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瓦川小记

花间壶酒

<p class="ql-block">9月8日,与蓝天碧海、林海同游砚瓦川。这条川位于西峰区与宁县交界处,一半归宁县,一半归西峰。进川道路,西峰这边是从陈户乡廖坳村下沟,由西向东走;宁县那边是从瓦斜乡下沟,由东向西走。不管从哪边走,都是绕一圈回去,路程一样,约八十几公里。下一道坡,上一道坡,强度适中。川道中的道路,也是一半砂石路面,一半柏油路面。路况有些起伏,砂石那一半,雨后时有积水。除此以外,川中植被茂密,鸟语蝉鸣,行人稀少,偶有车辆驰过。是一条适宜骑行的路线。更有三二处小看点,可解骑车单调,途中休憩或是游玩都是不错的。再加上路程适中,所以成为我们常选的一条线路。不疾不徐,悠哉悠哉,轻松做一日游,返回途中又可借由在路上寻间饭馆,吃上一顿,喝上二两。这一日有骑有游,有饭有酒,堪称完美。</p> <p class="ql-block">这儿先贴一篇22年骑游砚瓦川后写的小作文,其名曰考,其实附会,不过从地方史志上摘取了几短文字而已,也是“掉书袋子”,有老王卖瓜之嫌。然而天下文章虽多,但范式模样却也有限,多数人不过借他人之钱范,铸自己之货币而已。</p><p class="ql-block">有见此篇者,可哂之。</p> <p class="ql-block">珊瑚川小考</p><p class="ql-block">凡山川皆有名,自古皆然。所谓名山大川者,其貌或雄奇壮阔,或清秀绮丽,是以远迩之人来观者,络绎不绝。庆阳域内之沟壑川梁,难以计数,唯其犬牙交错,形势相似,山无叠翠,水无清流。所有者,不过山间泉水,汇而成溪。又以水土流失故,溪流皆混浊黄色,略无可观。是以山川皆籍籍无名,不为外人所知也。</p><p class="ql-block">任寅年孟冬月某日,余与二三骑友往西峰区与宁县交界处山沟中骑游,途中见道旁有农家旧庄院甚整齐,有数乡民于庄前空地闲聊,余等遂下车与之搭讪,亦稍做休息。闲话中,予见庄院后山有庙宇数间,询之乡民,告知乃圣母宫,余乃独自往观。从庄院旁小道循迹而上,不旋时即至一平台。其山崖处,陡然现一庙宇,门楣之上“圣母宫”三字在焉。殿左立一石碑,余近观之,则是《重建宝玉山圣母庙碑记》,其中有“珊瑚川圣母庙位于宁县新宁镇砚瓦川村。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太宗感恩勅封顺利一品夫人,继往陇宁,脱化珊瑚,以归正果。宫庭遣尉迟恭监修庙宇,唐王诰封顺利圣母、、、云云。不知何人所撰?亦不知所从何来?其文字或为乡间谬传,不足为凭。</p><p class="ql-block">回来查诸方志,得如下资讯:</p><p class="ql-block"> 《方舆纪要》卷五十七宁州:珊瑚川在州西十五里,下流亦会于九龙川。一云珊瑚谷水,东南至栒邑入洛。</p><p class="ql-block">又:珊瑚川,在州西二十里,源出安化县,注入马莲河,旁有湫池,祷旱有应。其川有紫阿石,可作砚。</p><p class="ql-block"> 《新修庆阳府志》卷七.山川:珊瑚水在州西十五里,自安化县来,东南流入马莲河,川中有紫阿石可作砚。川口有湫名顺利泉。</p><p class="ql-block"> 《甘肃通志》卷五.山川:宁州八景:梁公古碑字无瑕,太子荒丘噪乱鸦。顺利瑚川生紫砚,高山晚照散红霞。九龙春晓真堪羡,三水合流甚可嘉。最爱金泉崖畔涌,关亭夜月挂天涯。(王忠——明.景泰间宁州儒学学正)</p><p class="ql-block">庆阳地区志.第一卷第三章河流、湫池:砚瓦川河:古称珊瑚川。源于庆阳县西峰南沟小崆峒山,东南流,于宁县瓦斜昔家嘴,入马莲河。全长35公里。</p><p class="ql-block">由是可知:珊瑚川即今砚瓦川也,川中之水古称珊瑚水,源自庆城县过西峰区小崆峒,东流入马莲河。至于刘杜川、贺家川、吴家川诸名,皆后来川中所居乡民以姓氏而命地,实则一川也。余以珊瑚川之名询之于乡民,已茫然无知矣。问以作砚之紫阿石,亦不知也。唯砚瓦川之名在焉。史迹迁变,风俗流转,于此可见一斑。余于道旁坍落碎石中捡拾一青色片石携归,以为紫阿石之附也。</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改</p> <p class="ql-block">早七时许,我们三人在陇院前门吃了早餐就上路了。不远即到温泉乡,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正在施工。据说是“东数西算”工程项目。</p> <p class="ql-block">走西合线,从西峰到什社乡20公里,一路下坡,骑行甚是爽快。在乡名标志石头前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过了什社,远远望去,一个巨大的变电站正在施工。