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天开始福建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由浙江进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宁德市,俗称闽东,福建省辖地级市,Ⅰ型小城市,三线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市,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省,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千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住人口315.7万人,宁德市辖1个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宁德市人民政府驻蕉城区。</p> <p class="ql-block">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隶属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宁德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闽东畲族文物为宗旨的综合性博物馆。1989年建成闽东畲族博物馆,2005年成立宁德市博物馆,两馆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新展厅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分为宁德历史和闽东畲族两大部分,陈列文物800多件。宁德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宁德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闽东畲族文物陈列则以丰富的馆藏内容,从宗教祭祀、服装首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方面展示了畲族的婚礼、不同地区不同样式的传统服饰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面貌,为观众了解畲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古时代</p> <p class="ql-block">温麻县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在温麻船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权,属晋安郡。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说明温麻县是因温麻船屯而命名的。关于温麻县址所在地,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另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的连江县境内,第三种观点是晋太康三年首次置温麻县于今霞浦境内,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p> <p class="ql-block">宁德霞浦初设温麻从公元282年始为温麻县地,公元589年并入原丰县,公元623年置长溪县,公元1286年升为福宁州,公元1369年州改县,公元1473年复州,公元1734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霞浦县。</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工开物 百业兴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农耕水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匠意非凡 千年窑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嘴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形把羊嘴瓜形锡争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粉彩麒麟送子瓷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折枝花卉纹四系瓷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哥釉青青花花卉纹双耳带流瓷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洞石花蝶纹瓷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福字兰花纹四系瓷执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带盖提梁锡茶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藤编茶壶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漆人物纹茶壶木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釉里三色花鸟纹瓷花觚</p> <p class="ql-block">古道悠悠分水关,地处闽浙交界处,始建于五代“开闽王”王审知时,为保闽地安全,以御吴越。据《方與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分水关海拔450米,因分水山而得名,形势险要,号称“闽东北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茶韵幽香</p> <p class="ql-block">红茶的加工与制作方法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红茶种类的不同,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加工工序,如过红锅和熏焙等。最后,精制阶段的工序还包括定级归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筛分、风选、拣制、烘焙、匀堆、装箱等,最终制成成品红茶。</p> <p class="ql-block">“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其以高超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独特、优秀的产质,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曾与福安县“坦洋工夫”,政和县“政和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而驰名中外。而白琳工夫茶制作技艺是创制工夫红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关键环节,且传承久远,独具制造魅力,是福鼎历史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福鼎白茶,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要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具有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天山绿茶历史悠久,多制作高档花茶茶坯,属于青绿茶类。产于福建省闽东地带的天山山脉,地跨宁德、古田、屏南三县。其品质特点:条索细长袄匀整,白毫显身,具有三绿(外形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香气浓久清高,回味生甜,浓而臾口,耐于冲泡。代表性花色品种:天山毛峰、天山银毫、清水绿茶。</p> <p class="ql-block">野生大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大乔木;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老叶变秃;边缘有细锯齿,叶柄被柔毛,花腋生,被柔毛;苞片早落,萼片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倒卵形,无毛;雄蕊离生,无毛;子房被茸毛;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近圆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海而生</p> <p class="ql-block">泥橇,又名“木马”、“土溜”、“土板”,它是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泥橇据传是明代名将戚继光根据连江沿海居民讨小海的工具改制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竹江汐路桥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小马村。又名达路桥,系连接陆地与竹江岛的石桥。桥为东西走向,因路和桥建在滩涂上,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时才能行走,故称汐路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扬帆起航</p> <p class="ql-block">三都港是居中国东部沿海中点位置的港湾。该港经金梭门水道转南向穿过东冲口直通东海,海域面积40.06平方公里,港深10米以上,最深处达51米,一般为30~50米,鸡公山西侧深达110米。三都港是福建省6个能进5~10万吨级轮船的天然深水港之一。