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因陈列1957年出土于沁县南涅水村的一批窖藏石刻而得名。1986年由国家拨款修建,1989年国庆对外开放。展馆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要以陈列石刻造像为主,以及收藏展示沁县境内历史文物。由“万象馆”、“群佛宫”、“铜鞮碑林”构成其主要展区。馆藏石刻大体可分为造像塔、造像碑和单体造像三种形制,雕刻年代历经北魏、东魏、北齐、1隋、唐、宋六朝520余年。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形制完备,内容庞杂,国内罕见。馆藏最为丰富的塔型柱造像石,多以四面开龛的方块叠垒而成塔形,造像内容集中表现了佛国景象、佛陀故事、佛教人物、梵山圣水、人间百态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造像的服饰华美飘逸,佛龛装饰繁缛富丽。柱材阑额,飞檐翘脊,忍冬莲花,飞天流云,狮兽飞龙,百戏杂技和众生礼佛等造像设计考究、雕刻精美、意境高远又不乏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雕琢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艺术面貌,时代更迭与其传承创新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时期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是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之路中镶嵌于三晋大地的文化遗产明珠,是佛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融合的见证。其传承与创新,反应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时期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例。</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p><p class="ql-block">佛教源起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魏晋时期传入南涅水所属县境。北魏时期在县境广为流传,发展极快。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建有开村普照寺。隋唐时期,佛教在境内发展到鼎盛,直至唐宋以后,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先后传入本县。在当时,佛教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场所供奉着不同功力的神佛,几乎村村有寺,处处建庙。但佛教在广泛流传与发展中由于与统治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了统治者数次的灭佛运动,使佛教的发展遭受了重创。经推测,南涅水村出土的这些佛教石刻正是在历史上的某次灭佛运动中,当地百姓将之藏于地下以免遭毁坏的。</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出土的单体造像有两类。其一是仅雕刻某一名号的佛教人物像一身,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或金刚力士像等,姿式有立式、坐式、交脚式等多种。这一类型的造像高大者265厘米,小的不足20厘米。这些雕像造型各异,质感强烈,形态有的丰满圆润,有的清秀俊丽,有的清俊中透出丰腴,反映出不同时代雕像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其二是以一石为材,作整体构思,上部雕刻人物形象,如佛、菩萨作为主尊造像,两侧左右对称配胁待佛、菩萨像或弟子像,后部雕刻装饰性图案,如身光、背光、火焰纹。下刻像座,像座上雕刻博山炉、莲花、化生佛、托座力士、护法金刚、护法兽、供养人等形象,又有铭文阴刻于座下或背面,述供养人、光明主等造像的缘由、时间、心愿等。这种形式的石刻为某种组合群体,融佛界于一石之上,有依山开凿之意,似为摩崖开窟造像缩影。</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中雕凿的故事性题材主要有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一是佛本生故事,描写佛的前生曾经为猴王、为大象、为商主、为国王时修行善业的故事,通过情节描述宣传佛教的基本教义。</p><p class="ql-block">二是佛本行故事,颂扬佛祖从诞生到成道前的种种行为,通过神话的方式叙述释迦牟尼的事迹。</p><p class="ql-block">三是因缘故事,介绍释迦牟尼“悟得无上正觉”创立教团组织、宣传佛教教义、普渡众生脱离苦海的活动经历。</p> <p class="ql-block">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p><p class="ql-block">塔,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梵文“Stupa”的译音,以藏舍利和经卷之用,而造像塔系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艺术形式,是继北朝凿山石壁开窟造像以后在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佛教雕刻形式。南涅水石刻中的造像塔,以四方柱体石块为料,底层边长约70厘米见方,自下而上逐渐递缩,是上小下大的梯形状态,顶部石块边长约20厘米。每组5-7块组成,高达3米左右,是多种塔与柱的综合体,既为塔又为柱。