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阵秋雨,一阵凉!</p><p class="ql-block"> 在微风细雨中,听我说说那些时间缝隙里的微光。相信光的力量,你便有了战胜困难的盔甲,你便在时间的离子中有过浪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瞧,秋风正拿着喷雾器给它喜欢的万物补水呢。这近两月未下雨的神奇的土壤,许多生物已草草离场,留下一片焦黄与悲伤。可就在这路边,我发现了无名小花的浪漫,它居然化身为“派大星”,在那朗诵宇宙的诗歌——《星星》。</p><p class="ql-block"> 是啊,但凡我们有点可爱,我们便能在失望的语境里读到小花的浪漫,它正张开星星的怀抱,期待懂它的人欣赏它的专属话剧,讲述木星,土星或者海王星的故事……直到五个星球的故事都讲完。或许时间的缝隙里掉落了太多的渴望,遗憾,我未能看懂这个五角星的光芒。不过,我明白了它是派大星,它是一角宇宙。</p><p class="ql-block"> 一天以快进模式,两倍速度播放,因为太平常,所以镜头始终是一方。可有趣的是晚餐时间,忽然时间裂缝里释放了歌曲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孩子得意地叙述语文老师讲了《再别康桥》,讲了关于徐志摩与才华,自由,剑桥的故事。看到他讲得兴致勃勃,我和孩子爸爸相视一笑。然后我们讨论了“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孩子就我们的话题,发表了他的评论,就像一个老练的讲师,又像魔法师的权杖。</p><p class="ql-block"> 很幸运,他遇到了热爱语言和文学的好老师,仅是课堂里的一点扩展就打开了小学生在知识的体系里来回飞翔。尤记得去年,因讲修辞手法中的“反衬”,老师提到了《疯狂动物城》的闪电慢吞吞的模样。孩子放学后丢下书包,跑来问我谁是“闪电”。我说你幼儿园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疯狂动物城》里有。如果你要找寻记忆,可以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然后去找电影来温习。电影很长,孩子利用放学后的空隙看了两天,然后开始分享,模仿,甚至绘画。</p><p class="ql-block"> 你看何止派大星,何止徐志摩,何止闪电,何止课堂,何止语文,何止热爱呀!</p><p class="ql-block"> 你看,徐志摩来了。何止他和诗歌,还有很多星星在闪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字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11岁时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与郁达夫等同窗。</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15年,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16年赴天津,进入北洋大学预科。</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17年,随学校合并进入北京大学法科,拜梁启超先生为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18年赴美留学,两年后为追随罗素而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在康桥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集中了当时文坛上的很多精英。</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4岁。</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最具特色、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的。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那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然而,他的一生唯情、唯爱、唯真,洋洋洒洒、酣畅人间,带给了人们无数惊叹和拨撩,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没有徐志摩,民国的诗坛便少了许多新奇、优美的新诗,《新月》也从此黯淡无光。没有他的民国,也再没有那轰轰烈烈的经典爱情。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能学习锤炼语言的技巧,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充满文采的徐志摩。</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满卷的书香。阅读徐志摩经典诗作,倾听他真实的声音。当我们再次惊叹于他的才气横溢,并面对世人对他的毁誉参半的评价时,或许我们可以试着走进他矛盾杂糅、繁复奇特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颗在理想与现实、飞扬与沉淀中冒险的灵魂。</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要深深感谢孩子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潘甜。她开启了孩子对学习的热爱,期待,思考。</p><p class="ql-block"> 何止徐志摩,何止这时间的缝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