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太湖古称震泽,其最大的峰为洞庭西山飘缈峰和洞庭东山的莫厘峰,因太湖中曾有洞山和庭山之故,现简称东山和西山。苏州东山又称东洞庭山,三面环水,万顷湖光连天,帆影点点,湖心岛翠,云涛极望,莫厘胜概。这里又因太湖的滋润而丰饶肥沃,满目青山如黛,万顷湖光连天,既有山川石林之美,又有人文风物之萃,花果芬芳,古迹林立,是太湖之中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东山莫厘峰,俗称大尖顶,又名胥母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其山脉呈鱼龙脊背状,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在此迎母。莫厘峰海拔294米,登山远望,但见湖水共长天一色,帆影点点,有七十二峰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莫厘峰,相传因隋代莫厘将军居此而得名。后舍宅为庵,取名“慈云”,寓意是:“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太湖备考》记载曰: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在庙内竖一碑碣,上镌“供奉三界众佛”。但在1968年文革运动中被拆毁。2000年重新修复。</p><p class="ql-block"> 慈云庵现有大士殿、三官殿等,该庵供祀观音,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传说这一天观音菩萨悟得真理,得道成仙),东山有上莫厘峰观音庵渡夜,曰“陪观音”风俗,至今不绝。庙西侧有“莫厘仙池”,终年不枯不盈,山顶泉水,甚为称奇。从庵后登坡,可即达莫厘绝顶。最高处有巨石,是登高观景的好地方。……明代沈周、王鏊等历代名人都有咏莫厘峰的诗:“水色空朦山色浓,连山青翠尽仓竹。白云迷住山中路……</p> <p class="ql-block"> 东山莫厘峰,山势绵延,山坞众多,在各处山坞中点缀着一座座村落,村落之间有着众多便捷的翻山古道相连。东山廿四湾古道就是一条联通村落的古道。廿四弯位于莫厘峰西侧的曹坞后山,因其山势陡峭,需要曲折蜿蜒而上,全程共有二十四道弯而得名。由于山道蜿蜒,一路视角变换丰富。二十四弯史志上称之谓虾蝃岭。岭不怎么高,160米光景,但24道弯移步换景,成为东山的胜地。在1979年环山公路建设之前,是后山陆巷古村到前山东山古镇的交通要道。因山势陡立,难于直上,故修成“之”形,从山脚到山顶共有二十四个弯 二十四湾确实有二十四个弯道,每个弯道相隔十步左右,每走到一个弯头就要调转方向“,二十四湾”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民间故事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夜间得一梦,见太湖 一片金光,将有新天子出世,急命刘伯温查访,在此地寻到龙穴,就用二十四只金钉将龙钉死,龙身曲成了廿四弯,龙血流冲刷成了东山响水涧。</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湾”始建于1879年,由旅沪商人徐学巽与金宜臻带头捐资兴建,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原有的歇凉亭已毁,但山道还在。</p> <p class="ql-block"> 行至第二十四弯山顶则视野开阔,别有一番天地。山道中一条古道直通陆巷古村,古道建于清代,中途有一道观“三官堂”内可供过往行人歇息避雨。这里正当前后山中间,还有小径可通俞坞深处的眠佛寺。眠佛寺原规模极大,占地三十多亩,虽明清两朝对庙宇进行过多次修缮重建。至上世纪时大部屋宇已毁,“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后来在众多善女信男捐资重建,但规模已经小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眠佛寺记》记载:“眠佛寺又名高峰寺,建于梁代大同元年,隋废,宋祥符间重建寺。后有楼,塑如来佛涅槃眠像处,寺由此得名。其卧佛为泥身,后改为木身,长一丈六尺,卧于大点龛中,清嘉庆丙子年重修大殿,同治戊辰年重建门楼。光绪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除卧佛外尚塑有千手观音、白衣观音及弥勒诸像。眠佛寺前有碧雪泉,为东山名泉。清冽甘甜,是泡沏名茶碧螺春的上乘泉水。过小桥有山泉之潭,称之龙潭。寺院庭前天井种植木瓜树,桂花树等,丹桂飘香,静谧安宁。眠佛寺在山坞深处,周围遍地茶果树竹,山泉流淌,溪水淙淙,有如身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三官堂古道翻越后山就到了古村陆巷。陆巷古村位于太湖之滨,嵌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陆巷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陆巷古村形成于南宋初年,史载,宋室南渡,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清幽静谧,遂有王、叶、周、姜、陆张等多员战将把家眷安顿在此隐居落住,辟建了一座有六条巷的村庄,故名陆巷。 陆巷古村是目前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明清古村落,历史上有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厅堂72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仍有30座左右。以“明代宰相王鏊故里”“宋户部尚书叶梦得故居”和“解元、会元、探花三牌坊”而著称于世,是太湖寻幽探古的绝佳之地。 八百多年前,叶梦得就住在这山下的陆巷古村里“宝俭堂”。陆巷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学生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村中现保存有解元、会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楼和明代古街。</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陆巷长长的巷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每一处老宅都是时代走出来的画卷。古银杏树、古更楼、古井、古巷门与古民居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