这些造像塔多为7层,每层可分离、可组合、可移动、可变向,这是南涅水石刻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在南涅水出土的石刻中,数量最多的是石塔的塔体,现存有的近四百件。它以方石为料凿成四方形柱体,上下削凿成平面、四面开出佛龛,内有雕像,龛外刻装饰性图案或故事画面,构图严谨、意趣浓厚。石塔的塔体有三种形状:一是四方柱形的塔体,塔体上下尺寸相同,没有收分,相邻的四面尺寸相近。二是四方锥形塔体,塔体下大上小,有较大的收缩,相邻四面形状相同,每块塔体都像是一节平切的方形锥台。三是近似圆柱形的八面体塔体,各面开龛造像,面与面之间明柱斗拱相连,浑然一体。南涅水出土石刻中这一类型的石塔塔体仅存三节。将其按下大上小,两节之间以塔檐相衬,上安装塔刹,可叠成一座八角形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白马吻足</p><p class="ql-block">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时与他的白马告别的场面,在众多佛教石刻中极富寓意,是把释迦摩尼由白象转世投胎的故事与菩提树下辞白马的故事组合在一起,赞扬了他为拯救受生老病死折磨的众生而放弃名利、富贵,追求自由、幸福,普渡众生的过程。龛中马的前腿下跪、正在用舌头舔舐佛祖的脚,表现出马与主人依依不舍的情景,十分感人。龛的周围饰以山、树等物,似乎在暗示佛祖即将出家并进山修行。</p> <p class="ql-block">东魏统治者并未象北魏王朝那样狂热地推崇佛教,它的持续也仅是惯性地向本土化方向发展。造像的形象呈现出身姿矮壮、粗重的特点。面相方圆、短颈窄肩,衣饰的纹褶也简洁了许多。孕育着从秀骨清像向丰满圆润、健壮风格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文殊问疾</p><p class="ql-block">龛中中间人物是佛祖,右边是双膝跪地的文殊菩萨,维摩坐在榻上,尖颌长脸,头顶毡帽,一派西域人风貌。刻画中的文殊菩萨十分虔诚,合拢双手提着鱼看望生病的维摩,似乎正反映了古时南涅水地区看望病人时的情景,这一表现形式正说明了佛教与当地习俗的结合,而这也正体现了南涅水石刻独有的民间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石刻出土地南涅水村正处在北魏孝文帝向南迁都的古道之上,由于信仰佛教的北魏朝廷在南迁途中经过涅县古城一带,于是当地人深受朝廷崇佛的影响开始信佛,开始以供养人的身份大量请石匠雕刻佛教造像。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南涅水石刻的更多疑惑,仿佛都期待着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南涅水石刻在遭遇某一次灭佛运动时,当地百姓就悄悄地将这批石刻造像埋藏于涅水河岸边的地窖中,从此,这批精美的石刻珍品就沉睡于此达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历经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溶入了不同时代的风格,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大量石刻作品上可以看出,南涅水石刻既秉承了前期的雕凿技艺,又具有大胆的创新,这些作品反映了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的艺术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如何,在宗教融合和民族融合的那个时代,这些法相庄严的佛像,脸上挂着的那一抹夺人心魄的微笑不正是一个民族在自信地微笑吗?</p> <p class="ql-block">隋期时期的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像为主,风格上受龙门石窟的影响较大,南涅水在隋大业时期撒县并入铜鞮县属,造像的规模、数量都有所下降。然而这一时期的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出了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湛细致的工艺水平,较前有很大的改观和提高。</p> <p class="ql-block">释迦头像:北魏,高27厘米,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佛作低平肉髻,面相圆润,细眉弯长,双目低垂,鼻高隆,嘴轻抿,嘴角上翘,满含笑意,一副慈悲为怀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室</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造像塔的另一特点是佛龛式样丰富多彩,种类多达十几种,有尖眉龛、屋形龛、摩形龛、圆拱龛、楣拱龛、树形龛等。龛额分别雕刻飞天和象征日月的金翅鸟和蟾蜍。龛的两侧多为菩萨、金刚、弟子等。下面有博山炉、供养人、地鬼等。有些龛的雕刻不仅以平面和复线处理,不加修饰,取诸法之长,视需要而灵活运用,手法简洁多样,造型和线条力求简练甚至舍其形而求其意。表现了工匠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p> <p class="ql-block">阿直王施土缘</p><p class="ql-block">“阿育王施土缘”也称“阿输迦育土缘”。刻画里,居中的立佛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故事说的是佛祖有一次外出乞食,施主纷纷敬献礼物。这时,正在玩耍的三个小孩看到别人向佛敬食礼拜,便在内心产生敬献食物之心。可是他们身上没有食物,其中一个小孩就匍匐在地,将土捧起想表达敬意。由于身矮不能将土放入佛的衣钵内,三个小孩就叠摆起来向佛敬献。由于礼佛的虔诚,捧土的那位童子就转世为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他统一了印度广大地区。