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彩凤桥立永禁遵守石碑的背后原因

云龙赕

<p class="ql-block">彩风桥位于白石镇顺荡村,横跨沘江,距县城约74公里。该桥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28至1644年期间)。该桥是云龙通往兰坪、鹤庆、丽江、剑川的要津,又是顺荡食盐外运的重要通道,在大理乃云南的桥梁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文物建筑,也是云龙重要们旅游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坊间有传言,桥建成后,有高人说有彩凤桥,八井盐地将展翅于世,可云龙有彩凤还缺青龙,始终是阴阳缺一,难让云龙更好腾飞,需南北遥应,在云龙南端还应建一龙桥。直到清咸丰六年七月,杜文秀白旗军为了西线的畅通,确保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决定在澜沧江上建桥。将领李玉树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在澜沧江上完成了一座长二十二丈,宽八尺的铁链桥,杜文秀亲自赐名为飞龙桥。从此云龙北有彩凤,南有飞龙,龙凤呈祥的寓意才得以圆满。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彩风桥最初为石板桥,现桥为单孔伸臂式木梁桥,桥长39米,跨径27米,宽4.7米,高113米,两端建有桥亭,清光绪年间最后一次维修时,将西桥亭改为阁楼,名为“童子阁”。桥身用木方交错架叠层层向河中挑出,再用5根9米长的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身上覆盖瓦顶(比桥亭瓦顶略低),两侧用裙板遮挡,桥内两旁安置两排木凳供人歇息、避雨。在桥上覆盖瓦桥头屋顶,两侧又用裙板遮挡,在多雨的南方,则可以防止雨水对桥梁的侵袭,以避免腐坏木梁,增加桥梁的使用年限。整座桥建筑精美奇巧,因桥内多施以彩画,又俗称“大花桥”。</p> <p class="ql-block">西桥亭北侧墙面,立有清乾隆四十七年的《云龙州官告示碑》一块,碑头上书“永禁遵守”四个大字,碑文记载着古桥的历史及修桥的有关情况,颁布行人、马帮过桥用火等注意事项。明确规定不得在桥上放置易燃品,不得取走桥体和桥梁周围的石材,不得在桥旁烧火等。山里人深受隔山隔水之苦,建桥也好,修桥也罢,都是造福于民的大善事,所以用心的教育后人要爱桥护桥,要永世坚守,这恐怕就是永禁遵守的实在意义。云龙许多风雨桥对爱桥护桥都立了公约碑,有的公约碑还是在解放后陆续立的,比如检槽村口师里河上的检槽风雨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云龙县南北走向的唯一桥梁。1986年修复后就立了一块碑,刻着两条规公约,规定在桥上下六十公尺以内的河心,不准取石;大桥附近不准炸炮捕鱼;两岸桥头空地不准堆放易燃物品;严禁在桥的两端烧火取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