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远方的美篇

向往远方

<p class="ql-block">《说说陈铭枢》之十六 调停宁粤</p><p class="ql-block"> 陈济棠在陈铭枢任粤军第一师四团团长时,曾接任陈铭枢的营长职务。这个营里,几乎集中了陈铭枢当年从公馆带出去的那帮老乡,。张枚新、黄质文、范德星、陈鸿才,梁纪,李崇如、李拂尘等等。那个香翰屏更是陈铭枢的姑表。陈济棠自己带出去的人,也基本上是钦廉一带的客家老乡。因此,当北伐胜利在望,北伐军内部开始因种种矛盾而开始内部纷争时,陈铭枢和他那些曾经的同一条战壕的战友们,也打得你死我活的。其中,和张发奎打得次数最多,战况最为惨烈。在广东北江的企岭墟一仗,张发奎胜,仅十一师即伤亡三千余人;湖南衡阳一仗,陈铭枢胜,张发奎部几至全军覆没。跟李宗仁、白崇禧部,双方也打了几个来回,直打得李白部退缩回广西。其他和黄琪翔部、徐景唐部、缪培南部、许志锐部也都打过,同样毫不平软,绝不留情。说的是十九路军不愿打内战,但为什么其他人的内战可以打,而到了陈济棠这里,都不打了。陈济棠动用海空军去打翁照垣部,陈铭枢也仅只于嘴上骂骂,而不考虑去打。因为陈济棠部下中,太多公馆老乡,是他自已从公馆带出去的,怎么打?</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临出发去江西的前一天晚上,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话,要他去晤谈。当时蒋介石住在南京中山陵园的“官邸”。陈铭枢去时,蒋从草坪上走来迎接,亲切地对他说:“你明天就要出发了,我们随便谈吧。”其时院内和四周,静悄悄地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他们两个人坐在坪地的藤椅上。陈铭枢初时尚不介意,事后才明白,这是蒋介石事先做好的密谈安排。</p><p class="ql-block"> 两人入座后,蒋先开口。说到当时国内形势,党内各地同志各怀异心,隐患重重,需要陈铭枢这样的骨干,同他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奋斗。蒋介石提出,要效法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陈铭枢想到,这蒋介石和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之类的人结义为兄弟,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也结拜金兰。而这些作风同时代潮流并不适合。现在,蒋介石又用这样的手段来套他,他心里很不屑。立即用严肃的口吻说:“桃园结义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今天用它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你蒋介石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要是你能开诚心,布公道,自然四海归心,忠义之士会不待招而自至。倘不然,单凭少数人的恩情结合,将示人心不广,反塞贤路!”陈铭枢的话不啻给蒋介石泼了一盆冷水,他听了气氛顿改。沉静了许久,两人无话。尴尬中,陈铭枢先退,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了江西。</p><p class="ql-block"> 6月9日,陈铭枢经九江到达赣州,重握兵符。这时,蔡廷锴已下命令要将部队开回广东去,先头部队已出发。陈铭枢到达后,即接见所有主要负责人,把他的意图告诉他们,消除了大家的分歧。之后,又按照他的指示,收拾行李把部队集中到了预定的地区。事后,戴戟对陈铭枢说:“你这位‘佛帅’真有办法。你没有来时,大家都闹得不可开交;你来了,有说有笑地就把问题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向十九路军将士训话后,即发表佳电,以和平统一和“剿共”自任。11日,就任“剿赤”右翼军总指挥官,同时,他致电汪精卫等广东方面军政要人,呼吁放弃分裂的局面,支持蒋介石的统一。他诘难说:“试问蒋介即下野,公等以何术统一时局,再消祸乱,天下皆看得极透,早知公等不能矣。