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古镇——汾城古建筑探秘

赵军彦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热上线,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了“跟着悟空游山西” 活动,活动旨在借助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影响力,推广山西丰富的文旅资源。作为此次活动的一部分,襄汾汾城古建筑群随之也大火了一把,大批“天命人”向襄汾汾城镇集结,襄汾汾城古建筑群景区比过年还热闹。</p> <p class="ql-block">  汾城镇以前为汾城县,最早是战国时期魏国治下的一座都城,旧址在今襄汾县赵康镇的晋城村,西汉时设临汾县,北魏设泰平县,北周时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63年),太平县迁至敬德堡,即如今的汾城古镇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镇是唐太宗封给大将尉迟恭的封地,也是尉迟恭的帅府所在地,尉迟恭因战功被封为鄂国公,所以当地人也习惯称汾城镇为“鄂公堡”。1914年1月,太平县改用古地名“汾城”,称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称襄汾县。</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镇现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着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一直以来,古镇以其古朴典雅、气势宏大、精巧细腻、保存完整的风格,在让人们赏心悦目的同时,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2006年,汾城古镇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城西城门</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城墙</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城自唐以来,经历代修葺增补,至明代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古城墙最早为夯土板筑,明初,城墙规模为“周围三里六十五步,高四丈,壕深一丈五”,有五座城门。古城位居一座平岗上,三面临沟,是一座据险而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六年(1511年),山东刘七农民起义军杀到太平县,当时的太平县城因为多年未修,大部城墙仅留下根基,城门也是破烂不堪。当时的县令急忙筹措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筑土,根基外表砌石,筑成了一座土心石面的包心墙,并在顶部修建了夯土堞口,重新修建了城楼,并给各门起了名,南“迎恩”门,北“拱辰”门,西“顺化”门,大东门“镇安”,小东门“永阜”。经过这次修造,太平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汾城古城的城门之所以呈现“东二西一”的建筑格局,除了三面临沟的地理特点,最重要的作用恐怕还是为了抵御来自西面大山中的匪寇。</p> <p class="ql-block">古城东城门</p> <p class="ql-block">  崇祯三年(1630年),陕北义军王家胤率部进攻太平县,当时的县令魏公韩四处筹措资金,再次对城墙进行了加固,此次城墙完全用条石铺基、通体甃砖,奠定了汾城明代古城墙的基础规模。西门内城隍庙的戏台上,就挂有“巩固金汤”四个大字,正是对城墙坚固的赞许。</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后半叶,汾城古城被拆毁了一大半,现仅存西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的一部分,共约1608米,残高13米,堞口及礅亭均已损毁。</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旁的铺面</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旁的铺面</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城内有大小街巷17条,以鼓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延伸。西半以文庙、学宫、试院为主;西北以城隍庙、仓储为主;东南以县署、各司衙门及刑狱为主。街道两侧,铺户林立,商贸繁荣。</p> <p class="ql-block">  最为特别的是古城的鼓楼并不像别的古城一样修建在城内中心位置,而是位于城内南侧,靠近南门处,东南北三个方向直通城门,西侧则没有城门,这也是汾城古城建筑格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并不影响鼓楼成为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直到现在,鼓楼周围依旧是城内商铺林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汾城鼓楼为清康熙47年重建,是一座方座双层、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15米左右。方形底座中以十字券洞式拱门通向街道。底座上是一座双层木构楼阁,下层四周砌女儿墙,中心沿四根通天立柱砌清水墙封闭为室,四向开门。内部设木梯可直登二层,二层四周置木栏杆。上下两层的廊檐均以斗拱和枋木及通栏雀替承托或连接,四角飞翼高挑,威严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汾城县衙大堂</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城作为古代县一级政府所在地,自唐以来,历经宋、金、元、明、清六朝,经过历代修葺增补,至明代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从她诞生起,作为古代县一级政府所在地,至今保留了大量古代县级政府所有的功能性建筑,包括从判案用的县衙大堂到祭祀用的城隍庙、社稷庙、关帝庙等。</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城县衙大堂,原为尉迟恭帅府所在地。太平县迁县后,县署就住帅府,但这个作为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的县衙却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先是在残唐五代到宋代之间毁于兵火,直到金天会八年(1130年)重建,但随后又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隆庆六年(1567年)又重建,清兵入关后,又被一把大火烧光,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次重建,也正是在这次修建中,把原尉迟恭帅府门前的铁铸帅旗座和上马石损毁。上世纪50年代,县衙大堂再次遭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汾城县衙大堂</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太平县县衙坐北朝南,占去了县城的东南半城,如今只留下面阔五间的大堂一处,总面积328.5平方米。大堂的前半部是开放型的厅堂,堂中以暖阁形式屏开前后,阁上方正中悬挂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忠爱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城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汾城关帝庙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县衙大堂东侧,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存大殿,面积为196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城城隍庙正门</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正门对面的影壁和石制旗杆</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与县衙东西相对,位于该镇西门内路北文庙背后,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每届太平县令到任都会按规定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会前往祷告平安。