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夏上下五千年,流传着诸多教派,在中国传播、融合、共生,最出名的就是佛教,成为印度佛的佛教的双生花——祆(xian)教,在山西介休市,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教派,含有异域宗教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教,在中国称为“祆(xian)教,实际上是指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古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具影响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他出生于一个信仰原始多神宗教的家庭,后来创立了这一新的宗教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历史十分悠以,大约出现在3500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都曾将其作为国教,显示出当时祆教在波斯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在中国,祆教于北魏时期传入洛阳,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教,古老的外来宗教,源自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之源,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最为盛行。北宋初期在统一中国之后,结束了50多年的战乱,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市场活跃,城市繁荣,政治、文化、宗教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由于波斯商人大量聚集在汴京,祆祠就成为了商人聚会的场所,不少城市又兴建了祆祠、祆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教与拜火教的关系。祆教,在中国常被称为“拜火教”,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祆教并不直接崇拜火,而是将火视为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神圣的象征。因此,虽然两者常被混为一谈,但严格来说,“拜火教”这一称呼并不完全准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教与摩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祆教是摩尼教的源头。摩尼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祆教的许多教义和思想,但两者在信仰体系、教义细节等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所述,这是一种起源于古波斯地区的宗教,也是世界五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认为火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寓意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祆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的宗教,其起源、历史、与拜火教及摩尼教的关系都体现了其在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个历史冷知识也和祆教有关,说的是朱元璋,曾投军于郭子兴门下,郭子兴名下的军队叫作红巾军。而红巾军和明教则息息相关,从后面的历史发展也可以发现,而明朝的国号起名也和明教有关。但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宣布禁止明教,以防再发生明教起义的历史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端,有一座古建筑——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只要远远地望上一眼,就会吸引您的眼球。它在古建如云的山西被评为四大名楼之一。这座高耸壮观,结构复杂多变的楼阁也成为了介休的标志性古建筑的代表,建于北宋年间,据考证为中国现存的唯一仅有的祆教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神楼的正面是三结义庙(旧为元神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改建,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规模虽不大,另有殿和献亭,均为清朝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记录了祆神楼的详细历史:祆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宋名臣文彦博衣锦还乡后,在山西介休自己的老家修建了文氏宗祠,祠内建祆神庙,祆神楼就是宗祠的山门,也是乐楼。清朝顺治年间困火灾被毁,清康熙六年按原样重建。至解放后,祆神楼已经破损得摇摇欲坠。20世纪八十年代原址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神楼是一座山门、乐楼、过街楼为一体的阁楼式建筑。平面呈凸字型,总深度20米,乐楼和过街楼,都是上下两层,加上一、二层间的乐楼和上层的重檐,一共就有了四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神楼正面是对外的山门部分。这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就矗立在介休市的街道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神楼的屋顶的琉璃及其脊顶的神兽、天神雕像和琉璃饰件,都有着浓郁的外域风格。由此可以认定,现在祆神楼楼顶全部的琉璃饰件,应当是八十年代复建时新做的。毕竟介休是著名的琉璃之乡,全部以琉璃瓦覆顶的祆神楼,特别彰显了介休琉璃艺术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脊的琉璃中间两个站立的小人,据说是祆教的符号之一。檐下斗拱上的两只兽头,是被广泛认定的祆教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到祆神楼的后边,戏台对面就是正殿三结义庙,原为祆神庙。明朝嘉靖时,皇帝独尊道教,曾廷敕概毁天下淫祠,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须崇正神”为由,遂将祆神庙改祀为三结义庙,祆神楼才得以幸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细的观看,祆神楼的每层之间都铺设有瓦和瓦件脊饰,均为介休当地制作的黄绿蓝三色琉璃制品。可以说介休的琉璃工艺非常出众,祆神楼中的屋顶上琉璃制品,鸱吻、神兽同样非常精美别致。特别是祆神楼的藻井部分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八卦图案和构建,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如果您还能够仔细看的话,在祆神楼的木制斗拱和雀替间还可以看到一些牧羊犬、神牛、大象等异域风情的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重檐十字歇山顶木结构的楼阁。结构严谨精致,风格独特、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的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走进祠庙院内,可以看到山门、乐楼、过街楼是联接为一体的。乐楼也是过街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一座既雄壮又秀气的古建筑,在存世的古建筑中已不多见了,以致于一提到介休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的就是祆神楼。介休的祆神楼,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人一见倾心。在雕琢之间讲述着千百年前的风云往事。而正是通过祆神楼的这些独特的发现,让我们窥见了千年前神秘的异域宗教,也感受到了浩瀚包容的中华文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