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走观

贺新峰

<p class="ql-block">  沿310国道,从洛阳往三门峡,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沿途经过崤函古道,但一次也没有停留,虽然很想到古道上领略感悟人生,但一次次交肩而过,随着年龄增大,途经的次数可能越来越少,趁着住在三门峡观音堂镇的便利时机,决心步行走上一趟。</p><p class="ql-block"> 导航搜索仅有5.7公里,不远,刚好是我平常锻炼走的路程,6时许,顶着曙光,沿国道健步西行。观音堂位于山脊之上,周边群山地起伏,万壑树参天,国道随山势盘旋,大小车穿梭不息,好在太阳初起,道旁青树随坡散落,走在阴凉处,自感惬意。</p> <p class="ql-block">在距崤函古道约有二里之地,国道北侧耸立一门,上书石壕村,唐朝大诗人杜甫千年前途经此地,写下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p><p class="ql-block">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p> <p class="ql-block">崤函古道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石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1317米,共分为3段,主要的遗迹包括石灰岩质古道路面、路旁的三处蓄水设施。崤函古道,作为古代洛阳与长安之间的官道,是连接两京(洛阳和长安)的重要交通线。其名称来源于崤山和函谷关,崤山为秦岭东段的支脉,而函谷关则分为秦关和汉关。</p> <p class="ql-block">崤函古道的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一直使用至民国时期。古道分为南北两条主要线路,即南崤道和北崤道。南崤道经过洛宁、宜阳至洛阳,大致沿洛河一线;北崤道则经过渑池、新安至洛阳,大致沿涧河(谷水)一线,与现代的310国道路线基本重合。这条古道穿越崤山的深谷,历史上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赞誉为“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p> <p class="ql-block">崤函古道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中国河南境内,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而广义的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过硖[xiá]石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约400华里。</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图为 古道车辙痕迹</p> <p class="ql-block">车辙痕迹明显,深度目测约有十厘米以上,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此地停留,时间在此停滞,此时此刻,凭吊怀古,遥想往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辉煌与沧桑,荒草与陌路,历史变迁,犹如昨天。</p> <p class="ql-block">古道介绍</p> <p class="ql-block">古道遗迹,荒草蔽道</p> <p class="ql-block">此为距崤函古道西400米的民国故道,也被荒草覆盖。</p> <p class="ql-block">古道周边</p> <p class="ql-block">古道周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