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鲤墓的侧边有三间小亭子,曾经是康熙、乾隆和嘉庆三个清代皇帝,来拜谒孔子墓时小憩用的。我们去到至圣林的时间,距离康熙大帝1670年祭孔正好354年。</p><p class="ql-block"> 据说大成至圣文宣王称号是1307年元武宗封的,这于公元前551年诞辰的先师没想到,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很少想到,这中间尚有1858年的许多兴废更叠,自然也有许多故事口口相传或者沉寂无声。我不挖掘历史,我只谈我内心的感想。</p><p class="ql-block"> 先圣墓前的人流络绎不绝,如织的游人应该如我般,怀揣一份内心的尊敬,向着“先师”的名头而来。这个“生民未有”的先圣,是中华近三千年文明的造化之师,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鸿蒙初开,那一声声“子曰”清晰宛转,至今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中有四个孩子将于9月正式入小学生行列,特地设计了这个“拜师”行程,顺带东向青岛看海。对于小朋友们而言,“先师”是大人的执念,而他们心里渴念的是去海滩上堆沙嬉水冲浪。</p><p class="ql-block"> 三个亭子间的门被长条锁拴着,亭子四围宽宽的垒石台,是游人们乘凉歇脚的好地方。有老师模样的当地青年,领着一队孩子在孔子和孔汲墓前,整齐地行礼,仪式庄重而肃穆,却忽略了我们正对着的孔鲤墓。</p> <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一个段子,说的是:甘于平庸的孔鲤,在其父孔子面前开心地说:“你儿不如我儿”;又在其儿子孔汲面前自嘲着说:“你父不如我父”。如果这话不是后人杜撰,这孔鲤就当敬,父亲和儿子都是圣人,自己虽无大建树,但内心的那份超然平和,当与大儒无异。</p><p class="ql-block"> 坐着大马车招摇过市对于孩子们是一种乐趣,于大人也 一样。从孔庙前往孔林的街道上,在马车的两侧,看着穿梭的小汽车和穿着清凉的行人,有些“穿越”的幻觉,仿若刚从杏坛放学归家的少年,嬉笑着猜对打趣。此时,街两边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喇叭里播放的现代歌曲,不容你有过多的冥思,很及时地把我们唤回在当下。</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开城”仪式很独特,“万仞宫墙”前的广场上,等待的人群如蚁,穿着古装的表演队歌舞彩练、锣鼓喧天,显得热闹非繁。古代的一仞约等于八尺,这个“万仞”是个虚指,意喻着孔夫子的学问高深莫测,加之乾隆的御笔圆润饱满,自然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从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十三碑亭一路走向杏坛、大成殿,内心崇敬里又增添了一份感动,一份似曾相识。这感觉牵引着我,回到二十年前,第一次进谒有“东南阙里”之称的浙江衢州孔氏家庙的场景。同样的布局,不同的故事,一册小而巧的线装《论语》门票,高大的孔子塑像和门墙上的《大同篇》,很应景地让人心生对文化大师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区,为国内仅有的三座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史料记载,公元1128年,金兵入侵,宋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建都,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身负孔子夫妇楷木像,率近支族人奉诏南渡陪位。宋高宗感于孔氏护跸之功,赐家衢州,仿孔府布局建南孔家庙,从此成就了“东南阙里”浙西衢州的儒家文化底蕴。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说当年这支家族队伍奉旨西迁,途经金华磐安榉溪村时,有位叔公因身体不适需调理,这一宗支后来就留在了当地,朝庭赐仿衢州家庙例建造至圣家庙,成为南孔别支。最终形成了山东曲阜、浙江衢州与婺州榉溪三处孔氏家庙。</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契合度总是很高。这次南迁成就了浙西,但公元1949年4月的“德成东渡”却令人啼笑皆非。孔德成是孔子第77世孙,曾被民国政府封为第一代奉祀官。老蒋学历史,学习了一大摞封建“皇史”,赵皇帝这一章节学的特别有模有样,因为要自诩“正宗”,所以也需正宗文脉“护体”,最终为其个人野心所用。老蒋撤退台湾前,强令务必带走的三个人,除文圣孔德成外,还有所谓的道圣张恩溥、藏传佛圣章嘉七世活佛,儒道释齐全,就很能说明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 南宗从南渡临安始,至“孔洙让爵”前,一直是孔氏正传。后因元朝建始,不愿与外族政权合作,即把衍圣公的世袭爵位让于北宗,而自愿削职为民,悄而沉寂。但这满满的能量和骨气, 一扫世人对于历代孔氏族裔委曲求全的“误解”,或许这也是孔氏南迁以来,与浙西人文结合所诞生的一种豪气吧。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曲阜孔庙曾以展览之名,借了藏迹南宗的孔子夫妇楷木像,至此未还,不知真假。</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是位名符其实的大学者,也颇有民国思维,认为衍圣公这一称谓不合时宜,应予废止,后来被改封为奉祀官,就是因此而来。可惜的是孔德成自从1947年祭祖之后,再也没有返回故里,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而与孔德成同时代的南宗代表是孔祥楷,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曾在6岁时被国民政府册封为南宗第74代奉祀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奉祀官。如果按辈分论,孔祥楷算是孔德成的小爷爷,曾就位衢州市政协副主席一职,于2021年9月28日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孔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我比较相信数字间冥冥中的关联性,这个9月28日就很有意思,孔夫子的诞辰日与最后一任奉祀官孔祥楷的仙逝日,一生一死竟如此巧合,是否暗示着某种轮回的结束呢。</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的香炉旁,我们面向先师的尊位顶礼膜拜,我们沿着前人的脚印而来,终将随着他人的脚步离开。而今,您的门生里,又多了一群稚嫩的面孔。要不就等秋凉时节,陪孩子们去去居家里巷的南宗孔庙,在“思鲁阁”前回想一段关于曲阜、关于三孔的美好记忆吧。</p><p class="ql-block"> 令人仰望的万仞宫墙前,日复一日地载歌载舞着;残碑林立的孔府杏坛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荒坟无数的孔林里,草木深深人来人往。曲阜也好,南宗也罢,甚至留驻台岛的孔氏家族也一样,这孔家不再是姓孔人家,而是中华文明的顶尖符号。</p><p class="ql-block">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称谓如何更换,生民未有、万世师表的风范,定将永远烙刻在国人的印记里,孔夫子这座中华文化的丰碑也定将生生不息,永续人类文明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