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诊断活动 在9月2日正式拉开序幕 ,历史组每位教师参与听课活动 ,走进其他历史同仁或学科老师的课堂 ,从中获得了不少感悟 !</p> <p class="ql-block">如高三历史备课组在听课当中发现以下教学优点 :</p><p class="ql-block">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明确地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例如,陈小敏在讲解[具体历史事件]时,教师明确指出学生要理解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分析方法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紧密围绕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方面,符雁教师通过展示大量的原始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为学生在高考中应对史料分析类题目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陈道富 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非常扎实,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在讲解[历史专题]时,不仅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还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历史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高二历史备课组开学初,带着“打造有温度、有厚度的历史课堂,如何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的思考,屈崇涛老师走进了徐春慧,陈桂强、刘国宇三位老师的课堂。徐春慧老师的课堂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情感丰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但是课堂的氛围不是特别活跃。</p><p class="ql-block"> 陈桂强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魔性,吸引着着学生到历史的场景中感受古人的生活画卷,课堂总是那么容易引人入镜,但老师讲述的时间有点多,更多的应该是把时间留给学生。</p><p class="ql-block">刘国宇老师课堂妙语横生,故事跌宕,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引,渗透着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启迪教育,老师的课堂主体地位太过明显,学生的主体没有充分的发挥。</p><p class="ql-block">总体表现为老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把握和研读较为到位。同时,也正是基于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的立意,使得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能较好的呈现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开学初历史课堂课时有限,多数教师对学生生情了解不足,虽然能运用课程标准准确教学,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存在着脱节现象,相信今后伴随着师生相处的不断增加,这一情况也会得到好转的。</p> <p class="ql-block">高一历史备课组以黄庆馨老师为例 。以下是她的个人感受 :</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做教师的,听其他老师上课、向其他老师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以此可以亲身体验感受,拨清迷雾,明辨方向,学上一两招。2024年9月2日-9月13日,我有幸在海南华侨中学任教,在这一期间听取各位历史组老师们的课程,在十一天时间内听了7节课,在课上各位老师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我十分佩服。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总的感受就是真实中生成的课堂是素质的也是适用的课堂。其一,真实性。首先是讲授教师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各种能力是真实的,可敬畏又值得学习的。比如周世慧老师的历史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会结合历史考试的考点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和详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能力。比如陈培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发展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相关情况,也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大致过程,让学生树立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其二,课堂的生成态。无论是教师的学案,还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历史资料、影视资料的选取,都立足于教师对课本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没有了多媒体教学开创之初的华丽,有的只是朴素的画面和间接明了、直接简短的学生学习活动指令,或者是富有情感化的启发引导语句。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的地位更明显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特别是挖掘和利用多种知识认知渠道,搭建把学生已有知识转化和升华为课本知识的平台。其三,新理念性。这一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桂红东老师的一节课,他的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从课本的第一节课开始正式的上课,而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大致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们在正式开始历史学习之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的上课氛围也非常积极主动。这节课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很多情景来自于学生的身边,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提出历史问题,对于他们学习历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桂老师也谈到要让学生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才能够学好历史。例如周小玲老师让学生们对比了两幅不同的历史图片,这两幅图片风格不一样但是都讲的是同一件事,老师让学生们根据两幅图片的不同点谈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两幅图片会如此的不同,老师没有直白的通过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们历史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操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发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不求统一答案,只求有所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老师们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各位老师们的课基本改变了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特别是德育目标的完成和实现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在新的学年历史组将再接再励, 不断进取,再创辉煌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