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凌云寺 ——2024暑期行五

郑期琛

第六天自成都南行,目的地为峨眉山,途经乐山城,当然要去参拜一下凌云大佛。 大佛文化广场面积宽广,气势恢宏,郭沫若题写的“乐山大佛”四个大字尤其醒目。 乐山大佛景区地处凌云山中部,核心景区面积约2.81平方公里。 凌云山濒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凌云山自古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悬崖上留下了众多墨宝石刻。 据说苏东坡在这里读书期间时常载酒泛舟,悠游于山水之间,绝壁上还刻有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手书的“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八个大字。 “龙湫虎穴”自唐代始即为凌云山胜景之一。相传古时此间森林茂密、九峰叠翠,常有白虎出没;三江汇流、波涛汹涌,时见青龙腾跃。它们后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佛法保护之神。因此佛经中有“天龙八部、西天白虎”之说。 兜率宫于明代开凿,内有弥勒佛像一尊,高约2米。 此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著名诗篇《送张嘉州》中的名句:“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而建。 拾级而上,见一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随即进入核心景区。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灰瓦,绿树掩映。凌云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 “海师洞”依崖凿壁而成,原为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崖墓,洞深十余米,相传唐代高僧海通就在这里主持了大佛的开凿。洞额“海师洞”三字由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 海通法师有“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传世佳话,洞口立石像供后人祭祀。 苏园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园林,上百株梅树散植于园内。 相传东坡楼为苏轼早年读书之处,“东坡楼”三字由黄庭坚手书, “注易洞”相传为明代嘉州人安佑注解《易经》的地方,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 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br>  年长月久,日晒雨淋,大佛表面侵蚀氧化难免,涂层黯然失色,四周杂草丛生。看到大佛四周在搭建脚手架,佛脚平台暂时关闭,估计将实施修缮。 <p class="ql-block">  仰观凌云寺,青峰载朱楼。</p><p class="ql-block"> 俯瞰嘉州阔,三江泛行舟。</p><p class="ql-block">  山岗凿大佛,大佛即为丘。</p><p class="ql-block"> 雄居梵境冠,千载永驻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