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今天,梦寐以求的维京游轮西欧4国10城11日“莱茵河魅力之旅”开始了。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父亲河。作为多国的国境线和欧洲西部的大动脉,莱茵河历来是欧洲政治动荡战火纷争及地域文化的源泉。在一次次的兴衰存亡中,孕育了莱茵河流域的灿烂文化。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他的《莱茵河》游记中生动地展现了莱茵河流域的壮美风光。<br> <p class="ql-block">厌倦了常规游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和每天的打包拆包辗转奔波,我们想来一次从容不迫、惬意舒适、悠闲雅致的莱茵河之旅,一次穿越历史与自然的浪漫邂逅。游轮就像一座移动的酒店,以此出游越来越受到向往和推崇。想象着,游轮静静地巡航,两岸峰峦叠嶂古堡林立,葡萄园郁郁葱葱……。你可以静静地感受莱茵河的文化底蕴,体验那份宁静与温馨。图为网图维京长船。</p> 打卡正式开始。我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乘坐阿联酋航空经迪拜中转于当晚8点抵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维京旅游礼宾小红人已在机场等候。集结登上大巴很快来到维京游轮奥丁号锚泊码头并登船入住。图左上维京奥丁号时尚的中庭;图右上奥丁号三层通道处图书阅览区;图左下奥丁号三层的乐饮酒廊;图右下奥丁号我们温馨的法式露台房。<br> 尽管登船入住后已是晚10点,但是不用担心,游轮三楼的现煮面档从早上6点至深夜24点,随时免费为宾客提供3款面食、沙拉、面包及水果。面食品种还每天更换以满足各种口味。你要来一碗热乎乎的担担面、鸡汤面、还是酸辣粉?真正的宾至如归啊。图为奥丁号上的现煮面档和我们的担担面。<br> D2晨光下维京奥丁号顶层阳光甲板一瞥。你可以360度环视无敌风光;可以凭栏眺望两岸美景悠悠地划过;可以在露天躺椅上用您舒适的姿势尽情享受日光沐浴和微风轻抚;也可在遮阳棚下躺游眺望或闭目养神;或在散步道上随意漫步任思绪飞扬。如果你想运动,你大可在一侧的微型高尔夫球场上尽情挥杆。 哇,阳光甲板上居然有个生机盎然的香草小花圃。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薰衣草、薄荷,品种还不少呢。蓦然间,耳边想起了莎拉布莱曼穿透灵魂的《斯卡布罗集市》的天簌之音。小花圃中的香草可以用来装饰餐桌,游轮上的欢迎宴会等场合都有它们的身影;据说大厨有时也上楼直接采摘最新鲜的香草用于烹饪呢。<br> 维京奥丁号船舷留影。维京游轮奥丁号(Odin)建造于2012年,是维京欧洲内河系列第一条长船。游轮长134.9米,宽11.5米,总吨位5000吨,载客量190人,总楼层四层,专注服务中国游客,目前巡航莱茵河。奥丁是北欧神话中的诸神之王、胜利之王,也是权力之神、魔法之神。<br>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名源于阿姆斯特河今水坝广场。老城海拔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水下城市”“北方威尼斯”。17世纪建成的运河带,165条大小水道蜿蜒串起有1281座桥梁的75公里长的运河网。领略水城魅力和历史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坐在玻璃船上欣赏该城的主要景点及两岸鳞次栉比的各种船屋、酒吧、餐厅等。如今,水城的重大庆典如国王节和同志骄傲大游行等也都在运河漂亮的水道上举行。<br> 亮丽的游艇穿过一座座桥梁。边凝听当地导游娓娓道来,边欣赏如图沿岸17世纪色彩斑斓的山形顶建筑。阿姆斯特丹最算得上地标的就是这些运河边的民居了,不仅狭窄,有些还像醉汉般东倒西歪。然事出皆有因。水城寸土寸金,而房屋税多寡直接取决于房子宽度,自然地房子就越建越窄。而东倒西歪当是河海沼泽地木桩地基不稳吧。<br> 船屋(Houseboat)是阿姆斯特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记载1652年就存在。目前运河上大约有两千多家船屋,甚至还有个货船改装的船屋博物馆。该馆以实物、照片、模型、3D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描述运河带的历史。船屋有自己的地址门牌。船屋通常有两种,一种建于混凝土浮台上;另一种用不再航行的船只改建而成。船屋常用于水上居所、旅馆、餐厅甚至拘留所等。图为著名船屋中餐厅“海上王宫”。<br> 午后悠闲漫步。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以总共8687根柱子支撑在三个人工岛上。这幢暗红色的新哥特式建筑,耗时8年于1889年10月15日正式建成。中央火车站是这座城市的中心,每天有1400多趟火车抵发。由此出发,人们可以5小时抵达巴黎,也可以城际快车前往科隆。车站大厅的另一侧就是运河艾湾;车站广场一侧是各路公交和运河游船的起点。 