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剥离与精神溜号》

八大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到点打卡下班,随后手机关机或静音,工作消息概不回复;工作懈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前,职场中“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等现象引人关注,一些上班族虽然身体还在工作岗位上,但心早已“溜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一些机关单位,这种不实际离职但也不努力工作的“精神溜号”状态在一些年轻人和非领导职务干部群体中同样存在。他们为何对工作失去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不少年轻人比较有个性,早上来到单位上班就一直等着下班,还声称‘我只负责把分内事做好,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工资’。”西部某县一名机关干部说,随着时代变化,年轻人的职业观发生较大变化。一些人上班时不在状态,他们对工作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就像“小和尚撞钟”,按部就班,绝不多干,也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出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近年来,职场“精神溜号”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少人持续性地做“仰卧起坐”——躺平但不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他们拒绝“无限超越自我”的期望,父辈曾引以为傲的“努力上进”不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部某地基层干部张超(化名)介绍,一些年轻人满足于现状,惰性心理较强。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及临时加班,他们声称“这不是我的职责,关我什么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部分年轻人不愿干、不会干,以“我不会”百般推脱。“你让他加班写个材料,或是外出检查,回复通通都是‘我不会’,教了一次又一次,还是说不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干部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与此同时,一些干部工作不积极,但对考核规则钻研精通。记者采访了解到,西部某县一些乡镇为治理工作躺平的现象,制定了打卡签到的考评制度,然而结果颇为讽刺。“统计发现,平时工作卖力、加班多的同志会因各种事情‘缠绕’,出现请假等情况。上班时摸鱼闲逛的人反而打卡次数满满,签到格外积极,形成鲜明对比。”一名机关干部说,这些“精神溜号”人员不仅自己不认真工作,还对一门心思认真工作的同事嘲笑讽刺。“你看,那谁做那么多,还不是跟我领一样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外,一些领导干部因年龄、职数、换届等方面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思想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自己“已经到退休养老的年纪了”,或是秉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想法,长期处于赋闲状态。“一次下乡检查,一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带队。到达后因天气炎热,他一直坐在车里吹空调,叫其他人去现场核对关键数据。”张超说,干部自己不干,而是让别人干,此举让其他人不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精神溜号”虽然暂时可为个体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安慰,但长期可能会导致个人能力的停滞不前甚至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前不少有着“精神溜号”想法的年轻人其实都处于一个相对“迷茫”的阶段,缺少职业规划和目标,有的人停滞不前、有的人急于求成,这都不利于职工在职场的积极成长,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心态上“摆烂”消极应对,不利于职工个人发展,也不利于组织或机构的良性运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受访人士介绍,用人单位应该正视此类现象,通过疏堵结合,化解“精神溜号”背后的职业焦虑。同时,劳动者本身也要调整心态,端正工作态度,更好实现自身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