此己所不有,而徒求诸人也。又试问公等此时凑杂之内容与形势,以何术能求得本党之真正的民主政府之实现,此又天下人之能批评其不能矣。此已所不能无,而徒非诸人也。若统一无术,祸乱更甚,乃谓蒋公去,公等方能平共,三尺童子亦安可欺!”当时,宁粤双方,在反共问题上一致。蒋介石正部署第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所以,宁粤双方只是互相戒备,而没有发生武装冲突。</p><p class="ql-block"> 不久,蒋介石指挥各军长驱深入苏区围击红军。陈铭枢将指挥部推进至吉安,指挥十九路军深入苏区腹地,辗转寻战,但在红军机动灵活的转战中,只是疲于奔命,少有战果。陈铭枢感慨地说:“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同时,陈铭枢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也深感蒋介石赏罚不公,军事指挥能力差。当时,十九路军原来是粤军部队,军饷由广东供给。但后来,广东方面已断绝供给,而蒋介石方面也不予补发。到了7月间,东北发生万宝山事件,日本蓄意挑衅。对日战争已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处境下,陈铭枢不能不考虑自己和自己部队的出路问题,即怎样使十九路军摆脱目前的处境,怎样避免对广东的军事冲突。</p><p class="ql-block"> 这时,陈铭枢的好朋友邓演达(字泽生,国民党左派)来信和他商量时局。他们两人自武汉分手后,虽然政见不同,但仍保持私人友谊,经常密切联系。经过两人的密函往来,决定利用蒋介石要陈铭枢出兵图粤的机会,另开局面。同时,陈铭枢在广东省主席任内时,曾在南京和杨杏佛多有往来,参加杨组织的骑马会,知道蔡元培的政治态度,因此,他又通过杨杏佛和蔡元培联系反蒋。陈铭枢回忆说:“待江西军事告一段落,乘蒋调我攻粤机会,俟军队进入粤北,即急转潮、梅,占领东江和闽南一带;然后推蔡元培领衔,我与泽生共同署名,发表对时局宣言,呼吁和平,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相号召;对宁粤双方则采武装调停办法,建立笫三势力,以图控制整个局势。”邓演达还通知陈铭枢,说陈诚是他的人。陈铭柜和邓演达计议好后,就同蔡元培联系,蔡立即表示同意。事情决定后,陈铭枢将全部计划通知蔡廷锴,并预先约好通讯暗语。那时候,陈铭枢认为,蔡元培有政治威望,邓演达有群众基础,他自己有军事力量,三人合作计划实现,定可开一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但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被捕,并被押往南京。陈铭枢为此发电报给蒋介石,要求释放邓演达,他明知道这么做,犯了蒋的忌讳,但还是尽力而为。但邓演达不久还是被蒋介石杀了。陈铭枢悲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1931年8、9月间,红军反围剿三战三捷,而两广军队宣言讨蒋,正向湖南衡阳、临近江西的广东乐昌一线推进。蒋介石不得不调兵堵截,并命令进攻苏区各军撤退。第十九路军由崇贤撤向高兴墟。当9月7日蔡廷锴率军部和前卫旅到达高兴墟时,一直对军情不明的第十九路军突被红军主力隔断,军部被围。第十九路军由铁军发展起来,在内战战场上屡战屡胜,战斗力强,红军避实击虚,从未和它展开正面作战。这时,红军屡胜之下,以为十九路军正在撤退途中,战斗力削弱,遂不待主力全部集中即贸然实施追击。结果两军血战三昼夜,双方伤亡惨重。蔡廷锴部几次濒临崩溃,蔡廷锴已准备自杀。这时,红军喊着口号:“士兵不打士兵!”蔡廷锴也乘机叫已方士兵喊:“士兵不打士兵!”红军停止射击,径直冲过来。蔡廷锴待红军战士冲到近几十米内,拔枪带头率部冲锋,打了红军战士一个措手不及,红军战士撤退了。十九路军各部逐渐靠近,战斗力加强。而红军经不起重大牺牲,主动撤退了。蔡廷锴部因伤亡空前,又对红军去向不明,只得退守兴国,进行整补。</p><p class="ql-block"> 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当头,兄弟阋墙,而不能外御其侮,十九路军在陈铭枢的指导下,开始选择新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