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那片广袤的土地。告别了父母和家人,背起了行囊,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河北康保县马连卜子村。这个村庄不大,村民住房基本是土墙,土房,土院。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大队部办公室。共三间土房唯独是房子四个角用红砖垒墙,(人称四角硬)显得高大。全村共有170户,425人,共有耕地2600亩左右。当年全村无电,无自来水。黑夜家中照明用煤油灯或柴油灯。村民一口老井供全村人饮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进村后没有我们的住房,十几个知青只能临时分配到有房子的村民家中居住。吃饭由大队安排专人给我们做饭。插队知青开支由市知青办给大队部统一管理,每人安置费500元用于知青盖房,购买当年的粮油和日用品。</p><p class="ql-block"> 步入社会我们变成了生产队的新农民,每天奋战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怕苦,不怕累,每个知青奋斗在一线,很快学会了很多农活。播种、锄地、装车码垛、扬埸脱谷样样精通。在农村这片热土地中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足迹。</p><p class="ql-block"> 逐渐我们掌握了各种农活。部分知青通过努力也担任了大小队干部,带着社员们一起干活。当年中苏两国局势紧张。在县武装部指导下,我带着基干民兵一起加強训练,步枪射击,320爆破,战术排列:进行排进攻,班进攻,深夜拉练,值班查夜,遵照上级安排保护着村庄。数九寒天我们带着民兵在三老虎水库打眼放炮运送石料。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冻成了冰块,一走路就咔咔作响。</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下乡的日子里我们知青度过了那段最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又踏上了故乡之路。大家思绪万千,回想着几十年不见的马连卜子村变成了什么样。</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第二故乡马连卜子村。过去的沙石路,行车难。现在县道,乡道都铺满沥青路面。道路平展,公路配套设施齐全,路标清晰明朗。路标直指马连卜子。</p> <p class="ql-block"> 部分知青回到了康保马连卜子村。站在莜麦地里兴奋的大声喊道马连卜子我们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片麦田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流过了多少汗。只有我们当年十几岁的孩子知道。曾经犁地、播种施肥、打滚、锄地、收割、打捆、装车。有多少人因锄地累的腰酸背疼,又有多少人因收割把手、腿、割伤。</p> <p class="ql-block"> 今年村里子的莜麦长势良好。看来今年粮食收成不错。</p><p class="ql-block"> 这片田地平整,旁边有一口机井供这片土地使用。三个生产队都有数亩,是当年每个生产队收获粮食的保障。曾经各队在这片土地下的功夫很大。并派专人看护这片庄稼,防止牲畜进入。</p> <p class="ql-block"> 进村后看到我们村变化较大。村路口已经没有以前的模样,路面都以硬化,水泥路面从村口一直铺到各个村民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 过去使用的马车在生产队是最好的运输车辆,现在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家家都有二轮、三轮,四轮运输车辆,甚至还有家用汽车,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需求量大幅提高。马车,牛车都成了文物。</p> <p class="ql-block"> 老知青在村口看到了曾经的老朋友激动万分。几十年后在村里仍能看到老友真是高兴。当年我们一起劳动。曾在打谷场上扭打一起玩耍。</p> <p class="ql-block"> 老知青看望曾经插队时的老生产队长。畅谈着我们的过去。老队长看着插队时的孩子们,如今头发花白也已成为老年人而感慨。真是岁月不饶人呀。</p> <p class="ql-block"> 退耕还林,农村牛羊不能放养,只能圈养。过去牛、羊、马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粪便到处都是。现在街面干净整洁!体现了环境卫生得到村民的重视。环保意识增強了。</p> <p class="ql-block"> 村子北边,过去荒野一片。我曾带领着民兵一起训练。开展班用机枪,和步枪射击。如今电力,风力发电在大滩上展现出现代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看过去,这个是插队时我们用的萝筐和油灯。</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马灯只有生产小队集体开会使用。平时是不会用的,因为煤油紧张。怕费煤油。</p> <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发展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农用机车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耕地的犁在当年是离不开的农具。现代化机械代替了过去的农具。它成了我们过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当年赤脚医生用的卫生保健箱。</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插队时村子里的宣传队用过的大鼓。我记得当年我带领知青和村民们到公社参加汇演,获了奖。得到大队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人少了,街面上只有几家在门口收拾粮食。年轻人基本都到外地工作了,父母跟随着他们给看护下一代了。年龄比较大的社员有很多过逝了。我们只看到村里子部分老乡,但是他们见到我们后仍能叫出我们的名字。五十年了,我们知青的印象在这个小村庄有多大呀!</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珍惜年青时,在农村战天斗地插队时日子,返城后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已不再年轻,大家都已退休,我们经常在一起旅游,自驾出行,我们从内蒙古奔二连,走锡蒙看图腾,集宁路上看火山,进山西逛大同,看古城,看云岗,直奔老牛湾,陕西山西黄河两岸看瀑布,吕梁山再看千年碛口镇。老知青们高高兴兴的聚餐喝酒回忆我们的插队时的有趣故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莜麦地里感受一下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回到村里再体验一下,我们曾经干过的农活!</p> <p class="ql-block">回到了曾经插队的我,抱着柴火拍个照。看看我像个农民吗?</p> <p class="ql-block"> 我的姐姐在70年代收藏了当年的张家口报,“一篇麦浪滚滚”文章其中附有一张图片就是我们在收拾粮食场地,我和大家在场面上脱谷的图片。至今已有五十年,当我看到这张图片后感慨万千,虽然报纸图片己经退色模糊。但回想当年风华正茂十几岁的我们始终坚持在一线。真是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回村看望村民,临走时拉着手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 康保县我第二个故乡,如今的环境好,国家对康保县投入多。每年举行各种活动。大面积种植花草改变环境,风筝节,汽车拉力赛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过去不见的遗鸥如今回到了我们家乡。</p> <p class="ql-block"> 康保县马连卜子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这里曾付出过青春,从这里走向了社会。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马连卜村,不会忘记我们曾在一起玩耍打闹干着农活,深夜加班打井放炮,和村子里年轻人每天开心的日子。我们都不再年轻,愿我们大家好好享受生活,希望在慢慢变老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我们继续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 编辑:启 耀</p><p class="ql-block"> 拍照:启 耀</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九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