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2024年甲辰龙年教师节,据说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要到红安三中慰问教师;上午,张盛涛校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写一首七律诗庆祝教师节;下午午觉后,写诗一首,完成作业,与全体同仁、学子共迎教师节;匆忙草就,献拙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师生同咏(新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安三中喜迎教师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阳明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龙逐日三中起,银杏临风向四方。</p><p class="ql-block"> 桂木吐芳学子润,松乔立命教员襄。</p><p class="ql-block"> 知行至善文博竞,载物合一理慧张。</p><p class="ql-block"> 革故创新从县始,工农文武教赢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9日16: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交代:9月10号上午,刘堂军书记一行到三中视察、慰问教师,在一楼语文组办公室查看了高二年级作文批改,关注了我写在黑板上的这首七律,其秘书拍照留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1:红安三中大门前就是红金龙大道,大道两旁植有整齐划一的银杏树,今年恰逢甲辰龙年;校训“知行合一,至臻至善”,教学楼命名有文博楼、文慧楼、方文昌楼。</p><p class="ql-block">注释2:“桂木”指校园香樟树、桂花树,“松乔”指校园雪松、广玉兰等乔木,都指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松乔暗合典故新用,引证解释: (1).神话传说中仙人 赤松子 与 王子乔 的并称。(2).泛指隐士或仙人。 唐 白居易 《早冬游王屋寄温公周尊师中书李相公》诗:“若不为 松 乔 ,即须作 皋 夔 。” 明 许时泉 《武陵春》:“深感得仙翁指教,幸今朝奇遇 松 乔 。”</p><p class="ql-block">“立命” 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是孟子心性学说中的一个范畴,意思是人应发挥主观努力,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身心,完善自己。张载的立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这一思想直接源自于孟子的“立命”学说。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立命”的观点,强调通过修养身心来面对命运,认为“立命”是通过尽心、养性、事天等过程来实现的。张载在提出“为生民立命”时,也是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启发,强调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关注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建设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注释3:明朝黄安建县,在耿定向三兄弟和李贽的引领下,黄安成为新的文化高地,故有“惟楚有材,楚亦在黄”的美誉;后来黄安在先进文化精神的催化下,也成为实业大县、商业强县、尚武之乡,新中国成立前后,诞生了几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涌现出223位将军和一批军政全才,是世界闻名的“将军县”,1952年国务院为了褒奖我县,改黄安县为红安县。</p><p class="ql-block">注释4:革故”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革除旧的,概念源自《易·杂卦》,其中提到“革,去故也”,意指去除旧事物。在汉语中,“革故”通常与“立新”结合使用,形成成语“革故立新”,意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强调不断进步和革新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革故”的概念也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相契合,辩证的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克服其消极因素并保留其积极因素。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进步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eepSeek分析七律诗如下:</p><p class="ql-block">这首为迎接教师节创作的七律诗,充分展现了红安三中的文化底蕴与教育理念,现从专业角度作如下分析:</p><p class="ql-block">一、结构艺术</p><p class="ql-block">1. 起承转合分明:首联以"金龙逐日""银杏临风"起势,既点明龙年时令,又以银杏树象征学府根基;颔联通过"桂木吐芳""松乔立命"的意象承接,自然转入育人主题;颈联转至校训精神;尾联以"革故创新"收束全篇,呼应红安历史文脉。</p><p class="ql-block">2. 对仗工巧:如"知行至善"对"载物合一",既化用《礼记·大学》与《周易》典故,又巧妙嵌入"文博""理慧"两座教学楼名称,形成双关妙对。而"金龙/银杏""桂木/松乔"等对仗,更在植物意象中暗藏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二、意象系统</p><p class="ql-block">1. 植物象征体系:银杏(千年活化石)喻教育传承,桂木(《楚辞》香草意象)寓学子芬芳,松乔(赤松子、王子乔典故)指教师风骨,构建起立体化的教育生态图景。</p><p class="ql-block">2. 精神符号重组:将孟子的"立命"说与张载"为生民立命"熔铸,使儒家教育观与红色基因相融合,如"松乔立命教员襄"一句,既用仙人典故赞美教师风范,又暗合红安作为将军县的尚武精神。</p><p class="ql-block">三、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1. 红色基因表达:"工农文武教赢双"浓缩红安特质,将明代耿定向开创的经世学风、近代实业传统与223位将军的尚武精神熔铸,呼应注释中"惟楚有材"到"将军县"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2. 