圣尼古拉教堂,罗马天主教阿姆斯特丹教区的中心教堂,阿姆斯特丹地标之一。这座少见的天主教堂建于1887年,体现了当时的宗教和解。教堂融合了新巴洛克和新文艺复兴两种风格。主立面最突出的是一对钟楼,正门上方刻有耶稣像和四位福音书作者的标志物,山形墙上立着圣尼古拉斯雕像。圣尼古拉斯不仅是这座教堂的主保圣人也是整个阿城的保护神。教堂内众多宗教壁画和雕像均出自著名雕刻家。<br> 水坝广场,阿姆斯特丹的心脏和发祥地。1270年修建第一条运河的第一个水坝就建在这里,故得名。广场西侧矗立着富丽堂皇的荷兰王宫,荷兰曾经的政治经济中心。由13659根木桩支撑的王宫在1655年荷兰黄金时代兴建时是市政厅,后来成为荷兰王宫。毗邻的哥特式新教堂是荷兰历代君王加冕登基大典地。广场东侧为纪念二战牺牲者的白色柱形国家纪念碑建于1956年。27年前故地重游。 阿姆斯特丹素有“世界X都”之称。或欲新鲜猎奇,或想一探究竟,各国游客慕名前往老城HD区转上一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坐落于老城最古老地段的中心,横跨几个街区和数条小运河的德瓦伦是阿姆斯特丹最大和最知名的HD区,也是主要观光地之一。 当天欢迎晚宴前,与维京奥丁号罗马尼亚籍船长及“莱茵河魅力之旅”高级管理人员合影留念。 维京奥丁号欢迎晚宴菜肴一瞥。晚宴上船长和高阶船员来和每一个宾客干杯欢迎。餐厅准备了从前菜到甜点的四道式餐点,更有阿尔萨斯地区的红白葡萄酒及科隆啤酒搭配以佐美味。还备有精美的菜单。整个晚餐中式菜肴西式摆盘中西结合。大厨还时不时地来添菜。航程即将结束的前一晚,餐厅也为宾客们奉上了丰盛的海鲜大餐。每餐必饮的德国啤酒令人记忆犹新。 D3游轮深夜离港后晨抵小孩堤防。图为维京奥丁号法式阳台房阳台留影。小孩堤防,东距鹿特丹15公里,是荷兰最古老的风车村,它以建成于1740年的19座风车组成的防洪排水系统闻名于世。传说1421年大洪水时,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婴儿随一只猫咪漂流至此,小孩堤防因此得名。该风车群现已成为荷兰著名景点之一,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维京奥丁号甲板留影。荷兰国土狭小,地势低洼,沿海很多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常被海水淹没,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同时,因濒临大西洋西风帶,四季西风盛行,这给以荷兰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补偿。风车最初从德国引进后仅用于磨粉之类。16世纪后随着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br> 风车群的建造排出了低洼地的积水,保护了早期居民的生活,更保护了荷兰三分之一的国土。所以荷兰也被称为“风车之国”。人说“上帝创造了人,风车创造了荷兰”。的确,如果没有这些高耸的风车,荷兰怎么可能从大海中取得近乎三分之一的国土?又怎么可能有现在的奶酪和郁金香的芬芳?<br> 18世纪末荷兰风车最多时曾有一万多座。现存的一千多座中,小孩堤防风车群最为密集。矗立于河岸两侧的19座风车面对面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每座风车有5、6层楼房那么高,巨大的风叶长达20米。图中右边这排圆桶形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排除积水。而左边这排八角形的让Overwaard地区免遭灭顶之灾。19座风车中的大部分现在仍在运行中。 河岸漫步欣赏风车群美景和如画的田园风光后,我们走入已辟为博物馆的风车内部,参观了解其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和生活场景。沿着拐弯抹角的陡峭扶梯登至风车上部,我们亲眼见到风车内巨大的木制齿轮和传动装置。我们实地感受了风车守护者狭小的居住空间和简陋的家庭生活器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从小孩堤防回到船上。游轮继续前往下一个港口时,游客可尽享船上多彩的娱乐和消遣活动。图为前往科隆途中维京奥丁号上有意大利钢琴家伴奏的酒廊一瞥。 晚餐前,维京奥丁号项目经理給我们送来了惊喜,周年快乐的特制蛋糕。在报名参加“莱茵河魅力之旅”时,太太曾提到数年前就想坐维京莱茵河航线作为结婚40周年的纪念,因疫情未能如愿。没料想维京团队能这么的细心和留意,于是就有了这温馨一幕。 D4游轮夜间由莱茵河荷兰水域进入德国。图为拂晓时分经过举世闻名的鲁尔工业区。这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包括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等人口密集城市,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是德国发动二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起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r> 碧空如洗,奥丁号静静地航行在德国西部的莱茵河下游。