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莱芜古村落——澜头村

李冬梅(勿聊,见谅)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九月九日,颜山文学沙龙的文友们,缅怀伟人,怀着感恩的心,走进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中的美丽中国。</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12人,分两路,一路从博山,一路从张店,乘着秋风,带着秋意,艳阳高照,热度不减,有文友特别注意,博山和莱芜的温差相差2ºC,道路两旁的绿色田野里,那鼓鼓的玉米就要成熟,满园的猕猴桃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涌上心头。古镇新韵,多彩颜庄进入眼帘。从龙行路上会看到一块高大的观赏石上,写着“澜头村”三个字,往里一拐,就是目的地济南市莱芜钢城区颜庄街道的澜头村。</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吴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河水绕村而过故名“拦头”,后因村旁龙潭河常现波澜而更名为澜头村。澜头村隶属钢城区颜庄镇,位于莱芜区东南12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现有620户1568人,村庄占地面积720亩,耕地面积1380亩。</p> <p class="ql-block">  汶水汤汤,九龙观澜。照片是临村庄的河流,深处是白龙潭。</p> <p class="ql-block">  古槐沧桑,傲视群雄。树空身在,威武不屈。树冠犹如头顶花翎,似龙躯卧拂于门墙之上。走进澜头村,来到御街的吴家老宅前,看到门前保护起来的国槐,身上系着红丝带,朽空的树身上,铁制圈型箍身,犹如腰缠玉带,像是一个穿着官袍的士大夫在门前一站,诉说着吴氏家族的辉煌和荣耀,见证着科举时代,吴家在清朝道光年间出过进士,翰林院大学士,登仕佐郎。老宅古貌,彰显明清风格。家族繁荣,母凭子贵,九品孺人。</p> <p class="ql-block">  保护生态,保护古树名木,留住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古树、古碾、古院、古街、古村落,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成为历史悠久的记忆传承。</p> <p class="ql-block">  门前一棵槐,不是升官就是发财。所以,村村都会看到国槐,这就是老祖宗流传吧,但是,能有古老国槐留存下来的村落并不多见,凤毛麟角。有340多年古树、吴家老宅门前的这条街,却因为道光皇帝的到来,让村庄皇恩浩荡、蓬荜生辉,荣称“御街”,一颜万年。</p> <p class="ql-block">  记下御街的来历:清朝道光皇帝经过澜头,曾到过吴家大院,吴家知道皇上要亲临,就立马组织附近民工开始整理环境,重修进村道路,动用民工200余人,一共用了2000多块石板。村民们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干劲十足,昼夜不停,以最快的速度,七天时间,就完成了道路铺设。从照片中,依稀还能看到过去石板铺路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御街位于澜头村老北门外,长300米,宽五米,地面所用石板大小基本一致,御街两头各有两个气势宏伟的石狮子镇守。2021年借齐鲁样板村建设之际,澜头村对御街重新进行了翻修铺设,让尘封已久的街道重新展现出它往来的风采,作为村庄发展史的见证。振兴乡村,挖掘历史,古为今用,造福百姓。</p> <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照指示牌上的标注,参观了吴家老宅、吴家大院、刘家老宅,观赏着带有明清色彩的古建筑,砖墙瓦顶,封闭式的四合院,自成天地;主屋坐北朝南,二层台阶,基层九级,上层五级,古朴典雅,厚积稳重。有的房屋两个厦檐上的雕刻绘画,福禄寿喜,亦有左边寓意富贵或者繁荣,右边寓意财源或者长寿;在这些古院落里,你会看到前后照壁,也会看到正房硬山顶上好似“五脊六兽”的动物,栩栩如生;还会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常见,现在不常见的没有正脊的弧形卷棚顶(元宝脊);青砖石砌,山村老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刘氏老宅的门匾,据传清朝皇帝御赐“寅賔”,深宅大院,寅賔日出。清朝咸丰年间,刘氏曾出过礼部三品官,从门外退进去的屋檐看出,屋主人的尊规内敛、德高望重和严以律己。</p> <p class="ql-block">  山里石打石,走在路上,你会看到,院墙都是石头磊石头,原生态,实打实。这是山村独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澜头村看到了供销社,大家带着新鲜感进去感受过去的时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供销社,在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商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营的商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1964年澜头村建成一座供销合作社,全名颜庄供销合作社澜头门市部,到现在,依然是附近区县唯一一处还在运营的老供销社门市部,保留了原来的容貌,有保存完好的布匹宣传画,就连柜台都是当年的原貌。店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酒缸,一打开酒缸盖,立马就会有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当年产品统一定价,同样的物品,同样的质量,一个价。</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一排房子,就是知识青年下乡的知青点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知青点是村里最好的房子,最美的景观,就是现在依然气势犹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课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凸显三农根基本。</p> <p class="ql-block">  澜头村花雨山关帝庙里,存有两株侧柏,大家非常向往,一睹尊容,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一株1000年以上,齐鲁柏王,树高23米;一株420年以上,树高20多米,树疙瘩里透着红晕;树身高昂,坚毅挺拔,树冠优美,青翠绿色,一老一少,相依相伴,向天而生。</p> <p class="ql-block">  侧柏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初三,七仙女下凡来到花雨山,看到旱情严重,百姓生活艰难,体恤民情,连降七天大雨。雨过天晴,庙内七株翠柏拔地而起。人们奔走观看,认定七株翠柏是七仙女的化身。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侧柏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化为最美的风景。也成为了自然文化遗产,成为当地人保护文明生态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古柏也和国人一样遭受国难。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修筑碉堡,看准庙里的古老侧柏,是最好的材料,古树在劫难逃。日本鬼子胁迫木工砍伐,一棵棵古树誓死不屈,应声倒下,当伐到第六棵古树时,锯口处血沫直冒,伐树人知道古树是有性格的,是有灵性的,不敢再伐,拔锯而逃。朝树根部看时,还能清楚的辨出锯痕。但是,侧柏是中国本土树种,有着极强的修复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挺拔身姿。</p> <p class="ql-block">  颜山文学沙龙的这次走进莱芜澜头村,古村落采风活动,让大家走出去,通过参观了解典型的传统文明村落、山东省“最具建筑特色乡村”、山东省“乡村记忆传统村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党建为引领,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保护历史文脉,挖掘内在价值,利用自身山水相连,突出民居建筑特色,古村古建,打造文旅融合的传统古村落,受益匪浅。就餐时,知道是孙启敏老师,先对这些地方进行先行考察,再有蒋则文、孙兆喜会长确定组织,明大德,展未来,正能量满满,走进国家级齐鲁样板,不同角度,不拘形式,宣传家乡,宣传山东。</p> <p class="ql-block">  走上美丽乡村大舞台,徐徐展开新农村建设的中国特色画卷,从汶水汤汤、九龙观澜的莱芜颜庄澜头村启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