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头清潭志同道合结良缘 刘易儿女追循探访赠书忙

易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10日,刘(乐扬)易(秀娟)家六姊妹(刘海燕、刘小平、毛弟、小娅、五毛易诚和熊矫、六毛易曙)、四木(陈树森)夫妇及友人谢怀民一行共10人,一早从长沙兵分两路:四木两口子驱车、刘易家姊妹则从长沙站乘坐绿皮火车前往衡阳,在火车站转乘出租车。两队人马的目的地是衡阳县井头镇清潭中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去的"清潭",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上那里去干什么?</p><p class="ql-block">上"百度"一查可知,(衡阳)清潭(中学)还是个蛮有来历和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便是衡阳县井头镇清潭村的中共清潭地下支部旧址。</p><p class="ql-block">清潭支部创建于抗战烽火之中,在中央特科、湖南省工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兴办清潭小学(当时还不是中学)为阵地,掩护党的地下据点。</p><p class="ql-block">  1937年,武汉失守,长沙连遭敌机轰炸,湘北战云密布,党组织决定把长沙的据点转移到衡阳山区。</p><p class="ql-block">  不久,在刘道衡发起组织下,正式成立中共牌楼冲地下支部,刘道衡担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工作初步布置后,支部即决定派熊子烈,到距离牌楼冲40华里的长乐,去开辟新的据点,以配合各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长乐乡约处大云山脉,四面环山,且该地贫苦农民居多,适宜建立武装根据地。但必须建立一个适合群众需要的公开机构作掩护。</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熊氏祠堂几栋楼房的基础上,由熊子烈个人出资400银元,衡阳县永康乡熊族清潭小学得以建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道衡、熊子烈为何许人也?</p> <p class="ql-block">(百度条目):刘道衡(1892—1968),中共情报人员。湖南衡阳县牌楼冲人,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生。辛亥革命志士刘崧衡胞弟。早年入旅鄂中学求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1913年(民国二年)留学日本时与曹伯闻结为至友,191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汕头、长沙、新加坡等地办报纸,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1932年加入共产党,长期在湖南从事情报工作。1968年病逝。</p> 刘道衡 <p class="ql-block">熊子烈和刘道衡是"发小"。是衡阳县永康乡熊族私立清潭小学的创办人及校长。‌ 他在1935年自捐400大洋创办了这所学校,作为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据点。熊子烈在1942年被任命为中共清潭地下党支部书记,他的公开身份是学校校长,但实际上他是湖南衡西清潭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公开身份与秘密工作并行,为党的隐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衡阳的牌楼冲和清潭这两个地方地方是中央特科湖南情报组在衡阳的据点。</p> 熊子烈 <p class="ql-block">那么,刘道衡、熊子烈与刘乐杨、易秀娟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刘易家姊妹跑到清潭来干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百度条目):1933至1935年间,中央特科先后派遣周寿朋、钱渭川等8名党员赴长沙协助刘道衡开展工作。在“广播种,不发芽”的政策下,长沙工作组发展党员十分谨慎。其中,刘乐扬就是刘道衡亲自物色、发展的。</p><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上旬,《全民日报》几次发布刘乐扬被捕的新闻,引起刘道衡关注。通过寄居刘道衡家中的进步剧作家刘艺舟的引荐,刘道衡和刘乐扬结识。</p><p class="ql-block">在刘道衡的教育引导下,刘乐扬迅速成长。1934年暑假,刘乐扬入党,和周寿朋单线联系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刘乐扬在长沙工作组的领导下,1934年加入胡汉民的秘密反蒋组织“新国民党”。1935年8月打入中统,挑拨派系矛盾。1936年7月起,刘乐扬在《楚三报》等多家进步报刊任特约记者,利用新闻记者身份从事统战工作。1940年1月,经李克农批准,刘乐扬打入鄂北河口第五战区桂系大本营,化名张兆麟加入民盟。