游轮甲板上年轻人正在微型高尔夫球场上挥杆。维京奥丁号游轮上有着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br> 科隆(Cologne)横跨莱茵河两岸,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也是德国西部莱茵河畔历史文化名城和重工业城市。公元前38年,科隆被建为古罗马要塞。因位居欧洲交通要冲,中世纪时科隆已颇为发达。19世纪中叶后,逐步建成了巨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发展更为迅速。图为奥丁号经过的科隆北郊高科技的欧洲储氢工厂(上)、著名的化学及制药企业拜耳公司(中)和福特汽车科隆工厂(下)。 中午,维京奥丁号泊于莱茵河东岸科隆大教堂对面大铁桥北首的码头上。大气磅礴的科隆大教堂和经典的霍亨索伦桥(Hohenzollern)就在眼前。午餐后我们徒步跨过霍亨索伦桥前往老城漫游。科隆不仅以历史悠久的古老教堂而闻名于世,其众多的博物馆也收藏了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如罗马博物馆、巧克力博物馆、香水博物馆等。同时,它还是著名的展览会名城。<br> 霍亨索伦桥,跨越莱茵河的科隆大铁桥。建于1911年,1945年重建。由3座铁路桥及自行车人行道组成。宏大的铁桥是科隆市容和科隆大教堂景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有无数人批评大桥和火车站的位置正对着大教堂的轴心线。桥头两侧共有四座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骑马像。人们相信这座大桥能锁住爱情。桥上挂满了16万把五彩斑斓的爱心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圣马丁教堂(Great St. Martin),建于12世纪-13世纪。该教堂以其轮廓优雅的四分基塔顶和三叶草状的地面形状闻名,是科隆12座古罗马教堂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在科隆大教堂建成以前,圣马丁教堂一直是科隆的地标。二战后按原样重建。今天,圣马丁教堂和科隆大教堂并肩而立,依然是莱茵河畔一道绚烂的美景。 科隆市政厅,有900多年历史。二战后重建。目前的建筑群融汇了多种建筑风格,其中有建于14世纪的市政厅、15世纪的塔楼、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精致长廊。图中黑色尖顶15世纪的哥特式议会塔楼见证了行会反抗城市权贵统治的胜利。塔楼有五层,约60米高。塔身修复时增加了124尊塑像。每尊塑像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科隆大教堂,天主教主教座堂,屹立在莱茵河边的科隆地标建筑物。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最完美的典范。它以森然高耸的石柱、鬼斧神工的雕塑、价值连城的文物、绚丽多彩的窗户、眼花缭乱的拱廊、凌空升腾的穹顶、和直刺云霄的双塔,而盖世无双。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历时632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二战中大教堂幸免于难,主体留存至今。 双塔哥特式的大教堂高度居全德国第二,世界第三。北塔高157.38米,南塔高157.31米。罗马十字形平面的教堂长144.58米宽86.25米,包括5个殿堂和1个饶圣坛而建有3个偏堂的回廊。这座巨石建筑物不仅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和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同时也是人们歇息和游乐的好去处。教堂前的广场还是人们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它既是科隆的象征,也是天下游客向往的名胜。 晚间,在奥丁号酒廊欣赏了一场“欧洲之声”大提琴音乐晚会。大提琴音色优美绝伦,华丽而淳朴,沉稳不失激情。如果说小提琴是张扬是青春,那么大提琴就是沉稳就是儒雅。人说大提琴的声音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往昔,右岸是稍纵即逝的当今,而心中流淌的,是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D5游轮晨泊于德国西部城市科布伦茨(Koblenz)的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处。两河合流交汇点称“德意志之角”。它是德国统一与民族精神的象征。