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绥阳,贵州黔北,高原明珠。我在看《儒溪行》中曾觉:蒲场,不简单!儒溪,不简单!绥阳,不简单!搜寻我自己多年的“道听途说”,参考绥阳县志及蒲场镇刊《儒溪》里诗人黄明仲先生的文字,写下这篇“知多少”,浅谈一回绥阳为何“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 今天的绥阳县,区位黔北腹地娄山山脉中段。她,东连湄潭,北临遵义,西接桐梓,北邻正安,土地两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五十多万。然而,因其诗歌文化历史悠久,历代诗人辈出,风雅长兴,成为今天有名的中国诗乡。为什么?史书记载:绥阳,夏属梁州地,殷属商楚。春秋归牂珂,战国属夜郎。秦统一后,划入巴蜀徼外之地。两汉三国两晋时期,均属牂珂鄨县地。南朝,鄨县更名,归属毅邑县。隋大业七年(611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绥阳之名由此而来。唐贞观五年(631年),为芙蓉县。芙蓉县在今天绥阳县旺草镇,即唐朝洋川县和芙蓉县属地。贞观十一年(637年),绥阳县复归夷州,州治绥阳。贞观十三年(639年),唐置播州,州治绥阳,从此,三百年间,绥阳成为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置唐之遵义县在绥阳,遵义之名最早在绥阳出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战争后,播州退出历史舞台,以宋代绥阳县旧地置绥阳县,绥阳县划归遵义军民府管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遵义军民府改名遵义府。民国2年(1913年),绥阳县隶属黔中道辖县之一。民国24年(1935年),绥阳县隶遵义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绥阳解放后,属遵义专员公署,六十年代,属遵义地区,1998年,属遵义市。</p> <p class="ql-block"> 万历1600年三月二十六,马孔英会同推官高折枝,率领南川路各土汉官兵合力攻打金子坝,留下游击将军王之翰守白土台,以保卫后勤粮草辎重;平茶、邑梅土兵则防守桑木关。</p><p class="ql-block"> 进剿大军浩浩荡荡,中午近十一点左右抵达金子坝,奇怪的是并无播州兵阻截,整个金子坝唯一十九处空寨以及播州杨氏的衙门一所(驻守金子坝府衙的杨氏族人已撤离),马孔英随及下令全部烧焚,一来烧掉播兵的积聚,二来以打草惊蛇诱惊播兵……</p><p class="ql-block"> 一瞬间,烟雾四起、红光片野、不知多少房舍山寨被火毁一空,场面令人恐怖!而此时此刻,四望家园的浓烟,在四周的山林深处,竟不知道有多少先祖父母乡亲在痛哭流泪?播州杨氏端祖后裔邦政祖支系黄杨杨氏祖辈,正是从此时此处逃至正安九颗印避难。后由杨珠、杨世龙武官领兵拒明,杨珠亡于阵中,杨世龙返回海龙屯。</p> <p class="ql-block">绥阳蒲场“四衙寨”</p><p class="ql-block"> 在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的大溪村,有一个很古老的寨子,距蒲场集镇大概两公里左右,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四衙寨”。这个寨子三面环山,老林山(尖峰顶)、朱家山、大林坡三座大山分列其后。寨前有堰沟和大溪河(乐安江源头)两条水源,这“一渠一河”,成环抱之势,将寨子环绕,滋润着四衙坝上的沃土良田。寨内,有5个三合院和近百间古老的民居(多为长五间木质结构),古色古香,与分散在周边的现代化黔北民居、乡村别墅一起,成就了这个寨子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关于四衙寨之寨名来源,据当地人代代相传,说这儿原来是一个大土司的官邸,据说这官邸修得很大,从外面进到里面共有四道天井,要过四道衙门,故名“四衙”。后来,随着“平播战争”的结束,土司灭亡,播州“改土归流”,“四衙”官邸被毁。随即李氏先祖从江西吉安迁此“插标为业”,并世代繁衍,继而重新形成“寨子”,而李氏则沿用了“四衙”之名,进而称之为“四衙寨”。这是除了金子坝府衙的又一播州杨氏历史古迹。</p> <p class="ql-block"> 六郎屯是绥阳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古屯堡,距今五百多年左右,位于今风华镇金字坝边海拔约1600米的高山顶上。</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座六郎屯是播州杨氏建来屯积粮食的军事屯堡,明未由应龙的第六子杨胜栋镇守,故忆先祖杨六郎,所以称为六郎屯,后来被明军攻破了。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绥阳经历了十三年的战火兵燹,六郎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当地人躲避战火的去处,也因被多次攻破,演绎了许多人间惨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