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三线建没——9491厂遗址参观记

龙凤虎

<p class="ql-block">闲情拾趣(一百六十二)</p><p class="ql-block">好奇走进车鸣峪,昔日繁华已落幕</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八月初,受好友刘卫平之邀,约发小三四人相随,驱车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山西吕梁中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车鸣峪——山西新建机器厂(亦称9491厂)遗址消夏避暑、游览参观,闲情拾趣,寻找当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五人带着一份好奇之心,怀着一种追忆之情,走进车鸣峪村,这里有个半圆形山凹口,古时为驿道要地,据说战国时,齐国商人进奉车队往返时必经此地,沿途石道上留下了很深的车辙痕迹,故得名“车辙坪”。又因凹中车轮回声震耳,故更名“车鸣峪”。这里四面环山,隐蔽神秘,尤其村后面的水峪沟,如果不是专门寻找,沿途打问,如果不是看到耀眼的瓦房,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条小山沟,竟然有着如此独特的容量和别致的景观。走近车鸣峪兵工厂,欣赏着蓝天白云,群山环抱,沟谷幽深,山清水秀的大自然美景,目睹着隐蔽神秘的兵工洞口,残垣断壁的破旧厂房,穿越时空隧道,追忆当年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漫步于破旧不堪的厂区,或走或拍,走走停停,瞬间感到心情压抑,好像五味杂陈,怀旧伤感,感悟颇多。</p> <p class="ql-block">  车鸣峪兵工厂遗址,位于中阳县城南15公里处车鸣峪村东的水峪沟,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再平常不过的山沟,然而就是这个村庄的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却承载过一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使命,记载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难以磨灭的苦涩记忆。如今,它曾经的辉煌虽已成为过往历史,大山深处只剩青山依旧在,破旧厂房存,芳草萋萋,一片凄凉,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但它却见证了一段艰苦卓绝且激情燃烧的非凡岁月。</p> <p class="ql-block">  国防三线建没的选址大部分在偏僻的地方,车鸣峪兵工厂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山为掩体、把山沟作厂房而设,且隐蔽神秘、鲜为人知。据说,当年为安全起见,也为掩人耳目,凡是作为兵工企业的均有其保密代号,对外美其名曰XX机器(械)厂、工具厂,在长达16-26年漫长的时间里,几乎与世隔绝,鲜为人知。时过境迁,随着一些档案资料的解密,也随着这些兵工厂遗址的对外开放,才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一些史实方为人知。这些兵工厂遗址都饱含着时代符号,印刻着军工遗产,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见证了新中国军工儿女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山西新建机器厂就在这里建厂,代号9141,1965年经国务院周总理批示由沈阳53厂分迁来支援三线建设,主要生产7.62毫米步枪子弹,是当时重要的枪弹供给基地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决定将部分兵工厂向深山转移。车鸣峪兵工洞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选址,1966年5月12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344万元,职工总数1884人,连同家属5000余人。据说当时有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黄岩洞的老军工,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他们抛亲舍友,远离故土参与建设,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产,每年生产子弹一亿发。在那个年代,车鸣峪是一个热闹繁华、很有名气的重镇。数千兵工人在车鸣峪前后生产生活了26年,车鸣峪兵工厂记载了那段非常历史时期难以磨灭的苦涩记忆。1991年6月,车鸣峪兵工厂搬迁至晋中市榆次区,并实现了“军转民”。据了解它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少有的以山为掩体、以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顺着大路一路行来,可以看到崖壁上“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等标语犹存,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此外,还不时能看到遗存的宿舍、办公楼遗址,被楼房遮档的紧锁的洞口,当时的繁华情况可见一斑。兵工厂现遗存约面积约49万平方米,分厂区、生活区两部分,地下遗存有洞式厂房、靶场及生产设备等,地面遗存有职工宿舍、办公楼、学校、车间、大门、岗台等建筑设施。我们这次来游览,由于洞内实物器具无法进去参观,只能是外围走马观花而已。</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里的旅游业还没有成型开发和对外开放,但兵工厂周边山清水秀、森林茂密,山谷间百鸟争鸣、群芳吐艳,我们来的时候,正值城市酷暑难耐,而这里却十分凉爽。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在逐步对兵工厂进行修复,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有机结合,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基地,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国防三线建设,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当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民工,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声令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2000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而山西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精神,从1965年开始,新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一个围绕“三枪两弹”常规兵器的建设工程在吕梁山区全面展开,时称“七厂一库一电厂”:所谓“七厂”,即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及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所谓“一库、一电厂”,即阳曲物资储备库和晋光电厂,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于交口、中阳、孝义、隰县、介休等地。车鸣峪兵工厂,就是当时“国防三线建设”的产物,这个长达26年的兵工厂遗址,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少有的以山为掩体、把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可以说弥足珍贵,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兵工洞内景。</p> <p class="ql-block">兵工洞内景</p> <p class="ql-block">兵工洞内车间标识</p> <p class="ql-block">兵工洞晒图机</p> <p class="ql-block">兵土洞生产机器。</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7.62毫米步枪子弹</p> <p class="ql-block">56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及子弹</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基于战备需要,在大后方建设和发展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三线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1964年5月我国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以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军在边境地区屯兵百万直接威胁我们北部边境,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1964年8月,美国对越南北部进行大规模轰炸,战火烧到了我国南大门,另外美国加大援助海峡对岸,导致“反攻大陆”的气焰日渐嚣张,当时我们处于四面受敌的境遇。