科布伦茨因德意志之角而闻名,也是莱茵河中段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平台上矗立着德国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的骑马雕像。沿三角洲岬角飘扬着德国13个州的州旗。<br> 1216年,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在莱茵河与摩泽尔河河口交汇处建立了驻地,德意志之角因此得名。为感谢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为德国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骑马雕像于1897年落成。二战时严重损坏。东西德统一后,1993年重建。这座总高37米的雕像,如今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游览。 德意志之角所在的三角洲,适合各类露天活动,如音乐会、露天节目及莱茵河上的烟花表演;还是每年莱茵河中游马拉松赛的终点。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这里竖起了大型转播投影墙。图为三角洲北侧摩泽尔河畔远眺科布伦茨老城。科布伦茨曾为古罗马重镇。高耸的教堂塔尖、经典的建筑、漂亮的拱桥表明了这里曾经的辉煌。 离开德意志之角后,漫步于老城窄街。一路感受古罗马、中世纪和拿破仑时期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图为市中心的耶稣会广场(Jesuits Square)和广场上巴洛克风格的市政厅。德国大文豪歌德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br> 穿过市政厅左边精致的门廊来到幽静的中庭。庭院一隅科布伦茨的“小尿童”不像布鲁塞尔小于连那样尿尿喷水,这是个喷口水的小屁孩。每5分钟他不规则地喷出水柱,围观游客时不时中招。史上古城小男孩多叫Schängel(小男孩意),故科布伦茨也被称为“Schängel之城”。为纪念这名称,1941年建造了该喷泉,系科布伦茨标志之一。 午餐后,游轮巡航于世界遗产莱茵河中段河谷。莱茵河两岸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城堡和宫殿遗址。眺望两岸屹立于山巅的城堡角楼和壁垒,每个都有它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图为著名的马克斯堡(Marksburg)。莱茵河谷唯一保存完好的有7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城堡。无数游客登堡饱览莱茵河谷美景和它的中世纪塔楼。城堡的军械库藏有公元前600年至公元1500年间的各种盔甲。 博帕德(BOPPARD),莱茵河左岸小镇。莱茵河在此转了一个大弯。俊秀的山河造就了小镇的无限风光。图为小镇圣西弗勒斯教堂,罗马式双子尖顶塔楼。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是德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德国的黄河长江。 斯特伦堡城堡。建于12世纪,与利本施泰因城堡彼此相邻,却以一堵墙隔开。传16世纪一对贵族兄弟继承了这两座城堡,却因彼此不和而筑墙。 鼠堡。被猫堡的主人卡岑内尔博根伯爵贬名为鼠堡。修缮后的城堡拥有恢宏的建筑特色与丰富的中世纪魅力。<br> 猫堡,自14世纪以来,便是莱茵河上的地标式建筑。1806年,城堡遭到拿破仑军队的严重破坏,后于维多利亚时期得以重建。城堡的两个灰色塔尖好像猫耳朵;其后矗立的圆形堡楼,仿佛猫尾巴。 罗蕾莱(Lorelei)山崖。莱茵河畔不仅人文荟萃,更有无数美丽传说。游轮驶近圣戈阿尔斯豪森(St.Goarshausen)时,船上响起了梦境般的“罗蕾莱之歌”。前方急弯岬角处突兀一巨岩名“罗蕾莱山崖”。相传美丽的少女罗蕾莱坐在这山崖上缓缓梳理着她长长的金发,还能听到她哀婉的歌声。很多船夫经过这暗礁林立、漩涡四起的山崖时,因她的美貌和歌声而失神触礁葬身江底。 舍恩堡城堡。建于966年,后于1689年被法军焚毁。重建后的城堡完美结合了中世纪堡垒、塔楼和一家知名城堡酒店及餐厅。<br> 普法尔茨城堡、古藤费尔斯城堡。普法尔茨全称是“普法尔茨格拉芬施泰因”,曾是一座关税收费站。与相邻山上的古藤费尔斯城堡共同构成了莱茵河上一道威严的税收卡口。 斯塔莱克城堡。建于12世纪,曾在17世纪的战争中几经破坏,长达237年里仅剩一片废墟。城堡于1909年得以重建。如今内部设有一家知名的青年旅店。高低起伏的丘陵、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葱郁的森林形成了莱茵河峡谷的独特风景。 苏内克城堡。曾几经破坏,直至1834年普鲁士王储下令重建。城堡因此拥有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中央的塔楼是莱茵河沿岸令人瞩目的景观。 莱茵施泰因(Rheinstein)城堡。位于阿斯曼斯豪森对岸。作为莱茵河浪漫主义的缩影,这座14世纪的城堡拥有吊桥、爬满常青藤的城垛和开阔的莱茵河河景。气势恢弘的城堡最初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行宫,后来被作为防御的堡垒。