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所建,其总面积呈“凸”字形。大门巍峨高大,非仰视难见顶冠。庙正门正对着有3座彩色影壁,两侧立有双斗石质旗杆。正中的影壁前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城隍庙正门面阔五间,正面明间门楼为四柱三楼木构牌坊式,两侧边门廊柱栏板及石雕门墩抱柱上都雕有精美的图案花卉。</p> <p class="ql-block">鉴察坊</p> <p class="ql-block">翊镇坊</p> <p class="ql-block">  庙前山门街的东西两端,跨街建有两座明代的木牌坊,为四柱三楼式,分别为“鉴察坊”“翊镇坊”。</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鉴察坊是官府或寺庙等建筑群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门用于监察或调查的部门或场所,</span>具有监督和管理职能。它不仅是司法活动的中心,还参与议政,确保各项规定和法律得到有效执行。监察坊的存在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透明,防止滥用权力和不公正行为。</p><p class="ql-block"> 翊镇坊的主要作用是象征着守护人间的道义和镇定人心。在和平时期,它作为城镇的守护神,保护着居民的安全;在战争时期,它则扮演着鉴察神的角色,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翊镇坊在古镇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是物理上的标志,更是精神上的寄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目前,“鉴察坊”和“翊镇坊” 所在的山门街已为网红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正门内的过路式戏台</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正门内,距大门内檐一米处,是一座“过路式戏台”,上覆台板为舞台,下面是人行通道。不说城隍庙里边的各建筑的肃穆庄重,影壁和屋面的明代琉璃构件、花鸟怪兽、仙人彩马、鱼龙变化,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单说那元代的戏台,古朴与精美兼得。遥想当年上演元杂剧的热闹与华彩,以及那时台下百姓的热闹与开心,随即就能描绘一幅和谐共生、悠长旷远的时空共同体画卷。据资料表明,该戏台前的观众区地面,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地面铺设,是研究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难得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内正殿前方的方形献亭</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内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庙内正殿前方为方形献亭,十字歇山琉璃瓦罩顶,正脊、垂脊、戗脊都很完整。下部由通栏雀替、板枋、四柱连为一体,八角形藻井施以精美彩绘。整体建筑稳健优美,舒展大方。基座三面原有石栏,如今仅留石柱槽和几块栏板石雕。</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梁架为七檀大木作,前后出抱头梁,后面封墙,加大了殿堂深度,前面加格子门成为前廊,但于正殿檐口下另作坡檐,好像抱厦一般。悬山琉璃瓦顶,其鸱吻、鱼龙、花鸟、神兽、仙人彩阁至今保存完好,是非常典型的明代早期琉璃艺术品。正殿两侧各有钟鼓楼一座。</p> <p class="ql-block">影壁</p> <p class="ql-block">文庙正门“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城内,另一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以文庙为中心的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文庙建在鼓楼北街西巷,紧邻城隍庙,旧名“德化坊”。《太平县志》中有“始建于唐”的记载,元代六年(公元1269年)重建。其大门为棂星门,建于明正德年间,为石作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式,仿木构石雕庑殿顶,顶脊为卷龙纹,中有屋形脊刹。两旁的石柱上各缠绕着一条巨龙,大门左侧一块石碑,石刻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文化、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当然也是表示对文圣孔子的尊重。 </p><p class="ql-block"> 文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此外,该建筑群还有文昌庙、试院、文前塔等,均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在我国县级文庙建筑群中实属罕见。 </p> <p class="ql-block">文庙内的伴池及“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  伴池位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状如半月形。泮池上建跨池之桥,名泮桥(又称状元桥),因泮水而得名。传说,凡参加县试的秀才,在状元桥上走一趟,等到了大比之年,就会金榜题名。因而,留下了“状元桥上走一走,金榜题名占鳌头”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忠义孝弟祠(门楼)</p> <p class="ql-block">‌ 忠义孝悌祠是文庙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属于元代建筑风格‌,该祠堂已毁,现仅存门楼一座。</p><p class="ql-block"> 忠义孝悌祠的主要作用是旌表当地忠臣义士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的人‌,它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的道德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对国家、对朋友、对父母和对兄弟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在文庙中,这些观念被推崇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德行‌。</p><p class="ql-block"> 忠义孝悌祠的具体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 一、旌表忠臣义士‌:表彰那些在历史上或当代有突出贡献和忠诚行为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二、推崇孝道‌:鼓励和表彰那些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的人。</p><p class="ql-block">‌ 三、道德教育‌:通过这些祠堂,传播和强化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后人。</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地区,忠义孝悌祠的具体名称和功能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对忠孝文化的推崇和道德教育的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义孝悌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也称戟门)</p> <p class="ql-block">名宦祠</p> <p class="ql-block">乡贤祠</p> <p class="ql-block">  文庙往里走为大成门,也称戟门。大成门面阔三间,悬山琉璃瓦顶,正脊中间有楼阁式脊刹,为开廊式建筑,建于明代。