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九日上午,正值全市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之际。83岁高龄的义乌中学原副校长、特级教师、我们身边的教育家吴加澍老师回到学校,与物理组的青年教师们坐而论道,共叙桑麻。</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青年教师要践行教育家精神,用心灵去感悟当老师的感觉,树立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吴老师还鼓励大家追求物理教学的三重境界,即“求真”——科学境界,“从善”——人文境界,“臻美”——艺术境界,循序渐进,步步登高,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位青年老师也纷纷表示,会以吴老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义中物理组的优良传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以文化人,润心启智,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老师们还表示,要学习吴老师的教育情怀和精神力量,引领后学,甘为人梯,在自己“辛苦”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争取成为像吴老师那样的“大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的访谈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大家和吴老师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这次访谈如春风化雨,润泽了青年教师们的心田;又似薪火相传,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理想之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骆文洲:</i></p><p class="ql-block"> 吴加澍老师是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道路上的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工作中,与吴老师交流最密切的是我参评优质课的时候,有对教学设计的逐字修改,有对开发实验的反复指导,有对课堂教学的点滴改进,更有对教育情怀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吴老师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的教育家精神,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义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杨旭峰:</i></p><p class="ql-block"> 吴加澍老师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也是为人处世的榜样。生活中的吴老师乐于助人,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 工作第一年,我有幸与吴老师分在同一备课组,那时因为谁都不愿去总务处换桶装水导致办公室常常闹“水荒”,按理应主动承担的几个年轻人也总是互相推诿。当有一次看到六十多岁的吴老师背着桶装水回办公室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内疚并想上前接过,吴老师却执意不肯,他说:“喝水我有份,背水我也应该有份”。</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年轻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学生和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王丹凤:</i></p><p class="ql-block"> 25年前,我在上大学时期被吴老师的一个讲座深深吸引,所以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义乌中学,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吴老师像父亲一般的厚爱。那时候我还单身,吴老师和师母总是担心我周末没饭吃,经常叫我去他家,都记不清吃了多少碗吴老师亲手做的义乌拉面,他也总是吩咐我年轻时候就要注意身体。同时,吴老师自己坚持早晚锻炼劳逸结合,给我们后辈做出最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心里,我对吴老师是非常敬畏,因为在教学上他对我们非常严格,记得我参加全国教学大赛前,因为我的课堂语速不规范,吴老师要求我每天早晨读报纸,对一节课的教案他手把手教我修改了十几稿,吴老师对教学的追求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同时吴老师对教学分享是非常无私的,无论是校内校外还是其他学科老师,只要有请求,吴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使大量老师都受到无微不至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老篾匠,所以我非常懂得传承工匠的手艺和精神,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一样用仁爱之心去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使吴老师的教学模式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章则雷、徐婷:</i></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教育家,从教育理念上看,不管是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过程的概念教学,还是让学生探寻规律发现过参的规律教学,不管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还是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的习题教学,处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有远见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从课堂实施过程上看,不管是课堂引入、知识讲解、学生提问、演示实验还是板书设计,也处处都体现了吴老师的深思熟虑和教学智慧。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组里组外的老师会经常讨论吴老师课堂教学通俗易懂、巧妙绝伦,精彩纷呈。那时候我还觉得过于神奇,无法想象。随着跟吴老师接触的增加和向吴老师学习的深入,我自己也在慢慢地进步和提高,我的心得就是,学得越多,提高越多,就会越发觉得吴老师深不可测,越发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p><p class="ql-block"> 我想,吴老师留给我们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财富是学不完的,即便如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还会以吴老师为标杆,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方法,爱岗敬业,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也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助力学生成长。</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吴维康:</i></p><p class="ql-block"> 吴加澍老师是物理教师界的泰山北斗,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偶像。</p><p class="ql-block"> 进入物理组的大家庭后,我一直专研吴加澍老师留给物理组的教案、文章和课堂实录等等,这些资料越读越精妙,越想越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何其有幸,我能前往杭州,得到吴加澍老师的亲自指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老师对物理教学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思考,帮助我建立当前教学改革的精准认识,吴老师还花了很久很久的时间,一点一点,手把手的教我在不同的知识和情境下,如何去进行课堂师生交流,如何把握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去给予他们适当的回馈;用很多天帮调整我在不同语境下的用词习惯,做到对知识的精准表述;以及教授我构建教学活动的原则,去实践培养学生的素养。期间吴老师分享的无数细节让我深刻领会到,直达本质的智慧是思考的积累,认识的高度是时间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行而不辍,方能致远,我将努力践行吴老师的教诲,在物理教学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有把握的说,我们承担起了吴老师的衣钵,把它发展得更好而没有更差,并为自己是一名义乌中学的物理老师而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义乌中学物理组陈军:</i></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是我学习物理知识的领路人,也是我走上物理教学工作的领路人。</p><p class="ql-block"> 他严谨治学,勤勉笃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办公条件还很简陋,在老义中实验楼三楼的一个仪器室里,在两排高高的仪器柜之间的狭小空间里,有一张老旧笨重的漆木课桌,这是吴老师“特殊的办公桌”。每天课余、晚学时间,以及周末、假期,这里的台灯总会亮起,吴老师会在这里看书、解题、写作……几年下来,地面上留下了两个大大的印记,桌面的油漆也被磨损了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样,吴老师刻苦钻研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物理教学策略体系,以及“实验·启思·引探,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浙江省的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为我组培养了三位特级教师、六位浙江省教坛新秀和十一位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给我组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吴老师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探索新理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家精神;发扬吴老师引领后学,甘为人梯的大先生的教育情怀和精神力量,带好物理组团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吴加澍的教育理念(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 真、善、美是物理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物理课堂教学第一要“求真”,达到科学境界;第二要“从善”,体现人文境界;第三要“臻美”,具有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农民种地要做到“不违农时”,学生读书同样应“不违学时”。</p><p class="ql-block">※ 教学生只有三年,但要想到他们今后的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理想的教育固然无人可及,但是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育好比一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学术底蕴,即: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的素养,文科教师要有科学的背景,所有教师都要有哲学的头脑。</p><p class="ql-block">※ 吴加澍曾仿写郑板桥的诗句“四十年来教学子,教到生时是熟时”。他说,新教师要致力将课从“生”教到“熟”,老教师则贵在把课由“熟”教到“生”,力求教出新意,做到常教常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