堡内收藏有许多中世纪的盔甲和艺术珍品。 阿斯曼斯豪森(Assmannshausen)。风光旖旎的小镇享有“红葡萄酒之乡”的美誉。莱茵河上的一颗明珠。远远可见左上方山坡大片的葡萄园中引人注目的大招牌Assmannshäuser Höllenberg,这是一家赫赫有名的葡萄酒庄园。酒庄山脚下尖顶的吕德斯海姆-阿斯曼斯豪森地区最高档的5星Krone酒店已有450年历史。<br> 鼠塔(Maeuseturm)。位于埃伦菲尔斯城堡的对岸。前身为关税塔,后来作为信号塔。传公元10世纪时贪婪残暴的美因茨大主教哈托二世将即将饿死的百姓的哀号说成是“老鼠在吱吱叫”。最终主教遭到报应,被老鼠吞噬于该塔。此后,人们称该塔为鼠塔。<br> 尼德瓦尔德(Niederwald)纪念碑,又称帝国纪念碑,高38米,为纪念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的重生而建。纪念碑主体为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女神日耳曼妮娅。她左手握剑,右手高举帝国王冠,头戴象征胜利和光荣的橡叶花冠。 游轮经过左前方风景秀丽的吕德斯海姆。这里产有全德最好的“雷司令”白葡萄酒。小城144米长闻名遐迩的“画眉鸟巷”(Drosselgasse)是一条仅容两三人通行的小巷,是一条充斥着美酒、欢歌、劲舞的不夜巷。9年前我们曾到此一游,至今记忆犹新。 D6施派尔(Speyer)是一座坐落于莱茵河上游的德国魅力小城,拥有近2000年的历史。施派尔大教堂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于1030-1124年),在建筑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从文化史角度来看,施派尔大教堂代表了中世纪皇权帝位的理念。红色砂岩建造的大教堂有东西四个角塔和两个拱顶。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最著名的罗马式建筑之一。在近300年的历史中,八位德国皇帝都安葬其中。 大教堂前马克西米利安大街上的朝圣者雅各布-皮尔格像。施派尔是德国圣雅各朝圣之路的重要节点,地上有著名的贝壳标志。朝圣者光着双脚,身体微微前倾,手中握着拐杖,背着喝水的葫芦,迈向前方的步伐坚定有力。朝圣之路北起法兰克福,南达斯特拉斯堡,向东则连接了陶伯河上的罗腾堡。<br> 马克西米利安大街,充满魅力的主街。罗马时代名为“胜利大街”。2000年后的今天,蓝天白云下的大街上巴洛克建筑和各式商店鳞次栉比。大街不仅是施派尔的核心商业区,也是观赏大教堂正立面的绝佳处。 施派尔古城门,位于马克西米利安大街另一端,高55米,德国最高城门之一。这座建于1176年的城门是中世纪城防工程的西大门。登上古城楼,可居高临下360度俯瞰施派尔古城风貌和满眼的红屋顶。从施派尔回船午餐后徒步前往德国最古老(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的小城沃尔姆斯(Worms)逛了一圈,清新亮丽,印象甚佳。 当天下午有幸进入驾驶舱参观并和船长合影。踏进驾驶舱的瞬间,颇感震惊。真皮驾驶座两侧的控制台上布满了各种仪表和设备的按钮、屏幕和操纵杆。控制台左上方屏幕清晰地显示着游轮周边全景。不苟言笑的罗马尼亚籍船长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了维京长船的技术数据、各种屏幕上的信息和操控,游轮的方向、位置、速度、航线等。先进的雷达和导航系统,确保了航行的安全可靠。 当晚,“德国之夜”晚宴。餐厅中流淌着欢快的婚礼进行曲,宾客们个个如沐春风。晚宴菜单:拼盘香煎红点鲑鱼柳,配烤土豆片、炒蔬菜丝、香草黄油;或南瓜籽脆炸鸡腿排、德式炖酸牛肉、香煎芝士香肠,配土豆沙拉、煮德式面包丸、烩紫甘蓝;德式烤猪肘煎香肠酸菜(热);“婚礼汤”:牛肉清汤,配牛肉粒、根茎蔬菜粒;现烹德式芝士面疙瘩。甜品皇帝煎饼(热)芝士薄饼(热),配……;配餐酒:德国啤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眼花缭乱。晚宴后和身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服务员小姐姐合影。 D7晨曦中游轮泊于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葡萄酒产区的斯特拉斯堡。历史上法德两国多次交替统治该城。这里法德文化交融,德国风情浓烈。图为老城主入口伊尔河上的沃邦拦河坝,建于1690年,以设计师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沃邦命名的拦河坝共三层,造型美观,内有雕塑,坝顶设有观景平台。该坝既为调水,亦为防御工事。。 盖有防御塔的廊桥。位于进入老城区的一个主入口。是13世纪利用莱茵河支流伊尔河的分岔打造的防御工事,叫做Ponts Couverts,意为有盖的桥即廊桥,斯特拉斯堡地标建筑之一。木制的廊桥桥盖19世纪被拆除。 盖有防御塔的廊桥工事建于1230-1250年间,历时20年。现存防御塔楼4座(最初有5座)。塔楼最初用作监狱。现在所见的3桥和4塔楼,它们共同组成的老城防御体系,扼守着古代水道进入斯特拉斯堡的入口。 