扩大了疆域,定佛教为国教,并派大批使者到境内外施教,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百戏</p><p class="ql-block">杂耍在我国的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详尽的描述,云冈石窟和其他一些石窟壁画都有所表现。南涅水造像塔塔体有两件表现了北魏时的百戏图,技法包括爬杆、顶杆、倒挂、倒幢、软功、空翻,还有抛流星、踩高跷、抖空竹等多种高难度动作。表演时还有乐器伴奏,将杂技表演的场景刻画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所有这一切均刻在龛外四周,因为面积狭小而仅求其整体效果使具象与意象融合,展示了当时民间生活的一个侧面,说明百戏杂技在南北朝时已经成了群众普遍的并且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表现出来的造像形象是一种瘦削的样式,额广平小颐秀颈、眉宇开朗、清俊秀丽、神情恬淡,为瘦骨清像,是我国南方文人的样式。客观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现实状况,证明南涅水地区的石刻造像受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渐发展。</p> <p class="ql-block">屋形</p><p class="ql-block">南涅水出土的石刻画中有许多“屋形龛”,这种龛面整体看上去就像一座屋子,故名“屋形龛”。这幅龛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屋形龛”,龛面的上边是土木结构建筑中的屋顶,屋顶两侧上翘,龛的下边呈方形,整体上形成一座房子式样。而这样的龛面正体现了南涅水石刻的价值,它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实物性资料,为研究古代建筑学、美学等提供了佐证依据。</p> <p class="ql-block">思维菩萨</p><p class="ql-block">这尊“思维菩萨”侧弯的头颅比世界名雕“思想者”更有感召力。相传思维菩萨最开始信仰的是婆罗门教,后来在菩提树下修炼,创造了佛教。南涅水造像塔的这个龛面中思维菩萨正在做深思状,龛周饰以茂盛的树木,似乎象征着思维菩萨远离尘器,独自思考而后感悟成佛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室</p><p class="ql-block">南湿水石刻中对于龛内佛的塑造,其面相服饰的特点接近于同时期佛像雕刻的共同特点,其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南涅水石刻所出土的单体造像多为佛、普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感仍然很完美,佛和菩萨的神态谦和自如,动态变化细微,静中见动;衣纹随体势转折,清晰分明,楚楚动人,弟子像神情各异。</p> <p class="ql-block">佛祖弟子迦叶</p><p class="ql-block">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佛教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他“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是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造像塑造的迦叶是一位饱经风霜、消瘦孱弱的老者形象,他光头、皱眉蹙额、高鼻梁、阔口露齿、颈部青筋暴起、喉结突出、下颌陷回、表情冷峻,明显老态龙钟,造像着贴体式内衣,外披薄质大衣,下着长裙,露足穿靴,衣纹呈阶梯式刻造,清晰明快、条理规则。迦叶像形态逼真、体态高大、雕造技法精湛,为南涅水出土石刻中最高者。</p><p class="ql-block">佛祖弟子阿难</p><p class="ql-block">弟子阿难是一位英俊的青年僧人,是佛教中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喜庆的意思,被称为“多闻第一”。造像光头、脸形圆润、眉目清秀、稚气斯文、体态端庄、质感细腻,着轻薄袈裟,裸臂、双手胸前捧摩尼珠,一副闻法彻悟的形象。老少之间的精神风貌、气质特征迥然不同。可见对不同的人物着意于个性的强调和神态的描绘,力求生动,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也有“二佛并坐”,但不像这里的一佛把手伸出,衬以大象,这种雕刻思路表现出了二佛间的礼让情态,实为感人。南涅水造像塔上所有佛的姿势,或正面端坐、或侧身交谈、或俯首作说教状,体态各异,生动自然,其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有平民化与市井化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北齐时期石刻造像的衣饰、佩饰都有了变化,特别是佛和菩萨的面相,北魏晚期那种极为瘦削形的面相已不见了,但面相较为长圆形的秀骨清像造型还是有所表现,更多成分已转为圆润丰满、体态健壮、两肩较为宽厚的样式,为隋唐以后的造像风格开启了新的先河,发挥了重要的承启作用。</p> <p class="ql-block">双林灭度</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姿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佛祖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肋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法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数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也就是说,佛圆寂后本应该被火化然后将舍利藏入塔中。