1986年,上海港口专家认为,仅其中城澳5.5公里的岸线,就可建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5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察三都港,有诗赞曰:“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p> <p class="ql-block">漳湾港水域范围,西起熨斗村与帮门村的连线,东至樟屿与濑屿的连线,长7公里,港区面积266.5万平方米。泊位和港域水深均在6米以上。由三都港进入漳湾港有内外两条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内航道在已铃屿附近有700米长的水路,水深只有7米。经多次勘测,认为较大吨位的轮船应走外航道,到了白匏山朝向西北进入鸡冠水道,抵达下塘码头或田螺码头。其水文、气象与三都港相类似。</p> <p class="ql-block">白马港,地处闽东中心,以它开阔的港湾和优良的自然条件而闻名。作为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这里的水域全年不冻不淤,为各类船只提供了理想的停泊环境。</p> <p class="ql-block">赛岐港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在福安溪、穆阳溪、茜洋溪汇合的三江口下游,即赛江东岸,包括赛岐和下白石两个作业区。</p> <p class="ql-block">三沙是福建省沿海地区的一个重镇,早在本世纪初就被孙中山先生纳入了《建国方略》的建设中。她濒临全国五大渔场之一的闽东渔场。三沙渔业公司,闽东渔场指挥部,闽东船舶监督站和三沙台胞接待站均设在这里。每逢鱼汛季节,苏(江苏),(浙江),(广东),台(台湾),闽(福建)等地的渔船云集于此,桅墙如林,喧声如潮。是闽东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古镇港 该港位于霞浦县三沙镇东北3公里的小古镇村(即古镇村),1992年,全港共有码头3座,总长263米,泊位6个,最大泊位为3000吨,万吨级船舶可进出。年货物吞吐量为1.09万吨,客运量1.12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沙埕镇别称沙关,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海滨,为福建省重要渔港之一,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离福鼎市市区45公里,北界前岐镇,东北与浙江省苍南县接壤,西南毗连店下镇,东南临东海。</p> <p class="ql-block">甘棠港,古代港口名,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唐末乾宁年间(894—898年)王审知主政福建,为改善海上交通和发展贸易,其下令开辟港口,唐昭宗赐号为“甘棠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光璀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德杰出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右起:张朝发,甘国宝,游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聪,陈普,薜令之,黄鞠,林嵩</p> <p class="ql-block">黄鞠(569—657),号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精通地理,水利专家。曾任隋朝谏议大夫,以敢言不避权贵而著称于当世。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天下大乱,黄鞠辞官入闽,后定居宁德霍童。为引水灌溉农田,黄鞠先后在霍童溪南北岸分别开凿“龙腰”渠及“度泉洞”(又称“蝙蝠洞”、“枇杷洞”),受益耕地面积达数千顷,造福一方,被后人誉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p> <p class="ql-block">薛令之(683—756),字君珍,号明月。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间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后因李林甫冷落东宫,赋诗讽谏唐玄宗,引起玄宗不满,遂托病辞官归乡。归乡后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薛令之以诗文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行世。在厦门期间,曾倡修同安东岳庙。厦门岛下张社(今禾山镇下忠村)旧有薛令之墓,墓碑碑文为“唐侍御薛公墓”。薛令之与同时期的陈僖同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后人有“桃李薛公园”之赞誉。</p> <p class="ql-block">林嵩(848—946),唐朝诗人。字降臣,一字降神(《全唐诗》作字雄飞),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自幼聪颖有大志。乾符二年(875)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金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严于吏治,政声卓著。</p> <p class="ql-block">游朴(1526年-1599年),字太初,号少涧,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中国明代官员。游朴自幼天资聪颖,几岁就能吟诗作赋,14岁考取州庠生,人称“神童”。明万历二年(1574年),游朴中进士。首任四川成都府推官,针对当地弊政,直言兴利除弊之策。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游朴升任广东按察司副使,负责盐税。明万历八年(1580年),调任大理寺负责办案工作,先后被提为右寺副、左寺正事、左寺正等职。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转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升任湖广布政司右参政,分管荆西片事务。后看透当局的腐败黑暗,便愤然辞职。游朴回乡后,绝意仕途,应聘担任《福宁州志》总编。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游朴去世,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甘国宝(1709年~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清朝乾隆时期福建省福州府屏南县,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武进士。祖居屏南际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屏南县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居古田县长岭村。雍正四年(1726年),复迁福州文儒坊。曾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为清代名将。</p> <p class="ql-block">张朝发(?—1840),字骏亭,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福建惠安人,行伍出身。幼随父徙居福鼎县秦屿镇。张朝发于1838年(道光18年)奉旨接替黄贵,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全台湾的海防军事层级最高武将,其统帅三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张朝发台湾水师协副将的继任者是许灵)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镇总兵。翌年六月初七,与英军水战中被英舰击中左股,当晚阵亡。时主持镇海防务的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把定海失守责任都推在张朝发一人身上,按丢城失地律,本拟将其处斩。故乡福鼎人民建“浙江定海总兵张朝发墓”,墓前植“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挽碑纪念朝发。</p> <p class="ql-block">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镇梅鹤村、文峰村)。