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讲俺的义务兵津贴伙食

朱梅野

<p class="ql-block">时光悠然擦肩过,岁月催促人渐老。年迈花甲变体态,晃眼青春已不在。战友老来话语多,寻空忆念曾旧事。军营生活别样红,津贴伙食开题讲。几块几毛笑美淡,老兵欢快又返童。</p> <p class="ql-block">年久易忘老事,老兵战友交集在一起,切入的话题,总得要搅动脑袋,慢慢地寻找着过去的影子,捕捉着久违的昨天。今天晒一下1984年8月,一本昆明军区的红皮供给证,以联动回顾曾经在军营的津贴伙食为正题。做个简明的笔谈,便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兵们一起探讨。</p> <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应征入伍的战友,在今天说起当年新兵津贴时,大家都在茫然中猜说,是六块、七块,还是十元呢?</p> <p class="ql-block">然后从供给证发现推敲,结合老兵的回忆,大体上有了一个清晰的纹理,作个基本的描述:穿过六五式军装的义务兵,按陆军义务兵服役三年期限的规定,从新兵开始的六元起,按每年递增一元的津贴,延续的时间最长。据上了年纪的老兵们口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实施义务兵制度的开始,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结束。入八十年代的时期,调整的次数比较频繁,但提升的幅度不大,初始在原有的三个挡位上,提高的金额尽为一元,进到1982年10月份,将陆军义务兵的三档津贴,分别提调到十元、十一元和十二元,在1984年7月,随部赴滇执行任务时,增加了边防补贴五元,供给证上注明工资津贴十五元,直止1985年7月,完成任务返回原驻地,虽取消了战时的补助,但此时担任班长、副班长级别的人员,分别有了四元、二元的职务补贴,1987年的后续津贴变动情况,因咱服役期满退役,而予以省略。纵观伙食状况,在万元户算富翁的时代,也没有什么大餐大肉,基本在二三个菜加汤的水平,但口粮是有保证的,每人每月米面粮为四十五斤,按六四开搭配,比一个居民成人的口粮多二十斤。鱼肉禽蛋比较稀缺,月供三斤内、斤半油的标控下,只能在改善生活时安排,会在个把星期每人加两个肉九,或以班排为单位包饺子的形式,以丰富部队的伙食,比面条加鸡蛋的病号饭强。平常吃饭不上櫈桌,以班排建制的形式,蹲在食堂及周边的地上,围着大盆一圈就餐,只有过节才能加菜上桌子,更不会有大口喝酒的狂欢,记得我在部队头年过节时,桌上也只有小香槟饮料。在实行“斤半加四两”的1985年12 月份前,陆军除装甲坦克部队外,部队人员每位一天的伙食标准,基本上没有超过一元钱。在咱参军入伍的开始,就知道个人的一天伙食标准为七毛钱,部队为增收节支,提高伙食标准,专门利用营区周边的地块,以连为单位搞小生产,当时我连就有稻田、菜地、鱼塘、养猪圈,使得白莱萝卜吃不愁。开始实施“斤半加四两”的生活保障,按每人一天的伙食费标准,也上升到一块一毛五分钱,使得咱们平时吃饭就餐,也开始上了桌面,正餐还吃上了两素两荤搭一汤。再说一个小小的旧信封,记录着咱不忘的青春经历,有退伍费已进百位,义务兵津贴有职分,伙食费按块计,退伍自己跑回家,看一眼的时候,总觉得过去真有点可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