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孩子王”‖作者:李景松

亦然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我做“孩子王”》是擂鼓台道长李景松先生皈依道门前,有感而发抒写的一篇短文,说的净是一些大实话。</p><p class="ql-block"> 李道长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师范学校,事教二十余年,后遁入道门,为全真龙门派第三十二代弟子。</p><p class="ql-block">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平台隆重推出李景松道长的这篇短文,以飨读者,亦了却先生这段教师情缘,并向教师节致敬,向老师们问好!</p> <p class="ql-block">  (上图前排居中者为李景松道长)</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其实,“孩子王”有“孩子王”的好处,“孩子王”有“孩子王”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孩子王”面对的都是些“性本善”的孩子。孩子天真无邪,心无所欲。这就使得做了“孩子王”的老师,不必提心吊胆地去工作,不必如履薄冰地去处事。你可以完全凭着自己的性情去干你愿干的事,去做你愿作的人。在不必笑的时候你可以不笑;在不必说的时候你可以不说;在不必做的时候你可以不做。总之,你可以活得真实、活得洒脱、活得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教育阵地都不失为一块净土。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可以“不谙世事”“不问前程”。社会上的是是非非与我无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与我无缘。所以就用不着机关算尽,也犯不着担惊受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书尽责任,育人凭良心。清心寡欲,一门心思搞教学。这,便是老师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当然,做了“孩子王”的老师,也不全是万事如意、事事顺遂,也有不称心的时候,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当老师就得受得了清贫。自古以来,“教书匠”大都与财无缘。这不仅仅因为这个行业是清水衙门,没什么“油水”可捞,还因为文人受穷在中国是一种宿定。你瞧“败”字的构造吧,“贝”与“文”即为“败”。中国古代即有“穷文而后工”之说,似乎文人若不受穷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次,当老师就得耐得住寂寞。成天站三尺讲台,生活圈子“两点一线”,全心全意只为学生,无暇交朋结友,也无意攀权附贵。偶有大事,鲜有权贵临门,冷冷清清乃是常事;偶遇难事,脚路不宽者,往往会有赊借无门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当老师还得吃得了苦头。为人师者 ,生活大多俭朴,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为师不是不想阔绰,是条件不永许啊!为师者,批改作业写教案,爬山涉水去家访,千方百计来劝学。生活单调,营养粗糙,使命崇高。为不负重任,欲名副其实,工作起来往往奋不顾身,废寝忘食,久而久之,心力交瘁,身如蒿草,手无缚鸡之力,是常有之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大多数做了“孩子王”的老师来说,职业的造就,并非是无奈的落拓,而是一种甘愿,一种默许,一种义无反顾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 ,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在逐步提高,曾经的“臭老九”如今成了“香饽饽”。尊师重教提高到国家层面,教师也有了自己的节日,面对“孩子王”优越的现在,还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你还敢无视老师的崇高吗?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国富民强的现实,你还会否认老师伟大吗? </p><p class="ql-block"> 老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