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银佛像,因此无量寺又称为“银佛寺”,银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飞龙盘于其上,在银佛的左右分别是宗喀巴和达赖喇嘛三世、四世的铜像;另外,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为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p> <p class="ql-block">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加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据载,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兴建美岱召后不久,便决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宫廷的支持下,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建的城寺将城与寺分开,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后才告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即大召寺,城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1586 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后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宝录》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后金。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西藏达*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于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开设在大召。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当时因大召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大殿改覆黄琉璃瓦。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为80人,由清政府发给身份证或优待证(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据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的蒙文档案记载,当时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与清初的定编超出了107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投巨资对大召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拆除了寺院周围的危旧民宅和临街商业建筑,这样大召就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两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法号齐鸣。重现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风采。大召西侧是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条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收到众多导演的重视,成为古装片拍摄的外景地。这里的历朝古玩、字画、玉器及蒙古族皮画、铜具等手工艺品遐尔闻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