刘乐扬战斗在国统区和香港,设法保护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p> 刘乐扬 <p class="ql-block">刘乐杨在19 36年进入到桂系,1940年与其时组织关系联系人李克农失去联系,四处找党未果,经党内关系人员介绍他与当时正在清潭小学教书的易秀娟取得联系,刘通过易找刘道衡,向组织递交相关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易秀娟的自传材料介绍:易于1941年秋经黄孟衡(曹伯闻弟媳)介绍到清潭小学教书。在工作期间追求进步,得到熊子烈的重视,视为组织发展对象。不久,易秀娟将刘乐扬找刘道衡和组织关系的要求及个人简介资料转交熊子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和易不仅是追求进步的道合同志,还都是有家不能归(被通辑追捕对象)的患难之交。他们在动荡的岁月相识、相知、相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乐扬传记作品《敢入地狱一书生》的作者陈树森(四木),在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刘乐杨去清潭以及和易秀娟在清潭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刘乐扬由湖北恩施出发,南行经四川南部进入故乡湖南,于1943年3月到达湖南衡阳的井头江清潭小学,这里的小学校长熊子烈是湖南地下党员,与湖南特科工作站负责人刘道衡是亲戚,因为刘道衡的一个女儿过继给熊子烈为养女,他们两人都出生于衡阳的大家族。在清潭小学,刘乐扬见到了通讯三载的同乡女友易秀娟,高兴地心情,不言而喻,回首从恩施出发南下奔波的历程,现终于在辛劳和疲惫中看到了希望,于是欣然写下一首七绝:</p><p class="ql-block">中原风沙巴山雨,大浪高处长江滩。</p><p class="ql-block">穿过川黔千里瘴,终入胜境到湖南。</p> <p class="ql-block">刘乐扬的同乡女友易秀娟曾化名刘克静,1918年出生于长沙榔梨镇后冲,1938年毕业于长沙稻田中学并参加抗战民众教育,后在湖南行政干部学校受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特务抓捕,取保获释后,经湖南地下党安排逃离长沙到衡阳清潭小学教书。</p><p class="ql-block">刘乐扬1940年在老河口时为寻找组织关系,即与易秀娟开始书信联系,从此两人书信不断,鱼雁传情。相同的革命理想和意气以及飘零的处境,把两颗年轻的心紧密地连在一起,刘乐扬曾在给易秀娟的书信中满怀激情地写道:</p><p class="ql-block">抗日烽火毁旧梦,革命豪情觅新缘。</p><p class="ql-block">不信三生有盟约,偏叫一书通汉丹。(汉水丹江口)</p><p class="ql-block">易秀娟在书信中介绍自己的身世时告诉刘乐扬,她是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并读完中学,自参加革命逃离省城到衡阳后,母亲担心牵挂不已,夜不能寐,让作儿女的寝食难安,愧疚不已,这引起刘乐扬的万般感慨和共鸣,回想自己的身世亦是如此,自革命以来屡堕虎口,频入险境,母亲总是倚门相待,望断天涯,唯慈母心肠与牵挂能为儿女之坚强后盾,遂作诗一首,以相互勉励:</p><p class="ql-block">渡尽劫波双儿女,一生辛苦两慈颜。</p><p class="ql-block">望断天涯思虎口,为献孺子换人间。</p><p class="ql-block">当易秀娟在衡阳井头江接到刘乐扬南行的书信后,欣喜万分,天天掰着指头在计算刘乐扬的行程,更为南行旅途中的山重水隔,兵荒马乱而担忧,将至未至之时,心烦意乱,以至测字、问卦,以卜平安,最后竟从井头江镇行百里自衡阳相候,始得相见,思念之热烈,情感之真挚,可见一斑。这让刘乐扬感动不已,一首七绝亦表心迹:</p><p class="ql-block">回雁峰下罩轻寒,欲卜未卜问平安。</p><p class="ql-block">飞来一只南归雁,喜开素面动心弦。</p><p class="ql-block">南行千里,风尘仆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缘分让两个年轻人终于相聚,不容易啊!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一生革命到白头”。当年刘乐扬已年近三十,易秀娟也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两人当即决定这一辈子再不分开,结婚成家,牵手百年。1943年4月4日,(旧时儿童节)刘乐扬、易秀娟在衡阳井头江清潭小学,由湖南地下党负责人熊子烈亲自证婚,结为夫妻。此后,易秀娟便随丈夫刘乐扬奔波于西南大地。1945年在昆明加入民盟,在以中小学教育为职业的生涯中共同继续寻找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年前,易曙在她编辑的《易秀娟百年纪念》图文册中,将父母亲与刘道老、熊老以及与相关人员的关系通过图框表现为:</p> <p class="ql-block">刘乐扬暂时在清潭小学安顿下来。在清潭小学教书半年后,刘乐扬再次问及自己交给地下党的材料和接转组织关系时,熊子烈称,“交通没来”“材料没有转出去”,这让刘乐扬非常失望。于是,刘乐扬从清潭小学移居到了衡阳城内,易秀娟则转赴全州铁小教书。解放后,地下党员熊子烈回忆说,当年刘乐扬的组织关系接转一事并非“交通没来”,“材料没有转出去”。