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 灌县:刻在骨子里的老城区的记忆

ping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1947年,灌县还没解放,是土生土長的灌县城区居民,我的老家就在进離堆公园门左側的围墙外,围墙即我家后墙,它完全是卵石砌筑的。我对老灌县城区四周的围墙走向是十分清楚的。这比二王廟下边那堵围墙上画的灌县城区清楚和明白的多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从东门说起,东门就是现在的宣化门,东门出口方向右侧的蒲阳河是三柏洞闸门的一条支流河,三柏洞处的闸门控制着小支流——楊柳河水的大小,也控制着岷江内江第一次一分为二的两条大支流河水的大小,靠东门的这条支流蒲阳河,桥下河水白浪滔天,外县来灌人观后非常感叹说:“灌县城内竟有如此壮观的大河水!“”另一条走马河,它向郫县温江方向流去。在夏日炎炎的季节,三柏洞处大闸门控制两条大河的闸门的启闭。上迈窄窄的却古色古香的桥雕梁画栋,被乘凉和行走的人挤的水泄不通!灌县城区的老城墙从宣化门出口方向的右侧沿河边先伸延到三柏洞,这段河边过去有一个大庙,庙中菩薩張牙舞瓜,我已记不住他们的姓名了。三柏洞处和宣化门相连的城墻继续往南桥伸展。这城墙可有三米宽度的,城墙左边靠河一边原来称为“半边街”因街边居民的草房瓦房都依河边修建,另一边是城墙,没有街房了。这街依河边又紧前靠前面城墙,当然窄,无论如今这里何等繁华,晚上灯光灿烂却抹不掉我对它从前像貌的记忆!可这条街从三柏洞到南桥处已荒废了。因灌县太穷,没钱整修老街了!继续说墙,城墙往南桥伸去,在南墙头的方向与西街的城墙銜接,中间的城门洞就是灌县的南门,刚解放時这城门到時和灌县的其他三门都要关闭的。我在当年灌县办的都江堰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城南旧事”就是指这城门外,南桥下公园门口发生的真实故事。这南门城墙一边是西街,它现在古色古香,繁华喧嚷,两边的工艺品,食品一家挨一家,你走那里过,沿途让你兔费嚐香!城墙靠南河一边叫宝瓶巷,我在这巷边城墙上居住过几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在都机厂,没房住就将就住这里。我出身木匠,对此房内曾大肆改造,又是打墙又是装窗,吓的行管科叫我罢工!西街城墙往宝瓶口上边爬去,一直爬到西关,即从神隍坡到走大路去二王廟的第一道城门关。记住!我在说围灌县城区的城墙和城门!这西关的城墙继续往上爬,爬到中擂鼓坪就调头往左向上攀登大擂鼓坪!上了大擂鼓坪它在水平方向往汶川方向走了几十米就立即右轉向下向着鬼闸子方向象一条龙似的奔腾而去,越过鬼闸子后向右下方向奔去,经过烈士墓后側和灌县的北门城墙相连。这北门城墙在此休息后又动身和东门城墙相衔接,至此,有四个城门的灌县古城墙就形成一个闭环,围绕灌县城区内的民宅。是否如此?等待您的佳音。</p> <p class="ql-block">复制转载工业会计班教我们数学何老师的岁月记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们工业会计班班长阅读何老师的文字写下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看过诃山老师写的关于老灌县东南西北的城门和城墙描写,也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确实如此!我是解放那年生的,比河山老师小两岁,但在那些年中国刚解放百废待新的年代,整个中国都一穷二白,住在灌县城内的居民的烧火柴都要仰仗翻过鬼闸子到二王庙周边的山上捞树叶或捡干丫丫回家煮饭,有时山上一片干树叶和一枝干丫丫都没有了,就悄悄地拿出藏篼里的镰刀砍生树枝,我们院子里有几个女娃子都在儿10岁左右,上山一般都一起去,如真中有一人喊:“秋老虎来了!那么大家就分头逃窜,因看山的老头姓邱,人称“秋老虎”,如被他逮到砍生树枝,轻则缴背篼,重则被打一顿……。一到春天,山上无柴可捡了,春夏时又通过离堆公园后门,过索桥到韩家坝捞水柴,那时阿坝州森工局常常通过岷江河运木材下来,运输过程中木材与木材相互磨擦就会掉下些小柴禾或已磨掉叶子的树丫丫,韩家坝属溢洪道,涨水退水后就有了“水柴”,这些山上和水里的燃料资源不知养活了多少灌县人……,看了河山老师的“城墙”和“城门”,勾起了我“上山捡树枝,下河捞水柴”的记忆,故也在这里啰嗦几句,各位同学,见笑了。</p> <p class="ql-block">再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们工业会计班同学为我们班长轩姐补充文字。我也复制转载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轩姐 你还忘了,背个尖尖背篼,拿个伞锤,在公园外河扙(zhang)石头了,碎石磊成梯形,等养路段的人来收方,收了方,开一个小票,拿票到走马桥头上去取钱,好像是2.7元一个平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