所谓的三线就是将我国划分成一线、二线、三线,一线地区为边疆和沿海,三线为西南、西北等十三个省市个地区,二线为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建设的核心就是在三线地区建立战略大后方,调整工业过于集中一线、二线地区的部署,另外每个省还要建设自己的“小三线”,发展常规武器工业,以应对可能爆发的大战。何谓“国防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上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 际环境和严重的战争威胁。1964年8月17日—20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的“三线”地区建立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果断地提出搞国防三线建设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要求各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和“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举措,要求把钢铁、国防、机械、石油、铁路、公路基地都搞起来,为新中国建设第二套完备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史称“国防三线建没”。</p><p class="ql-block"> 山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被划入“三线”范围,确定以管涔山区为北京市的战略后方基地,以长治市为中心的太行山区为天津市战略后方基地,以吕梁山区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1970年初,又将晋南中条山区作为中国的坦克基地。1965年,山西省委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3个建设指挥部,1、2、3个指挥部分别设在大同、长治、隰县以及应运而生的交口县。文革开始时,撤销了第三建设指挥部,其工作由各军工企业自行组织完成。国防三项建设期间,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400百余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决策之大、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新中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区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从1965年开始,山西省国防工办在吕梁山的崇山峻岭中陆续建设了一批“小三线”兵工企业。在这个背景下,山西新建机器厂便应运而生。该厂建于吕梁中阳车鸣峪附近的山沟里,隐蔽于群山之中、分布在沟深谷幽的密林深处,与世隔绝,至今鲜有人知。山西省内小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吕梁山区的孝义、隰县、中阳、交口、介休等地,主要生产步枪、高射炮、迫击炮、手榴弹、枪弹等常规武器,山西新建机器厂就是山西众多小三线军工企业中的一员,主要负责56式7.62毫米子弹的生产。</p> <p class="ql-block">山西新建机器厂旧址大门</p> <p class="ql-block">山西新建机器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山西新建机器厂早期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职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山洞里</p> <p class="ql-block">山洞入口</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山青水秀,绿树成荫,碧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破旧不堪</p> <p class="ql-block">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后被阴蔽的洞口。</p> <p class="ql-block">兵工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岁月沧桑,时过境迁。现在废弃的老厂房、兵工洞、住宅区,整体交给当地政府,但疏于管理,大多数建筑、设施处于荒废状态,这些隐藏于山林之中的建筑,仿佛在默默地诉说昔日芳华。 站在三线遗址,当年轰隆隆机器响的洞穴安静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帅哥美女渐渐老去,当年喧闹的家属区已经人去楼空。留在深山沟里的这些三线老厂,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破败不堪,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正面叙述国防三线建没,只能说是对历史事件的复盘,历史不能忘却,历史也不能假设,历史也更不能掩盖与粉饰。如果一味唱赞歌,表功绩,那肯定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今天,国际局势虽变幻莫测,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旋律。面对国际友人渐行渐远、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现状,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后世不忘前世之师,在回顾历史事件、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善于找到其不足与失误,扬长避短,发展自已,顺应潮流,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奋勇前行,让宪政之花早日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盛开结果,惠及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此提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车鸣峪兵工厂遗址要慎重善待,所有山洞、厂房、楼房等要永久保留。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在规划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不管如何利用,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定要做到利国利民而千万不能出现劳民伤财、损公肥私的弊端。</p><p class="ql-block"> 二、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下的首要任务。当然一定要深刻吸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层对国际形势,尤其是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估计和判断严重有误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初心使命。记取当年对三线建设的进程要求过快、过急,造成了盲目上马、建设工程缺乏科学论证、事故多发等严重后果的教训。还有为了突出战备,一大批现代化工业远离城市、远离交通要道、分散地建在深山沟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由于过分强调隐蔽,不少建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开山、筑路、打洞等设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影响了建设进程。</p><p class="ql-block"> 四、既要肯定国防三线建没的成绩与历史意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更要认清当下的现实,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中,把市场经济当作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之策。避免过去历史上对备战强调过头而严重忽视客观经济建设规律的失误,重蹈“文革”复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