而是因为战争年代,交通不便,调查甄别核实材料困难,一时不能做出组织决定,需要被调查核实对象,继续等待,因此,只能让熊子烈谎称“材料没有转出去”。</p><p class="ql-block">刘乐扬见接转组织关系一时无望,便不想久留在这偏僻闭塞之地,于是便离开了清潭小学移居衡阳城区,在这里他得到《阵中日报》总编郑家弘的电话,邀请刘乐扬去柳州任《阵中日报》编辑主任和主笔。在征得熊子烈的同意后,拿了黄明同志给张兆汉、吴启彦同志的介绍信,刘乐扬化名“张兆麟”便立即赶往柳州,目的是占领柳州《阵中日报》这块文化阵地。先“占住茅房不拉屎”再说。(这是当时党对文化宣传战线最通俗的工作方针)</p> <p class="ql-block">刘易家老四小娅的丈夫罗建湘为父母赋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蝶恋花·父母情深》</p><p class="ql-block"> 烽火岁月同奔赴。</p><p class="ql-block">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壮志豪情铸。</p><p class="ql-block">志同道合心相护,</p><p class="ql-block">相识相恋缘如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雨同舟紧紧依。</p><p class="ql-block">携手同行,</p><p class="ql-block">前路何所惧。</p><p class="ql-block">顽强意志永不腐,</p><p class="ql-block">坚守信念不屈饶。</p><p class="ql-block">一生坚守传奇赋,</p><p class="ql-block">爱如磐石最是酷。</p><p class="ql-block"> ——罗建湘 2024-09-1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乐扬和易秀娟自清潭结婚后,几十年来巅沛流离,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在1947 ~1955年间生育了六个(二男四女)子女,如今都健在。今年(2024年)逢刘乐杨诞辰110年,刘易结婚近八十年,儿女们在商议搞点什么活动纪念纪念。</p><p class="ql-block">上半年四木动议提出去清潭学校看看,于是老六上网查到了清潭学校旧址所在地,通过电话与衡阳县文体局办公室联系,找到了学校所辖的清潭村村支书熊春生。几经商议,就有了这趟刘易家姊妹前往清潭的寻旧祭拜之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建湘再为我们这趟寻父辈足印之旅赋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念奴娇·追寻父母早年足迹》</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望湘中衡山,</p><p class="ql-block">思绪飘荡。</p><p class="ql-block">别有情怀何处寻?</p><p class="ql-block">远访衡阳值仲秋,</p><p class="ql-block">心潮翻涨。</p><p class="ql-block">挖掘史篇,父辈过往,</p><p class="ql-block">尘封史诗亮。</p><p class="ql-block">早年征途,岁月痕迹难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识相恋时光,</p><p class="ql-block">志同道合往,鹊镜梅妆。</p><p class="ql-block">爱意如磐情绵长,</p><p class="ql-block">栉风沐雨共扛。</p><p class="ql-block">风雨同舟,携手闯荡,</p><p class="ql-block">信念坚如钢。</p><p class="ql-block">怀念敬仰,续写新章自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罗建湘于2024-仲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号中午,我们的车队从衡阳经过西渡,又开了个把钟头的路程,来到井头镇"香满楼"饭店停下来午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我们一行来到了清潭中学的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我们同行且担负全程全方位的场景拍摄的四木夫人郑老师,为此行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清潭中学觅旧踪,</p><p class="ql-block">无限缅怀涌胸中。</p><p class="ql-block">当年初心今犹在,</p><p class="ql-block">使命担当学英雄。</p><p class="ql-block">刘家兄妹雁城行,</p><p class="ql-block">信仰坚守永传承。</p><p class="ql-block">赠书留香红色地,</p><p class="ql-block">尔辈方为真性情。</p> <p class="ql-block">清潭村的熊春生支书来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熊支书带我们来到陈列室参观并为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清潭学校周边景致宜人、视野开阔,好一块风水佳地。