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夜一带一路(七)

唐知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去希瓦的旅行有点极限操作,可能很多人都没这么操作过,但因为我们这么做了,觉得还不错,于是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希瓦是一个让人有点无所适从的地方,因为它太远了,如果要去,要么从布哈拉坐通宵火车,要么飞过去。如果不去,那句中亚谚语:“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又时不时在勾着你。最后我们还是选择去了。行程如下:从布哈拉飞回塔什干,然后又选了个机场附近的住宿,第二天飞机当天往返希瓦。第三天又从机场回西安。好处是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提着行李周转希瓦,坏处是,3天,我们坐了4趟飞机。其实价钱还行,乌国的国内航班价格不贵,运气好的话往返几百块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提醒一句:塔什干不是每天都有往返乌尔根奇的飞机,所以要选好时间。是的,希瓦自己没有机场,离希瓦最近的机场在乌尔根奇。乌尔根奇这个名字,在土库曼斯坦也有一个,两个乌尔根奇离得很近,古时,都属于玉龙杰赤,也就是花剌子模国的旧都,但核心区域是土国那个乌尔根奇(现在也是世界遗产地)。在乌国的乌尔根奇,此前的打车软件就不能用了,只能根据网上的攻略,和一个师傅议价然后出发。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在车上和师傅攀谈后,又与他订了回机场的用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希瓦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的商队都会在此驻足,享用绿洲的井水,发出“hei-vakh”的感叹声。“hei”意为快来这里,“vakh”象征井水的清甜。“希瓦”之名的一种说法就是清甜的泉水。但我查到还有一种说法说希瓦在突厥语中意思为“干燥”,简是南辕北辙。不知道哪个解释是对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如今希瓦古城的受保护区域被称为“伊钦·卡拉”,即乌兹别克语“内城”的意思,20世纪,苏联开始修复。1990年,伊钦·卡拉成为当时的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希瓦古城的修复工程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乌人文合作的重要项目,比如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就是由由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援助修复。有一说一,希瓦真的是太新了,不像“古城”,到像是“横店”,随时可以拍个异域风情剧。而且我们去的那天天气一般,几乎看不到蓝天和阳光,整个希瓦又都是土黄色的建筑,沙漠感更强了。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过来,会觉得这里人不多,不热闹,据说很多人也是因为冷清而喜欢希瓦,但“一袋黄金”和“希瓦”,我还是选一袋黄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我查到的数据是希瓦古城里有8座清真寺、31座经学院、14座宣礼塔、12座陵墓和6座王宫,总面积达0.26平方公里,正因为小而美,这里也被称为“博物馆古城”(下图都是在城墙上登高望远拍到的,天气不好,不出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希瓦最引人瞩目的建筑是穆罕默德·阿明汗经学院(Mukhammad Amin-khan Madrasah)的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我们从西门进入,一眼就看到了。但这是个“半途而废”的工程,按照计划,这座塔要建80米高,想创下中亚最高宣礼塔纪录,但在1855年建到29米时,下令建塔的阿明汗去世,工程成了“半成品”。还有一个关于这个半成品的更有故事意味的说法:十九世纪中叶的国王准备修建一座高达70米高塔以祈登顶远眺300公里外布哈拉的世界最高的卡尔岩宣礼塔。布哈拉可汗不想在“巅峰争夺”中落败,力邀“Kalta塔”建筑师赴布哈拉再建一座更高的塔,希瓦可汗心生嫉妒,谋划在“Kalta塔”落成之日杀掉建筑师,得悉杀身之祸的建筑师连夜逃亡而宣礼塔则成了半拉子工程。不管哪个传说是真的,反正这个半成品宣礼塔反而成了现在希瓦的标志。而且半截宣礼塔塔身贴满蓝绿色釉面瓷砖,在全城土黄色的主基调下格外出挑。我们也是在这个半截宣礼塔处看到了希瓦的蓝天(当天大阴天,几乎不见阳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穆罕默德·阿明汗经学院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看上去不便宜的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背后的有个雕塑,必须拿出来单独说一下。排姐看到这个两个男人,说出了此行的金句: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游手好闲。是不是很贴切?