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煜蕊爷爷(唐家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中心。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领导了全国土改运动;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遥远的太行山麓,有一片被红色岁月轻抚浸润过的土地——西柏坡。在这里,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一个名字,千回百转间,是烽火连天的红色记忆,是黎明前最深沉的宁静。这里,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绘制了新中国宏伟的初步轮廓。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如同西柏坡的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心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西柏坡的每一寸土地,那不仅是自然的苏醒,更是革命梦想的新生。在这片被历史选中的土地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超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的未来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高大,仿佛在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希望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圣地。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驻地,更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西柏坡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革命遗产,成为了国人心中的红色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的历史可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择在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党中央领导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中国的解放事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时,西柏坡也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诞生地,为新中国土地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拥有丰富的革命遗产。这里的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等,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西柏坡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生动展示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吸取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的翠柏,历经风霜而愈显得苍翠。它们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更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每一颗树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倾听着历史的回声 将那些英勇无畏的故事,化作永恒的绿意,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地响起。那是毛主席在简陋的土坯房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声音,那是朱总司令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身影;那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柏坡,面临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这里在绿树之间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围着一簇太行山区普通的白色民房,这个原中共中央机关大院,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中北部有一山中设防空洞,五大书记旧居和其它机关用房,沿山周围而建。所有的房舍,大多为四合院或小平房,均为土坯垒筑,其它墙面以白灰粉刷,显得洁净而雅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 向城市进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旧居紧靠小山南端。原为农民住宅,曾被日寇烧得残破不堪,后经多次 修补。该房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甬道西边有磨盘和猪圈夏日里,毛泽东同其它领导,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军国大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院西房三间,两间为家属住房,一间为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两间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在这里三百多个日夜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就有20多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一汪碧绿的西柏坡湖我们返程。群山无言,翠柏无语,湖水无声,仿佛默默地向人们印证:西柏坡永远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绵延着一条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红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每天都有大量的干部、群众、军人、学生前来参观瞻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1932年10月—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抗日游击队队员,唯一一位三代领导人为其题字的小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自小参加儿童团,后担任各种妇女工作与职务,并在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领袖挥毫书伟大,烟云战火一枝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村逐寇风雷起,文水驱奸日夜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赴刑场抒壮志,心飞碧海涌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称太岳高山美 ,不及芳名誉满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在面对敌人威胁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卫党的事业。这种信仰和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的榜样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形象。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信念,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她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挑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一个伟大的女性名字,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精神,成为了红色文化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坚定、和无私的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学习和传承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兰浩气震乾坤,铁血忠心泣鬼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豆蔻年华甘赴死,英名永刻世人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伟大的信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信仰和勇气成为了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和勇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太行山的西麓,隐匿着一个曾经名震全国的小山村——大寨。这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泛起层层涟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寨,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它坐落在山峦之间,七沟八梁一面坡,曾经的贫瘠荒凉,却在大寨人的不懈努力下,焕发了勃勃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前,这里荒山秃岭,土地贫瘠,群众生活朝不保夕。但解放后,大寨人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大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郁郁葱葱的老柳树。它见证了大寨的变迁,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站在树下,我仿佛听到老一辈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呐喊声, 感受到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那些曾经的艰辛与困苦,如今都化作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绿意,每一片庄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着山路行进,我看到了层层梯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那些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变成了丰收的田野,金黄的麦浪翻滚,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这是大寨人奋斗的结果,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寨,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在逆境中寻求出路,在困难中创造奇迹的力量。这种精神 如同太行山的岩石一般坚韧,历经风雨而不改其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大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那时的大寨,条件艰苦,土地贫瘠,一镐一锄地开垦了层层梯田,用汗水浇灌出了希望的绿洲。那些梯田,如同大地的指纹,记录着大寨人的艰辛与付出,也见证了他们的坚韧与执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着青石板路走向高处,虎头山, 青山削翠,绿枝闪烁,翠叶欲滴,形成了极为美妙的虎头松涛。当年,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改天换地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毛主席亲笔题词“农业学大寨” 虎头山名播四海。今天,虎头山一片尽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人间仙境,矗立在天地之间,如同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美丽的土地上。它诉说着历史的长河,展示着自然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大寨,仿佛走进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奋斗故事,每一声鸟鸣都传递着勤劳的旋律 ,让人流连忘返。大寨之美 美在那坚韧不拔的精神,美在那绿水青山的自然 风光,美在那淳朴善良的民俗民风 ,美在那历久弥新的集体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寨之美,不仅在于其壮丽的山川景色,更在于其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 ,让人心生敬畏。周总理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其魅力可见一斑,大寨之美,美在风景,更美在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编辑/家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稿/整理/家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