南宋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p> <p class="ql-block">林聪(1415~1482)字季聪,号见庵,福建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卒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庄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山哈 多彩畲族</p> <p class="ql-block">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畲族特色服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冠帽发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坎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围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鞋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衣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先崇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祖迎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神法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婚嫁习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畲族迎亲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畲族婚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时节庆</p> <p class="ql-block">畲族补天穿节,也称为天穿节,是为了纪念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这个节日的日期在农历正月二十日,人们通过吃烙饼、煎饼,并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以此来象征“补天穿”,表达对女娲补天行为的纪念和对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祈愿。这一习俗在中国各地略有差异,但以正月二十为多,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这一风俗早在唐宋以前就已盛行,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其他地区也有相似的庆祝方式,如李白、苏轼的诗句中就有关于“煎饼补天穿”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又称“会亲节”,在双华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佳阳乡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起于清初,由传统祭祀神明、祈求平安的“二月二” 节日演变而来,现已发展为包括祭神、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系列节目的大型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节日里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并且,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p> <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楚国乐师俞伯牙弹琴的曲调“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钟子期能和其腔。钟子期死后,伯牙将琴摔掉,从此再也不弹琴。钟仪本是楚郧公,被郑国推荐献给晋国,晋王要他弹琴唱歌。钟仪接过伯牙和钟子期弹唱的技艺,“与之琴、操南音、操土风”。晋王听了大高兴,重用他,封他为礼部侍郎之职。后来为了纪念畲家这两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设坛祭祀,举行歌会,大唱“大喝”和“小喝”,并把这一天作为畲族传统佳节“四月八”歌王节。同时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过节,为酬谢耕牛一年辛苦劳作,“严禁鞭打以定牛魂”,还专供好草料和家酿给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声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时。由此又称“牛歇节”。</p> <p class="ql-block">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相传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凤凰山畲族同胞不叫“端午节”,而叫“五月节”。 “五月节”是祭祖节,其节俗与汉族的纪念屈原没有相同之处。由于凤凰山区没有较宽阔的河流或湖泊,不适合竞龙舟,因而也就没有这一活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学艺术</p> <p class="ql-block">畲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语言,称为“活聂话”,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海丰、博罗、惠东、增城等地的山村中,约有1200多人使用;二是东家话,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川黔滇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和黔南的部分地区;三是汉族一般称之为“畲话”或“山哈话”,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歌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舞蹈</p> <p class="ql-block">畲族三月三的歌曲包括《畲族三月三》、《歌唱畲族三月三》、《畲乡三月三》等。</p> <p class="ql-block">畲族人上山砍柴草劳动活动转化的体育表演项目。上山时,畲族人边唱山歌,边用力敲击“枪担”,逐渐演变为“打枪担”。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它还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融体育、武术、舞蹈为—体。表演队伍为16—24人以上。表演内容分为“青山脆竹”、“刀鞘声声”、“刀花翻舞”、“竹响山际”等。</p> <p class="ql-block">打尺寸,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凤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击的技艺演变而成。</p> <p class="ql-block">盘柴槌,是一种棍术,又叫盘柴糙。相传,盘柴槌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是由畲族先人雷乌公首创,后经各代武术宗师传承、创新,不断完善而形成的一种畲族武术,广泛流传于各处畲民聚居地。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共有十个招式。短棍又称梅花棍、齐眉棍,长六尺,两人对打,也可以一人单打,招式多样,是畲族保家护身反抗欺压不可少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畲族武术据传自春秋战国时,畲人就习练武术技,世代相传,畲族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气功等,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一格,虎虎生威。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宁德,俗称闽东,先秦时期为闽越族驻地,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温麻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改长溪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福宁府,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改称闽海道),民国期间先后设第二、第一、第八、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设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福安,1950年改称福安专区专员公署,1970年7月专署迁驻宁德,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99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成立宁德市人民政府,2000年11月14日正式挂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德县苏维埃政府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芦荡火种,根在闽东,这是一趟寻根之旅。吴颖在揭牌仪式中表示,闽东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与沙家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闽东作为红军老六团的诞生地、出发地,可以说是“沙家浜的摇篮”,是沙家浜永远感恩与铭记的地方,闽东与沙家浜之间的情谊坚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宁德的解放时间是1949年8月15日。1949年8月13日,刘德馨和亲信及保安队残余尾随85师三营,在二都至飞鸾途中被我解放军先头部队活俘。1949年8月15日凌晨,解放军188团到达宁德城关南门土堡亭。上午,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及民盟小组负责人与解放军首长分别见了面。接着,188团整装列队开进城关,标志着宁德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福建省撤销宁德地区,设立地级宁德市”的批复,2000年11月14日,宁德市举行撤地设市庆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一站:福州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