可惜因为我的拖延症,这个金句没有能在2024年公之于众,哈哈哈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朱玛(D-JUMA)清真寺是中亚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希瓦里我最喜欢的建筑。它围绕两小方天井而建,以212根木柱支撑,据说好多立柱比清真寺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是从一个被摧毁的14世纪的建筑中挪用过来的。每根柱子都布满斑驳的雕花,底部连接础石(房柱下的基石)的部分十分纤细,专为适应当地气候。很多木柱下端和石头柱座相连接的部分垫了骆驼毛,是这些木柱能够防蛀长存近千年不朽的秘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朱玛清真寺外观与常见清真寺不同,没有圆顶,呈长方体,历史可追溯至10世纪。内部212根木柱上多刻有库法体阿拉伯文与伊斯兰风格图案浮雕,也有佛教的“卍”和中国传统道教的阴阳符号(可惜没拍到),足见历史上中国对这里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库希纳堡(Kuhna Ark)始建于12世纪,17世纪,当时的希瓦统治者下令扩建,并将城堡改成了自己居住的宫殿。里面有个露天正殿,听说每到夏天,可汗就在殿里搭帐篷住(深井冰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城堡里现在有一些文物的展示,我最喜欢的是这些看不懂的,像文字的石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城堡的年代太久远了,最能记录时间痕迹的是这一扇扇的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每次抬头,总能有惊喜。还有鸽子干脆把穹顶内部当成里自己的窝,这也够豪华的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夏季清真寺(Summer Mosque)是库希纳堡内最漂亮的建筑,墙上铺满了天蓝色的瓷砖,它和后面将要说到的石头宫长得太像了,一年后才来写游记的我直接懵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石头宫是阿拉·库里汗为取代库希纳堡建造的王宫,1830~1838年修建,上百个房间分布在3个庭院中。第一任建筑师因未能在2年内完工而被可汗处死。石头宫最美的是华丽的蓝色墙面,而且这里有点迷宫的感觉,你穿梭其中,突然转到一个庭院里面都是蓝色的,真的是豁然开朗,美得瞋目结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其实和蓝色的墙面比起来,我更着迷于五彩斑斓且完全不同的天花板,如此繁复,但又有规律。真的太美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翻阅所有希瓦的攻略都会提到一家餐厅,在它家阳台可以看到希瓦大部分风景,并且这个阳台不额外收地盘费,你点吃的就行。我们大约晃到快1点才去吃的饭,也没报什么希望,结果正好阳台有空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吃完休息完接着逛。帕拉翁 · 马哈穆德的陵墓(Pahlavon Mahmud Mausoleum),绿松石圆顶的波斯风格建筑是希瓦很显眼的建筑。这里埋葬着14世纪的一位超级强人:诗人、哲学家、富商、传奇摔跤手,同时具备这些特质,确实已经超脱了人类的局限,是神,希瓦之神。其实这里已经是一个陵墓群,在帕拉翁入葬后的几百年里,希瓦的汗王们争相在这位圣贤的墓旁建造自己的陵墓。既然是陵墓,我有点搞不懂当地的风俗,婚礼,到这里来干嘛?祷告吗?我们就遇到了一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伊斯兰·霍贾经学院是1910年希瓦汗国的末代首相伊斯兰·霍贾主持修建的,这位首相在位期间开办学校、医院,大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最后却被可汗暗杀。伊斯兰·霍贾经学院宣礼塔高57米,是整个希瓦古城的最高点,花钱可以登顶。宣礼塔下,现在是最繁华的商铺,排姐在这一带买到了此行的“大件”:皮毛帽子一顶。希瓦的天气也变了好几次,阴天、太阳天都过了,又下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希瓦古城的城墙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我们登的是哪一截城墙也不记得了,准确点说,我就没有去了解过,跟着走就是了。城墙上狂风大作,排姐买的皮毛帽在这里派上了最大用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要离开希瓦前,在库希纳堡大门外,演出开始了,看上去是个固定时间的固定演出。希瓦真的是把我国一些景点的习气学得很好,只不过,更商业了,游客愿不愿意买帐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离开希瓦到达乌尔根奇机场的时候,居然碰到了火烧云,这一天,真的把能碰到的天气都碰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最后一天的一点时间选择去塔什干城里的邮局邮寄明信片,最后成功收到了。长达一年的游记也终于画上句号。我们2024法国再见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