伊尔河流经斯特拉斯堡时在市中心形成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大岛,即分岔的河流包围的老城。二十多座大小桥梁将老城与岛外相连。老城是斯特拉斯堡的历史中心,198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伊尔河两岸景色绮丽,最美的是老城西南部的小法兰西一带。从小法兰西开始入城,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是大量的德式结构木筋房。<br> <p class="ql-block">小法兰西伊尔河上桥梁纵横交错,古意盎然的德式木筋房和巴洛克风格砂岩建筑比比皆是。一艘摩登的白色游艇从碧波中驶过,阳光洒落在河面和屋顶,让花团锦簇的小法兰西更加的缤纷多姿,充满了浪漫的阿尔萨斯风情。老城在二战期间曾被完全摧毁,如今能看到的是战后重建的小法兰西。这些建筑是历史风貌的体现。</p> 中世纪时,这一带曾是鞣革工、渔民等贫穷阶层聚居地。小法兰西的名字听上去似乎有点浪漫,其实却与梅毒有关。中世纪时,德国人为贬损法国人把梅毒称作“法国病”。当时这一带妓女众多,故名之小法兰西。真想不到,这么浪漫的名称和绮丽的景色,背后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古登堡广场。1448年,德国金匠古登堡(Gutenberg)发明了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等的一整套印刷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所。广场上矗立着他的雕像,定期的书市正在举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使斯特拉斯堡成为当时欧洲出版业中心。广场周边旋转木马餐厅咖吧和德式老房子色彩缤纷。<br><br>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始建于1176年,历263年直到1439年才竣工。世界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曾经是世界最高建筑物。教堂整体用孚日山的粉色砂岩筑成。正面左边有一高142米的尖塔,右边的平台原应为一对称尖塔,因财力有限未建,如今却成了它的建筑特色。教堂内11米高神奇的天文钟建于1838年。雨果曾以“令人惊异集巨大与纤细于一身”来形容这座教堂。 乘坐观光小火车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斯特拉斯堡老城区。 D8清晨,奥丁号泊于莱茵河西岸的法国小镇舍诺。早餐后随观光巴士前往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车上响起了激昂的《黑森林之歌》。黑森林地区是德国重要象征之一。南北长160公里东西宽60公里的林区密布着大片黑黝黝的森林,故得名。这里是驰名的疗休养胜地,是童话故事的灵感源泉,是经典的黑森林蛋糕的诞生地,也是著名的布谷鸟钟的故乡。图为黑森林滴滴湖度假小镇湖畔大街一瞥。 小镇湖畔大街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和购物点之一。街边漂亮小巧的咖吧、玲珑剔透的冰屋、装潢精致的礼品店鳞次栉比。大街湖畔一侧多为温馨的湖景餐厅和高档的宾馆旅舍。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和轻松惬意,氤氲着独特的浪漫氛围。人称这里有两样东西绝对不能错过,一是黑森林蛋糕,二是布谷鸟钟。图为小镇一湖景餐厅前留影。 滴滴湖(Titisee),德语意为少女湖,海拔858米,黑森林地区最漂亮最大的天然湖。远眺幽幽的湖水清澈纯净,环湖黑森林浓浓的黛绿,林间天籁般的鸟鸣声,周边绵延不绝的山峦,远处山巅的费尔德古堡,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微风拂过湖面,柔柔的碧波在水面静静地舒展,湖边的小船随波起伏。 著名甜点黑森林蛋糕,受法律保护的黑森林特产之一。其德文原意为“黑森林樱桃奶油蛋糕”。它融合了樱桃的酸、鲜奶油的甜、樱桃酒的醇香,其奶油部分至少得含80克樱桃汁。正宗的黑森林蛋糕巧克力相对较少,更突出其樱桃和奶油味。黑森林蛋糕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名,今已名扬天下。图为维京公司特为我们安排的现场制作演示和品尝。<br> 黑森林地区另外最出名的就是布谷鸟钟了。这是一家布谷鸟钟表店山墙上巨大的布谷鸟钟。实际上这钟面后的整栋屋子里有大型的布谷鸟钟机械装置。每到半点和整点,钟面上方的小木门会自动打开蹦出一只布谷鸟,发出悦耳的类似布谷鸟叫的“咕咕”声。因此,也称咕咕钟。而下面小木门中各种童话故事中的人偶鱼贯而出,栩栩如生。 接着来到布谷钟展厅参观。据介绍,最早的布谷鸟钟于1740年代诞生在黑森林地区。展厅中琳琅满目精巧可爱的各式布谷钟,造型诱人,工艺精湛,令人爱不释手。然而价格不菲,造型简单的也要数十欧,漂亮精致动作复杂的动辄上千欧。稍后,我们来到布谷鸟钟制作演示厅,观赏了维京公司特意安排的布谷鸟时钟制作工艺讲解。 