前后廊下竖历代碑刻14通,有文征明的两尊草书碑赫然在列。两侧有角门,角门东为名宦祠,供奉县内任职期间政绩卓然、为民称颂的好官员;西为乡贤祠,供奉有太平籍人士在家乡或在外任职期间,政绩显赫、载入史册的人物。两侧各有九间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的廊庑,廊下竖有近年来收存于各乡村的碑刻数十通,汾城人称之为“文庙碑林”。</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背面</p> <p class="ql-block">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始创建于唐, 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更名为“大成殿”。殿内原有孔子及四配圣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尊“至圣先师”后,将塑像改为牌位并且规定了牌位的规格。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修,至正十九年(1358年)重建,后毁于战火,明洪武七年(1374年)再次重修。如今的大成殿,是一座明代风格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罩盖,四面回廊环抱。抱厦前方为月台,三面原有石阶和栏杆。每年春秋两季祭孔典礼就在这个月台上举行。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是古代教育机构的一部分,主要位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它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场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这一场所的名称“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为“明人伦”,即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汾城古建筑里的明伦堂,始建于元代,位于文庙大成殿西,历为明清时期的府学所在地,现在作为碑林使用,内收藏有几十通石碑。这座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教育机构的功能和布局,也展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启圣殿(内供奉孔子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 启圣殿‌是文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往上孔氏五代祖先的祠堂,也被称为“崇圣祠”或“启圣祠”。一般位于大成殿的正后方,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p><p class="ql-block"> ‌启圣殿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最初是为了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而建立的‌。在北宋初年,孔庙中就设有叔梁纥的祠堂。到了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祭祀孔庙时曾到过这个祠堂,并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因而这个祠堂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为齐国公殿。</span>此后,叔梁纥被加封为启圣王,祠堂也随之改称为启圣王殿‌,并且成了全国各地文庙建筑群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  文庙东原为文昌庙,但庙已损毁,仅留庙门券洞式门楼一座,上为魁星阁。魁星阁六角攒尖顶,两层,通高约15米,为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为重檐阁楼式建筑,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供行人通过,现在已经被堵住。</p> <p class="ql-block">文庙侧前的学宫(试院)及学前塔(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  文庙侧前为学宫,也就是试院,是旧时文人考试的地方,学宫与文庙并列互通,通称“庙学”,都是古代县级政府培养人才的地方。明清两代,这里曾走出了不少名宦名臣与文人墨士。据《太平县志》统计,宋代至清代,这里共出了47名进士、316名举人、179名贡生、34名拔贡、47名例贡、172名岁贡。这或许也是汾城古城内与“文”相关的建筑保存最多、保护最好的原因,可以体现出汾城人对文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学前塔(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  学前塔,又称“文峰塔”,是明代早期为祈求当地文风蔚盛而建造的古塔。这座塔高24米,构筑为八角九层,虽然是无阶梯可登的实心塔,但其外部第一层砌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工艺。文峰塔不仅是汾城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太平县的地标性建筑,象征着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古代铺面林立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从鼓楼往南,穿过仍然留存着古代铺面的老街,出了南门到南关,有座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社稷庙,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社”指土地,后来引申为祭祀;“稷”是指五谷,“江山社稷”即为家国天下。社稷庙是县署官员祭祀神灵的地方,在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社稷庙门楼</p> <p class="ql-block">社稷庙大院</p> <p class="ql-block">社稷庙献殿及正殿</p> <p class="ql-block">  社稷庙位于县城外西南,坐北向南,保存有献亭、正殿、钟鼓楼。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椽,主梁架为五架。正殿正面前方为献亭,五架梁券棚顶,四周以木柱连接枋栏、雀替,架下一周施垂莲柱,柱头及补间、砖角均有山水人物、博古案鼎图案,整体构图自然和谐,雕刻刀法熟练流畅。正殿东西两侧有通木结构钟鼓楼各一座。整体结构精美,尤以木雕为胜,它和献亭的木雕风格极为一致,纯用木材搭构的钟鼓楼却并不多见,是清代中期木结构钟鼓楼及木雕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时光远逝,祈祷早成了往事,所幸社稷庙没有随着时光远逝而消失,仍然坚守着一份质朴静卧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洪济桥</p> <p class="ql-block">  再往南,就来到洪济桥。该镇共有望汾桥、无名桥、广济桥、会济桥、洪济桥5座桥,分布于古城的东西南三个方向,这在北方城镇里也算多的。更为奇特的是,5座桥大小不同,建筑各异,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洪济桥,为北方少见的廊桥。至于缘何在北方小县城出现这样独特的廊桥,却无人能知晓了。</p> <p class="ql-block">洪济桥</p> <p class="ql-block">  洪济桥位于城南南关石坡下,是一座单孔单券石拱桥,券洞中部嵌一突出的巨形龙头石雕,据记载,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清乾隆年间易木桥柱为石柱。石头铺成的路面连接一条通途,石柱支撑的顶冠形成了一座厅堂,可通过、可歇脚、可避风雨……由于洪济桥是连接南关石坡和大南关的要道,每天车水马龙,桥面石板甚至被车轮轧磨出了两条深深的辙迹。</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汾城镇是穿越了千年的记忆,残缺在历史的沧桑和自然风雨中,正是这种残缺中的古朴,让太平古韵处处孕育着时代的新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