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濮公山

小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春游濮公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岳仁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五一,闲来无事,下午携妻子到濮公山看看,权当旅游,不枉抗疫英雄舍生忘死,给我们换来了这个难得自由的五一假期。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驱车而上长达两公里的濮公山大桥。大桥气魄、美丽、壮观,尽显盛世之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远眺濮公山,但见亭台点缀,林木苍翠,虽不见昔日的巍峨,更不见苏轼笔下“东南第一峰”的美誉,但现代化的雕琢却让她脱胎换骨,成为息州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山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庄农院,造型别致,简朴,院内陈列一些老式座椅,破旧,残缺,落满了历史的尘埃,折射出岁月的沧桑。院外有一石磨,一下子把我带回小时艰难的岁月。不禁推上一圈,嘎吱嘎吱的石磨声回荡耳畔,儿时乡间推磨的情景又历历再现。圆圆的石磨是那天上的日月,转换着农村平淡的流年时光,碾磨着乡间日子的苦辣酸甜,见证着农民的艰辛与不易,诉说着父辈们朴素而执着的情感。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而今,朴拙的石磨已渐渐湮没于如水的时光,嗡嗡的石磨声早已成了历史的绝响,但多少个午夜梦回呀,这嗡嗡的石磨声趁着静谧的月色而来,伴随父母沉重的脚步和浸透衣衫的汗渍,碾磨出岁月的荏苒,将我思乡的泪沾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因腿疾之故,我不能继续攀登,带着几分依恋,几分感怀,回望着夕阳映染下的美景,我和妻子缓缓走下濮公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去的路上,那古朴的农院,老式的座椅,嗡嗡的石磨依然在我脑际萦绕,挥之不去。它们虽然落伍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也辉煌过,见证过当时的文明。我们不能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比较,更不能厚今薄古,因为不同的时代创造的文明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几多沧桑巨变之后,当时的文明可能在不同时代的浪潮中被推上岸,搁浅了,忘却了,成了遥远的绝响。但没有昨天,何来今天?忘记历史便等于背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于2020年5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