自黑森林滴滴湖小镇返回,下午漫游泊船码头不远处的法国小镇舍诺。路边,舍诺欢迎你的招牌和雕有耶稣受难及圣母玛利亚的十字架矗立在镇口。美丽精致仅三四十户人家的镇子里几乎不见人影。宁静空旷的小街前方蓦地传来一两声狗吠,循声前往,原来是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二手货大院。 沿着小教堂的外墙转了一圈,百来个精心装饰的墓葬环绕教堂周边。走进镇中心亮丽气派的镇公所,既不见工作人员,也不见来此办事者。镇里唯一的餐馆咖吧,可能没什么生意吧,也关门了。顺着潺潺的流水声,挨着街边的木筋屋,一条蜿蜒的小溪穿镇而过。是夜,游轮将驶往瑞士。 D9晨曦中奥丁号泊于瑞士巴塞尔,莱茵河之旅航行终点站。我们搭乘观光大巴由此前往闻名遐迩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峰。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东西绵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沿途巍峨的雪山连绵不绝,秀丽的湖泊星罗棋布,令人心旷神怡。图为车拍被誉为“上帝的左眼”的图恩湖。图恩湖源自冰河时代,得名于其北岸的图恩城。<br> 位于因特拉肯南18公里处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一直以冰雪与山峰、阳光与浮云吸引着天下游客,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皇后”。白雪皑皑的山峰和绿草如茵的坡地,氤氲着阿尔卑斯山区独特的迷人氛围。图为车拍阿尔卑斯山脉怀抱中的冰川小驿格林德瓦(Grindelwald)风光。高山索道环镇而过,犹如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少女峰地区是位于少女峰(Jungfrau)、艾格峰(Eiger)、僧侣峰(Monch)和劳特布龙嫩(Lauterbrunnen)谷地间的一处经典的冬季运动胜地。图为从海拔1034米的格林德瓦索道站乘坐艾格快线(Eiger Express)缆车前往少女峰中途的艾格冰河站(Eigergletscher)。缆车在云雾间穿行,朦朦胧胧中,村落、小溪、丛林、山崖一闪而过。 重重云雾间隙中从缆车上俯视世外桃源般的格林德瓦村落,一路饱览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田园风光和秀丽美景。格林德瓦既是少女峰地区世界顶级的冬季滑雪地,也是久负盛名的度假和疗养胜地。 少女峰中途海拔2320米的艾格冰河齿轨火车交汇站留影。这里既是艾格快线缆车的终点站,也是从因特拉肯开出的东西两个方向前往少女峰的齿轨登山火车的交汇站。云雾弥漫中车站一侧的艾格冰河时隐时现。我们将换乘古老的齿轨火车前往海拔2,061米意为“小分水岭”的山口小夏戴克(Kleine Scheidegg,瑞士高地德语)。<br> 山景浩然的小夏戴克是远眺少女三峰,即少女峰、艾格峰、僧侣峰的绝佳处。其中陡峭的艾格峰北壁非常有名。我们在座无虚席的火车站餐厅用了午餐。随后信步登上站前山坡,意欲一览群峰。然云雾缭绕中“羞涩”的少女始终不肯露脸。岩壁上有1858年艾格峰登顶第一人查尔斯•巴林顿的纪念碑。图为山坡回眺小夏戴克。心有不甘中原路返回游轮。 晚餐后前往莱茵河畔瑞法德三国交界纪念碑留影。纪念碑距维京游轮巴塞尔泊靠码头仅100多米。该纪念碑为一三棱锥变形体,每个锥棱上饰有该国国旗图案,并分别指向三个国家的方向。左前方是法国,右前方是德国,右方则是瑞士。纪念碑前酒杯造型框上镌刻的“巴塞尔,瑞士盛大之旅”甚是醒目。 D10上午搭观光巴士抵琉森。位于瑞士中部的琉森又译“卢塞恩”,湖光潋滟,山色旖旎,美不胜收。老城区除中世纪名胜古迹,还有游客钟爱的名表珠宝等购物广场。我们徒步近距离欣赏了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德式木筋房、狮子纪念碑、豪夫大教堂、天鹅广场、卡佩尔桥、耶稣会教堂及旧市政厅等著名景点。图为老城著名的百年老餐厅“瑞士老房子”,维也纳炸牛排是其招牌菜。 著名的狮子纪念碑。雕于1821年。长10米高3米的雄狮神情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箭深深地插进濒临死亡的雄狮脊背,狮子的前爪按着长矛和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雕像纪念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中暴民攻击时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中的路易十六及家族而全部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的碑文描述了事件的经过。马克•吐温称之为“世上最令人悲恸的雕像”。 豪夫大教堂,琉森最重要的教堂。735年初建于古代信仰中心圣里奥狄加遗址上。初建时为罗马式建筑,14世纪改成哥特式。1645年火灾之后,重建为现今的文艺复兴式。大教堂以其漂亮的双尖塔衬托着琉森湖畔中世纪建筑群美丽的天际线。