</p> <p class="ql-block">刘乐杨、易秀娟的名字都出现在清潭人物介绍中。人物头像还没放上去。</p><p class="ql-block">易的籍贯等处有误,待更正。</p> <p class="ql-block">刘易姊妹向陈列馆赠书,由熊书记接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曙代表哥姐们首先向春生支书赠送六年前编辑制作的图文册《易秀娟百年纪念》。这本纪录了他们的母亲易秀娟生平的图文册,是刘易家六姊妹以及第三代六位后辈撰写的纪念文章和图片集,也是给刘易之家的发源宝地清潭的一个交代和告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更多的赠书在后头。</p><p class="ql-block">只见撰写刘乐扬传记《敢入地狱一书生》的作者四木打开车子的后备箱,易曙从后备箱的一只拖箱里搬出了一摞又一摞的《书生》,一边向向春生书记介绍与作者四木认识。一边点数《书生》一书25本,送给清潭学校陈列馆(备用),春生书记喜不自禁,捧起尺把厚的《书生》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刚刚下课的学生们蜂拥而至看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同学们!</p><p class="ql-block">祝福你们健康快乐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号上午刚9点,刘易家姊妹下榻的酒店一楼大厅热闹起来:一位精神抖擞的长者来与刘易家姊妹见面。</p><p class="ql-block">长者叫肖伯群,1936年生人,现今已88岁高龄。他是熊子烈的外孙,其父是清潭学校的老师肖伟。</p><p class="ql-block">肖老先生十年前编写了一本《中共清潭地下党史实》的册子,今天特意赠送给刘易家姊妹。</p> <p class="ql-block">不到10点,大队人马随肖大哥步行来到酒店附近的衡阳县政府大院。肖大哥早几天已为我们联系好衡阳县委党史办的小刘,小刘将我们到清潭访问的信息向县委统战部作了报告后,县统战部的负责人接待我们,与我们进行座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衡阳县委统战部部长李康政主持座谈会,他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刘易家姊妹来清潭寻根、缅怀之旅的意义和行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曙代表哥姐们向接待单位介绍了这次缅怀之旅的动因,同时对衡阳县委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县委统战部付部长刘燕君致辞欢迎我们的到来,并接受易曙与四木的赠书。</p><p class="ql-block">刘呈登代表县委党史办接受赠书。</p> 四木即席发表感言。 <p class="ql-block">李部长将最近撰写完成的论文《谈刘道衡在中共秘密情报和统战工作中的地位和贡献》赠送给刘家姊妹。</p> 座谈会后,大家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易诚、肖伯群、易曙、刘呈登、刘小娅、刘燕君、刘海燕、郑春玲</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刘颂平、刘小平、熊矫、谢怀民、陈树森(四木)、李康政</p> <p class="ql-block">此张合影前排右一为肖佳鸿,其余名单同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县委统战部设宴款待刘易姊妹清潭追循之旅所有人员。</p> <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终有一别。</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清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谨以四木赋词压轴:</p><p class="ql-block">渔家傲-访红色清潭</p><p class="ql-block">蒸湘秋来景未异,衡阳归雁爭留意,</p><p class="ql-block">刘家兄妹重邀集,响动议,</p><p class="ql-block">缅怀前辈寻足迹。</p><p class="ql-block">山道弯弯井头江,清潭小学隐青山,</p><p class="ql-block">熊家祠堂大屋场,办学堂,</p><p class="ql-block">“隐蔽精干”打江山。</p><p class="ql-block">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共湖南省委为保存革命力量,在衡阳县清潭,革命前辈熊子烈利用熊家祠堂开办清潭小学,以掩护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四木夫人郑香玲老师为本篇提供90%的照片和(制作的)视频资料!</p><p class="ql-block">从四木提出考察清谭动议,到郑老师全程拍摄记录活动场景,为我们的活动留下了珍贵的记忆。特别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