而南涅水出土的造像塔龛面中,当佛涅槃后却被装入棺椁,这体现了佛教传入当地后与当地风俗习惯的结合,因为当地人死后正是被装入棺椁然后埋葬的。而这个龛面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佛祖虽然被装入棺椁,但却有两只脚露在外面,这似乎正暗示着佛虽然寂灭了,但佛对前来悼念他的众弟子是有所感知的。</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中刻有铭文的北魏、东魏、北齐纪年的造像碑、许愿文碑、布施碑、塔石铭题等共约50余通。这些文字铭刻为南涅水石刻的分期断代及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依据,为研究当时佛教在晋东南地区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文字材料,也为研究当时本地区和全国的社会、宗教、艺术、书法、文字演变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佛教的传承完全摆脱了外界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理念。造像的形象无论是佛还是菩萨都无拘形制大小,都雕造得风姿绰约,圆润生动,显示出了现实人体曲线的优美。有鼓凸健壮的胸肌,有衣饰轻薄、出水贴体的纹饰,也有衣裙飘扬、风动自然的流畅。这些特点在出土的有些石刻中虽然表现得不尽完美,但是唐代造像,特别是盛唐时期所塑造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气质是掩盖不了的,也是其他时期都不曾有过的。</p> <p class="ql-block">弟子迦叶造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1959年沁,昙南涅水村出士</p> <p class="ql-block">弟子阿难半身造像</p><p class="ql-block">隋代(公元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1959年沁县南涅水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沁州遗珍</p> <p class="ql-block">八面体造像</p> <p class="ql-block">沁县历代馆藏文物珍品展</p><p class="ql-block">沁县古代属冀州之域。春秋末为晋国公族羊舌氏食邑,即铜鞮邑。周敬王六年(前514)“三卿分晋”后置铜县,属上党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区之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县境内乱流石围建威胜军(后改为义胜节镇军,治所即今县城),领铜鞮、武乡等县。金天会六年(1128)升义胜军为沁州,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等。明洪武元年(1368)省铜鞮入沁州,为山西布政司直隶州,领沁源、武乡两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废沁州称沁县。沁县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称谓铜鞮和沁州,铜鞮县历时1882年,沁州历时784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晋国离宫</b></p><p class="ql-block">铜鞮是我国历史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文化界碑。《左传·成公九年》(前582年):“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从此,铜鞮进入历史视野。这里的铜鞮是指晋国在铜鞮邑建设的一座离宫——铜鞮宫,位于今沁县城南22.5公里的古城村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今铜之宫数里”。其当年之繁华,由此可略见一斑。铜鞮宫作为晋国东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晋国完成其霸业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60年,晋悼公将铜鞮封为羊舌赤食邑。羊舌赤,复姓羊舌,名赤,字伯华,采邑于铜鞮,也称铜鞮伯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对其十分推崇,认为:“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说苑·尊贤》。</p><p class="ql-block">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晋大夫魏献子灭羊舌氏族,分羊舌氏之田为铜鞮、平阳(临汾)、杨氏(洪洞)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铜鞮从此设县。</p><p class="ql-block">晋国最初的县均设于边地,铜鞮宫亦不例外。《淮南子·主术》高诱注曰:“县,远也”甚是。