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长都江堰 ——2024暑期行四

郑期琛

第五天设定为调整日,没有包车,睡到自然醒后就在成都周边走走看看。孙辈想看熊猫,但熊猫基地的预约平台已经客满,好得成都此类资源充足,有熊猫的地方不少于三、四处,退而求次,来到了青城山附近的中华熊猫苑。 嬉戏。 行走。 进食。 中午来到了与都江堰仅一江之隔的灌县古城,灌县其实即为都江堰市的前称。 玉垒阁仿佛就在眼前。 城内西街辟为商业步行街,餐饮酒吧繁多,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这里应该是前朝的衙门官府旧址。 此间曾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入藏的起点,背夫则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力量。 西街的尽头是南桥,架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普济桥”,桥长约133米、宽10米、4排5孔。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于一体,登桥可望西岭雪峰、离堆锁峡、宝瓶飞波等壮丽景色,被誉为“水上画楼”、“天府第一桥”、“览胜台”。 都江堰有六个出入口,我们是从离堆公园处进去的。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仅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br>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在离堆公园入口不远处的喷泉内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卧铁四周的竹笼又名“竹落”、“竹篓”、“竹石蛇”,用地产的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作堰。李冰创建都江堰时采用此法,工程简易、费省效宏,至今防洪抢险时仍广泛使用。 喷泉之北有条通往伏龙观的笔直大道——堰功道,为纪念治水先贤于本世纪初修建。 长150米,宽14米的,左右各置放了六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 ——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堰功道西侧有一株银杏引人注目,相传由三国时期蜀中名士张松手植,距今已有1700余年。 树身多处长有下垂的枝杆,称之为乳足,实属罕见。 伏龙观大殿内正中供奉着李冰石像,雕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的外江河床出土。 殿内还有同期出土的东汉堰工石像。 玉垒山与金刚堤之间的内江雄姿。 在金刚堤上目睹宝瓶口及离堆之上的伏龙观全貌。宝瓶口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能起“节制闸”作用,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故名宝瓶口。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多项功能。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全长约500米,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人文景观。 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拔壮观。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 登上秦堰楼,远近景色尽收眼底。 <p class="ql-block"> 岷江天际来,至此两分开。</p><p class="ql-block">  参拜秦太守,千年绝世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