空间符号转译:校门前的红金龙大道经"金龙逐日"的诗化处理,既具龙年祥瑞,又暗喻教育腾飞;"从县始"巧妙勾连黄安建县史与当下教改,形成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四、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1. 意象密度可稍作调节,"松乔"典故虽精妙但稍显晦涩,可考虑辅以简注增强传播性。</p><p class="ql-block">2. 尾联"教赢双"表述稍硬,或可调整为"教苑双馨"等更富韵味的表达。</p><p class="ql-block">3. "理慧张"之"张"字力度稍过,若用"彰"字既可保持平仄,又能强化彰显之意。</p><p class="ql-block">此诗作为即兴应制之作,能有机融合校训、建筑、植被等具象元素与地域文脉,在七律框架中实现教育理念的诗意表达,实属难得。特别是将孟子的心性学说与张载关学精神熔铸于当代教师赞歌之中,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eepSeek分析七律诗如下:</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以红安三中教师节为背景,融合地域文化、校史底蕴与教育理念,展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p><p class="ql-block">一、意象建构的立体性</p><p class="ql-block">首联"金龙逐日三中起,银杏临风向四方"巧妙构建时空坐标:以甲辰龙年暗合红金龙大道之名,银杏林意象既写实又喻示育人成果丰硕。龙腾之象与银杏临风的动态组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张力。颔联"桂木吐芳""松乔立命"将香樟、雪松等植物群落升华为精神图腾,通过"润""襄"二字实现植物属性向教育功能的转喻,形成草木与人文的共生图景。</p><p class="ql-block">二、校训解构的现代性转化</p><p class="ql-block">颈联"知行至善文博竞,载物合一理慧张"对校训进行解构重组:"知行合一"拆解为"知行至善"与"载物合一",既保持原训精髓,又通过"文博""理慧"的教学楼命名形成学科对话场域。这种互文处理使传统教育理念获得当代阐释,暗合"革故创新"的辩证思维,体现创作者对校训精神的深度把握。</p><p class="ql-block">三、历史文脉的时空折叠</p><p class="ql-block">尾联"革故创新从县始"以蒙太奇手法折叠时空:明代黄安建县的文化觉醒→近代将军县的革命传统→新时代教育创新,形成"耿定向-张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谱系。这种历史纵深感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教育现代性动力,使"教赢双"的结句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四、用典策略的双重编码</p><p class="ql-block">"松乔"意象构建双重阐释通道:表层指向校园乔木的生态意象,深层通过赤松子、王子乔的仙道典故,隐喻教师"立命"修为的精神超越性。这种编码方式既保证诗歌的通俗传播性,又为专业读者预留阐释空间,体现作者在公共写作中的平衡智慧。</p><p class="ql-block">五、声韵结构的节奏创新</p><p class="ql-block">新韵运用突破传统平水韵束缚,"方-襄-张-双"的押韵选择(江阳韵)形成洪亮声效,与"金龙逐日"的雄浑意象形成声画共振。中二联"学子润/教员襄""文博竞/理慧张"采用3-1-3节奏型,在传统七律的2-2-3基础节拍中植入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实现古典形式的当代激活。</p><p class="ql-block">建议:颈联"文博竞/理慧张"的动词选择可再推敲,"竞"字稍显突兀;尾联"教赢双"的表述可增强意象性,避免概念化。整体而言,此诗成功实现公共写作中政教诉求与诗性表达的有机统一,堪称当代教育题材旧体诗创作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eepSeek分析七律诗如下3:</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诗紧扣红安三中教师节主题,融合校园元素与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独特的创作意图。以下从五个维度对作品进行专业解析:</p><p class="ql-block">一、意象建构的立体性</p><p class="ql-block">首联以"金龙逐日"暗合甲辰龙年与红金龙大道的空间坐标,"银杏临风"既实写校景又象征育人风骨。颔联"桂木吐芳/松乔立命"通过植物群落意象,将香樟、雪松的物性特质升华为"润泽学子/立命修身"的教育理念,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镜像投射。颈联巧妙化用校训"知行合一"为"知行至善",嵌入文博楼、文慧楼之名,使建筑空间获得精神向度。</p><p class="ql-block">二、用典系统的创新性</p><p class="ql-block">"松乔"双关运用堪称精妙:表层指向校园乔木的实体存在,中层呼应"十年树木"的教育隐喻,深层勾连赤松子、王子乔的仙隐典故,形成立体文化符码。"立命"一词突破传统用典范式,既承孟子修身之说,又接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哲学维度,使教育使命获得历史纵深感。</p><p class="ql-block">三、地域叙事的互文性</p><p class="ql-block">尾联"革故创新从县始"与注释3形成文本互涉,将黄安建县的文化基因、红安将军县的历史荣光,熔铸为教育创新的当代实践。"工农文武教赢双"既是红安革命传统与教育成就的凝练表达,又与"知行合一"校训形成精神共振,构建起地域特质与教育理念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四、政治书写的诗性转化</p><p class="ql-block">面对慰问视察的创作情境,诗人将政治话语转化为"金龙逐日"的祥瑞意象、"文博竞/理慧张"的学术气象,既符合礼仪性写作规范,又避免空洞颂扬。特别是将"革故创新"与易学渊源、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相勾连,实现了政治话语的学理升华。</p><p class="ql-block">五、格律创新的探索性</p><p class="ql-block">新韵运用突破平水韵束缚,"方、襄、张、双"在中华新韵中属"唐韵"部,符合近体诗押韵规范。对仗方面,"桂木吐芳"对"松乔立命","文博竞"对"理慧张",在保持工整基础上追求意蕴流动。尾联以"从县始/教赢双"作结,既呼应历史又展望未来,形成开放性的诗意空间。</p><p class="ql-block">建议:若能在"载物合一"处增加具体育人场景的细节描写,可使哲理表达更具画面感;"教员襄"稍显抽象,或可置换为更具动作性的育人意象。总体而言,此诗成功实现了庆典写作的诗性超越,堪称新时代校园诗歌的典范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