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历史 刻画时光,——迎泽大桥代代相传

丰获博文

<p class="ql-block">2024.5新改造的迎泽大桥</p> <p class="ql-block"><b>  太原迎泽大桥‌是山西省太原市最早的一座横跨‌汾河,连接太原市迎泽大街东西两岸的重要桥梁。</b></p><p class="ql-block"><b> 最初的迎泽桥是民国初期修建的木结构公路桥,后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随后更改为石台墩土桥。1942年,日伪政府又修建了一座矩形钢筋混凝土桥,即“洋灰桥”。</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五十年代初,太原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急需一座链接汾河两岸的新型桥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缓解交通压力。1953年1月1日,迎泽大桥正式开工建设,1954年1月1日举行了通车和命名典礼,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桥梁成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的栏杆。这座桥是建国初期中央对太原市市政建设的首次投资,也是当时全国新建的最长的公路桥,堪称当时太原市市政建设工程的杰出范例。因而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它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太原市的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便利。</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1954年建的迎泽大桥</p> <p class="ql-block"><b>  随着时间的推移,迎泽大桥经历了多次维修和改造,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提升桥梁的安全性能。1996年,旧迎泽大桥和“洋灰桥”被拆除,并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的迎泽大桥,这座新桥于1997年国庆节胜利通车,全长611米,桥面总宽50米,成为当时国内最宽的过河城市桥梁之一,继续保持“华北第一桥”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迎泽大桥</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原址新建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 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是当时国内过河城市桥梁中最宽的桥。</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5月,随着迎泽大街的改造和扩建,对迎泽大桥进行了维修与加固,旨在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b></p><p class="ql-block"><b> 新改造的迎泽大桥,除了其交通功能外,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它的桥头堡设计典雅大气,与太原火车站、‌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等建筑遥相呼应,成为太原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迎泽大桥不仅见证了太原市的现代化进程,也承载了无数太原人的记忆和情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改造后的迎泽大桥将更加安全畅通,成为美丽城市的重要地标。它不仅是太原市的交通枢纽,也是市民和游客欣赏汾河美景的好去处。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汾河的壮丽景色,感受太原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座大桥不仅在交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太原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b></p><p class="ql-block"><b> 岁序更替,城市日新。9月11日,经过一百多天的接续奋战,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画下圆满句号,历经岁月洗礼的迎泽大桥,也在此次改造中即循迹历史,又换新装、添新韵、赋新能,化身太原城市地标中的最新“流量”担当。刻画时代光辉的“三晋第一桥”再次迎来高光时刻。</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新改造的迎泽大桥,质朴大方的中华灯、崭新的汉白玉栏杆、花朵点缀的隔离带……桥上日渐“上新”,桥下汾水悠然,香槟金色和白色交融的迎泽大桥宛如一条玉带穿河而过。华灯初上时,大桥雄姿被勾勒得更加清晰,城市地标重新焕发昔日光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