纵观铜鞮宫所处位置,无疑为晋公直辖的军事重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谢鸿喜考证发现,代表我国春秋时期建筑最高水平的铜鞮宫遗址位于沁县南22.5公里,今古城村与沙圪道村之间,根据遗址勘察,铜鞮宫城周约4400米,铜鞮宫东南城角城墙尚有遗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铜鞮宫遗址平面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羊舌氏三贤墓墓碑</b></p><p class="ql-block">在沁县城南太里村南1公里处,安葬着晋大夫羊舌职及其子羊舌赤、羊舌肸(xī)三人,后人以其父子生前正直无私,“治国制刑、不隐子亲”,尊称三贤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阏(yān)与争霸</b></p><p class="ql-block">《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作:“阏与,聚落,今名乌苏城(今山西沁县西南册村镇乌苏</p><p class="ql-block">村),在潞州铜鞮县(治今山西沁县西南故县镇)西北二十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卿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始有“三晋”。铜在“三家分晋”之后于韩、赵两国之间互有易手。公元前270年,因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秦国派中更胡阳越过韩国上党围攻阏与。赵国派赵奢领兵救援,赵奢带兵在离邯郸30里的地方驻扎,坚守28日不动,坚壁增垒,装成不敢救援的样子麻痹秦军。后乘其不备,赵奢率军以两天一夜的急行军至阏与附近,抢先一步占据“北山”有利地形,赵军奋与勇杀敌,大破秦军,完成了解救阏与的任务。《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阏之战,赵在整体国力和军力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赵奢“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大败十倍于己的强大之敌。</p><p class="ql-block">阏与之战是战国后期赵国取得的最后一次对秦作战的胜利。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向韩进攻,公元前262年,韩国将包括铜鞮县在内的上党十七县献于赵国,以图联赵抗秦,赵国兵败长平后,公元前259年,秦占领上党郡,铜鞮归秦所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阏与之战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佛传涅水</b></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乡郡,属并州,领乡县(今山西榆社县社城镇)、阳城、襄垣、铜鞮四县。阳城(即涅县)、铜鞮正好位于平城至洛阳的要道之上,“平城-繁峙-晋阳(太原)-上党地区-洛阳”。迁都期间,平城与洛阳之间交流频繁,佛教石刻文化随之而流布在这一交通线上。</p><p class="ql-block">随着魏孝文帝迁都,把北朝石刻造像之风从平城带向中原,也使得涅水南岸的佛教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之后的隋唐时期,南涅水村再次迎来一次兴盛期,造像雕凿又延绵数百年。从信徒们敬奉佛祖的造像表达到碑铭题刻的虔诚意愿,无不在述说南涅水石刻“祈愿边地众生一切如意,五谷熟成,万民安乐。令国祚永隆,四方宁谐,干戈不用。百姓皆富贵日盛,子侄茂盛,遍地众生,永离三界”的雕凿初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平洛沿线包括太行山东西两条路线:</b></p><p class="ql-block">东线:平城一恒山(今曲阳)一灵丘道一中山(今定州)一邯郸一邺(今临漳)一积(今济源)一温(今温县)一洛阳;</p><p class="ql-block">西线:平城一繁畤一晋阳(今太原)一铜鞮(今沁县)一洛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涅水石刻出土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造像石塔的表现形制:</b></p><p class="ql-block">南涅水造像石塔可分为两大类:</p><p class="ql-block">其一为单体造像,由单一四面造像塔为塔身,无窟外檐装饰独立成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其二为组合造像,由四面造像石为塔身,中间间隔塔檐,顶部置塔刹叠垒组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孝悌之义</b></p><p class="ql-block">金与南宋对峙,统治北方。“东极海,西逾积石,北过阴山,南抵淮汉,地方万里”。金世宗、章宗统治时期,北方政局平稳,政治经济达到巅峰,史称“大定、明昌之治”。</p><p class="ql-block">金代行政区域采用路、州、县三级管理,铜鞮县属河东南路沁州。“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弟子录)(先秦)《寡人之于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孝道为历代统治阶级奉为圭臬(guī niè)。金代则写入了法律条文之中,“祖父母、父母无人侍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金史·本纪第+二·章宗四》)金代统治者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和推行孝文化,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崇孝之风,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道德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金代的孝文化主要是在学习中原汉族孝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也保留了中原孝文化的糟粕。