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澳门(16-17)--玫瑰堂及板樟堂前地

石竹山人

<p class="ql-block">穿过繁忙的议事亭前地,转折相连至末端的是玫瑰堂,教堂前以小石铺成波浪水纹图案的广阔空地,与周边券柱式围廊的系列建筑相晖映,增添了动感和活力。广场的名字很有趣──板樟堂前地。</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这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和传奇故事,根据史料记载,1637年,十多名葡萄牙人骑马在此进行掷瓦球运动;这里曾经是喧闹的市集,也是军人检阅游行队伍,或会景巡游必经之地。据说孙中山的父亲曾在板樟堂街的一家鞋店做过鞋匠,故年幼时的孙中山也常随父亲到此,留下足迹。时至今日,不少团体选择在板樟堂前地举办文艺晚会和聚会。当然,也是游客不能错过的观光购物胜地和打卡热点。</p> <p class="ql-block">1587年,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用木板搭建教堂,被华人称为“板障庙”,后称“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玫瑰堂是圣多明我会(道明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玫瑰堂是证明西班牙多明我会修士在澳门存在的唯一遗迹。道明会士曾于1822年刊印澳门、也是中国第一份葡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其原件现藏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玫瑰堂的立面总高约24米,形式对称,采用古典式构图,水平线条占据主导地位,垂直线条通过不同的柱式断续完成。从下至上,底层为爱奥尼柱式,二、三层为科林新柱式,顶部正中收缩成一个等腰三角山花,体现由简而繁的规律。3扇窗子跨3个大门之上,与三进式厅堂相吻合。第三层正中有一个修士会徽占据一扇大窗的位置。墙面色彩以黄色为主,白色勾勒,整体形式简洁,富有严谨的结构逻辑。</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为砖木结构,夹层为木楼板。室内柱子为砖砌方柱,外加粉刷。内部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厅和侧廊,中厅宽8米,侧廊宽3米;两侧还有圣龛,后面为圣坛,室内为平吊顶。</p> <p class="ql-block">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内部色彩以黄色为主,明丽耀眼。教堂的墙体采用泥灰砌砖方法并涂以白灰。侧墙的内部上方设有木制小包厢与进口上方的木制唱诗台相连。</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没有彩色玻璃窗,大型的百叶窗体现南方建筑特点,使教堂内部非常明亮。</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进深8.5米,宽6米,天花用木板装嵌,展现出奇特的镂空图案,并且和教堂的通风系统连为一体。拱顶正中描绘着修会标志;层叠的壁柱间隔扭曲的麻花柱,弯曲的线脚烘托断山花,形成华美的巴洛克风格,是澳门最美丽的祭坛之一。</p> 室内的唱诗席的挑廊几乎环绕整个中厅。 <p class="ql-block">1929年,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批准把花地玛圣母像供奉在玫瑰圣母堂中,让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圣母堂会举行九日敬礼;13日当天下午,更会举行盛大的圣像巡游,是本澳所余不多的天主教节日活动,极具特色,是澳门本地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p> <p class="ql-block">巡游于下午六时开始,先在玫瑰圣母堂内举行奉献典礼、圣体降福及葡语弥撒,随后将花地玛圣母圣像移入一座轿内,由身穿白衣、头戴白纱的圣母元后团女团员抬着,以玫瑰圣母堂为起点,抬圣母像游行,沿途诵念玫瑰经,歌唱圣诗,经南湾及西湾往西望洋圣堂前地进行圣体降福。值得留意的是,游行队伍的尾端会跟着三个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纪念当年花地玛圣母向三牧童显灵的奇迹。这条路线是现存圣像出巡活动中最长的,因此当到达主教山时,已是黄昏日落时份,巡游队伍手持蜡烛游行于山上,宛似一条火龙,场面既壮观,又肃穆,充满了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教堂旁的“圣物宝库” ,楼高三层,收藏了三百多件17至19世纪澳门天主教艺术珍品,包括:弥撒使用的银器、铜器和镀金器;木质、石膏和象牙圣像;年代久远的油画,其中油画《圣奥斯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圣经故事版画和手工精美的丝绣法衣。</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还有两座19世纪铸造的教堂铜钟,是澳门最古老的钟。</p> 拍摄器材:小米14--Ul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