教堂内1640年造有4590根风管的巨大管风琴,至今仍在琉森夏季音乐节上使用。奥黛丽•赫本在这个教堂结婚。 琉森湖,瑞士第四大湖。其湖岸线蜿蜒曲折,将琉森城区和周边的峰峦连为一体。很多湖岸靠近耸起达1500米的峭壁和山峰,由此造就了许多无敌的美景。湖畔鳞次栉比的高档别墅和度假地,以及教堂、城堡和岬湾,将琉森湖打造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图为湖畔故地重游。10年前,我们在这里参加了至今难以忘怀的琉森湖游艇游。<br> 卡佩尔廊桥,横跨了琉森最繁华处的罗伊斯河。琉森最负盛名建筑,又名教堂桥。卢塞恩的标志,瑞士的明信片。廊桥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桥的横梁上绘有110幅卢塞恩历史风貌和英雄人物故事的画作。长达200米的木桥有两个转折点。桥侧的八角型水塔建于1500年前后,曾用作战时的物资仓库,也曾用作监狱及行刑室。 八角型水塔与花桥一伫一卧,构成了美妙的塔桥景观。不幸的是,这座著名的人行廊桥于1993年8月17日毁于一场大火,仅剩水塔。虽经重新修建,现桥上新旧痕迹仍清晰可辨,但后补的梁上画作却远逊当年。漫步桥上,远眺对岸耶稣会教堂的洋葱顶双塔,领略罗伊斯河两岸幽幽的中古情怀。初夏,廊桥桥栏外侧的天竺葵开得正艳。 晚间丰盛的海鲜大餐后,在奥丁号乐饮酒廊欣赏了一场阿尔卑斯长号演奏。该瑞士国粹长号长达4米,它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召唤牧群的工具,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逾500年。当今一年一度的“国际阿尔卑斯长号赛”和欢快的“阿尔卑斯长号节”,已然国际名牌。演奏中其音时而低沉浑厚,宛如远山呼唤;时而高亢激越,胜似林涛怒号;时而轻缓细腻,仿佛云海朦胧;时而悠扬婉转,好像溪流微澜。 D11巴塞尔。瑞士第三大国际性都市,坐落于瑞士西北端法瑞德三国交界处,莱茵河穿城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岸的小巴塞尔区和大巴塞尔区。巴塞尔是瑞士主要的航运口岸,也是化学和制药工业中心及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基地。每年一次的瑞士工业博览会在此举办。长期以来,巴塞尔还以宗教及文化名城著称于西方。图为维京奥丁号泊靠在巴塞尔码头。 徒步漫游巴塞尔老城。图为莱茵河畔远眺老城引人入胜的晚期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的中世纪建筑群和中桥。巴塞尔中桥由采邑主教海因里希•冯•图恩兴建于1225年。当时多个修道院包括黑森林圣布莱斯修道院和巴塞尔市民们都为建桥捐献了财物。很长时间内,该桥是莱茵河上从博登湖到北海较早的桥,为巴塞尔带来了多个世纪的繁荣。 1899年,巴塞尔议会决定修建现在这座宽18.8米的新桥来取代旧桥,以方便电车穿过莱茵河。图为大桥上彩旗飘扬,游人络绎不绝。这座桥不仅用作行人和车辆的交通,早先还曾是集市和处决犯人的行刑处。 巴塞尔市政厅,矗立在马尔克特集市广场上,巴塞尔州府和市政委员会所在地。红色的外墙显得相当气派。市政厅始建于14世纪,16世纪初进行了改建和装修。1900年又进行了扩建,左侧加上了配楼,右侧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塔楼。<br> 尤为值得一看的是市政厅美丽的内庭,富于浪漫气息的拱廊和华丽的金色尖塔令人印象深刻。内庭四壁的彩绘和雕塑也各有看点。 巴塞尔主教座堂。瑞士国家遗产,巴塞尔这座古城最亮丽的地标建筑。始建于11世纪,1356年遭地震破坏,后经几次改扩建。这是一座总体上属于哥特式风格的红色砂岩建筑,由彩色的琉璃瓦、修长的双塔钟楼以及拉丁十字形主体屋顶组成,宏伟而壮观。其酒窖、唱诗班、伊拉斯谟之墓和两个回廊见证了教堂几个世纪来的沧桑。 历史悠久的巴塞尔被誉为“瑞士的文化之都”。30多座博物馆遍布全市,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巴塞尔历史博物馆。该馆成立于1894年,是瑞士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和国家遗产之一。博物馆分为四个建筑,图为博物馆主要部分的赤足教堂。这里收藏有莱茵河上游地区最全面的历史文化珍品。 丁格利喷泉(Tinguely Fountain)。由瑞士雕塑家Jean Tinguelys利用废旧的铁片、铁管、齿轮、车轮等创作的自动机械喷泉。巴塞尔地标之一。我们到达时所有的装置都在运转中。极具创意和趣味性的水中芭蕾,让人喜出望外。工业时代的艺术杰作,那么的严肃认真,有点卡夫卡式的小荒诞,又有点玩世不恭。 斯巴伦门(Spalentor)。巴塞尔古城门,瑞士国家遗产,巴塞尔保存下来的三个城门中最雄伟的一个,相当精致。它是15世纪防御工事的一部分。阿尔萨斯地区供给巴塞尔的大部分商品都要通过这个城门。 令人难以忘怀的莱茵河梦魅之旅结束了。维京公司游轮小红人送我们前往苏黎世机场返沪。图为苏黎世机场12号登机口透过玻璃幕墙远眺停机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