有三宝。走进大堂,宾客们就能看到大厦的第一件宝贝:罗切尔钢琴。</p> 这架三角钢琴由位于德国汉堡斯波尔丁街141号的M.F.Rachals钢琴店定制,编号36049。这架钢琴于钢琴店开业整整一百年的1932年定制完成后,经过3个月的海上及陆路运输终于运到上海。从大厦开始建造,它就一直陪着大厦,几十年过去了,许多国家元首和夫人以及各界名人,坐在这架钢琴前,弹奏过他们喜爱的乐曲。 大厦的第二件宝贝是一个英式斯诺克台球桌。1934年英国出产,球桌和台球为当时标准尺寸,均小于现在尺寸,现放置于英国吧,当时是供英美洋行的老板作休闲娱乐用。英式台球是贵族运动项目,斯诺克球桌获得住店客人的喜爱,老式记分牌记录下了许多客人的比分。现在,酒店宾客预订后,也可以体验这个娱乐项目。 大厦的第三件宝就是老式手摇的OTIS电梯。这部电梯以及运载设备从1934就开始运行,时至今日虽然进行了多次的维修,但还是保养得非常好。OTIS电梯公司创始人的孙子在参观上海大厦的时候,都对这部电梯称赞不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指针式电梯层位标识</i></h5> 酒店的设计结合国际元素,将酒店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现代商务功能融为一体,让酒店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保存了时代的韵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室内装饰</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室内装饰</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室内装饰</i></h5> 十八楼露台是上海大厦风景最好的露台,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同时还可以看到黄浦江和苏州河在此交汇,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城市画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