在金代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中,如“曹娥泣父投江”“韩伯瑜泣杖”“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刘明达卖子孝父母”等,不加选择地进行吸收,并大力表彰割股孝悌。“为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舅姑割股者,奴婢为亲房同。并委所属申覆朝廷,官支绢五匹,羊两粹,酒两瓶,以劝孝悌”《《大金国志校证》。</p><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沁县南里乡西林东庄村出土金代砖雕墓,“二十四孝砖雕”面世,是金代民间的崇孝活动与墓葬文化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金代“二十四孝”砖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耕读传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事勤能创业俭能成。”男耕女织是沁州耕读文化的底色。“男人不忘秋杀(翻)地,女人不忘夜纺花”是一句沁县谚语,旧时沁州土地贫瘠,产量低薄,“吃不饱,饿不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沁州人选择就是“崇文尚教”,坚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由此,沁州积淀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文风鼎盛、教育发达,以沁州吴琠家族家学渊源影响为例,在长达150多年时间里,吴琠祖孙五代俱等进士(吴瑛——吴时宽、吴时谦——吴正——吴嘉炎——吴沆)。直到今天,沁县人依旧秉承“耕读延风”,接续扛起沁州文化之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中子,即王通</b></p><p class="ql-block">王通,隋朝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著有《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明一统志》卷二一记载:“文中子祠,在州城南四十里。文中子,隋王通也,通常读书于此,后人为立祠祀之”。</p><p class="ql-block">王通,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在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扯起振兴儒学的旗帜。</p><p class="ql-block">隋朝科举考试兴起之时,王通在沁州铜鞮山筑室读书,布坛讲学,培育和影响了薛收、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一批隋唐时期的重要人物,众多风云人物流寓铜鞮。沁州人为其立祠祭祀,一在铜鞮山顶,一在州城文庙巷。《明一统志》:“文中子祠,在州城南四十里。文中子,隋王通也,通尝读书于此,后人为立祠祀之”。文中子对儒学振兴和当地教育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致后来铜地书院、吴文端公书院等声誉远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元代北方大儒元好问</b></p><p class="ql-block">元太宗十一年,“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绕道沁州铜鞮,探究文中子墓志,写下《铜辊次村道中》“少时曾一读,过眼不再省。南北二十年,梦寐犹耿耿。”的诗句,表达了元好问对文中子墓志“难以忘怀、万里重逢”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代贤相 吴琠</b></p><p class="ql-block">吴琠(tiǎn),(1637-1705年),字伯美,号铜川。祖徙沁州,遂占籍。清顺治十六年特科进士,初授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入为吏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迁鸿胪寺少卿,转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擢右通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二十八年进兵部右侍郎,巡抚湖北。以母忧离职。三十三年特用为湖广总督,三十五年升为左都御史,三十六年典会试。三十七年进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三十九年会试,以右臂偏枯,引疾,特命为总裁官。皇帝曾称“吴琠居官,即为所参劾之人广以清官、好官称之,百姓尤深感服”,御书“风度端凝”及御临米芾千字文赐之,并题字“吴琠宽厚和平,持已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受其实惠。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书于后,以纪其能得人臣之体”。康熙四十四年卒于官,谥文端。著有《思诚堂集》。</p> <p class="ql-block">沁州遗珍</p> <p class="ql-block">从铜鞮置县至今,沁县置县已逾2537年,县治建城的历史长达1046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曾共襄晋国霸业之波澜壮阔,见证春秋战国之风云际会,聆听北朝更迭之佛性禅心,濡养三教合流之孝悌忠信,承袭文化沁州之源远流长。本次专题展览从千年历史沉淀中选取有代表性篇章:“晋国离宫”“阏与争霸”“佛传涅水”“孝悌之义”“耕读传家”等,旨在用文物见证铜鞮走来的辉煌历史,激发县人热爱沁县、爱护文物、保护古迹的热情,更好守护文明,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