塔架如林,据说是陇电入鲁800千伏安变电站,承担着向山东输送电力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片核桃树林,一个男子手持长杆敲打核桃。核桃已经成熟了。核桃好吃,但采摘却十分麻烦。核桃树往往很高大,树枝又光滑易折,上树摘果显然风险很大,只好用长长的杆子敲打,但长在最高处的核桃往往还是打不上,只好任其在树上自然风干脱落再检拾。</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种植着大片的中药材,老乡告诉我们这是柴胡,两年即可收获,效益比种庄稼划算。</p> <p class="ql-block">到宁县瓦斜乡下沟公路了,坡长路平,两侧青山,清风拂面,车疾如飞,那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下了坡进川不远处,就到了我们每次来都要稍做停留的一户乡民宅前。父子二人正在晾晒收获的玉米(左边坐着的是其父,已经86岁,身体硬朗,每天还在劳动)。少不得要攀谈几句。</p> 乘着他们聊天的当口,我一个人从老乡家宅旁的小路上山,去看看那座小庙。 转过一个弯,上了一个小坡,就看到了这座小庙。庙是前些年才修建的,三楹二柱,门楣上题刻着“圣母宫”三字,右侧立着一块碑,是“重建宝玉山圣母庙碑记”。 <p class="ql-block">碑文粗看一过,大意是说这座庙建于唐代,建庙的缘起是一段看上去很有些灵异的故事。说当年原本来自西蜀的圣母四处云游,途经长安时恰遇唐长孙皇后病情凶险,无人能医。圣母娘娘则自荐为皇后诊病,结果手到病除。唐王太宗非常高兴,当即敕封圣母为顺利一品妇人。后圣母继续西游至陇东宁州一带行医救人,最终在砚瓦川脱化为一座珊瑚,终成正果。圣迹昭彰,当地官员迅速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浩封顺利圣母,并勑建圣母宫以为祭祀隆神之所。碑记中又说庙成之后,男女信众,凡有祈祷,无不响应云云。后此庙两次罹难遭毁,一次在清同治年间;一次在文革大劫中。自此之后,废墟之上,荒草离离,圣迹不再。再后来,“天高日回,烟霏云敛”,各界贤达首倡,群众一呼百应,终于1988年、1995年、2008年相继修建了圣母宫、诸佛殿等大小殿堂十余间,于是,“圣晖煌煌,神灵浩荡;祭者云集,香火不衰”云云。</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宫前面的空地上,新近又建起了一座六角亭,里面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像。地藏王身披红色绸缎,想是塑像完成时的披红挂彩。</p> <p class="ql-block">这尊地藏王立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握摩尼球,面相慈悲庄严。</p> 看过了圣母宫,左转一条小路上坡,又见两间房屋相对而立,一间三楹,一间单楹。 单楹的这间,十分狭窄,只供奉了弥勒佛,门楣上写着六字真言。但不解的是,平常所见的弥勒佛只是他一个坐在那里呵呵,而此处的弥勒佛身后却有一人,不知是何方神祇?其表情严肃,正与弥勒佛相反。 弥勒殿对面的三楹殿堂内,正中如来世尊趺坐于莲坐之上,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左右两侧,一骑白象,一骑青狮。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普贤与文殊的形像却是两位女性。这大概只能归咎于乡下艺师的手艺不精了。应该别无它意。 <p class="ql-block">小路旁边的一孔窑洞里,放置着过去农业生产工具,一架风车,一架手推车。时代进步了,生产工具跟着发生了变化。一个时代的重要生产工具如今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和遗存。</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台地上,一个狗窝,一只小黄狗,远远的,它冲着你叫,当你走近时,它不叫了,而且表现出一副讨好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瀑布。看样子原来有一个自然落差,后来大概是为了修建小水电,人工加高了坝堤,瀑布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小水电建筑现在是杳无踪迹了,只剩下那个残破的拱形瀑布在日夜喧嚣。</p> <p class="ql-block">又见民国戏楼。这个在公路边的台阶地上兀自孤立的老旧房子,是一个民国时期的戏楼,此前每次路过,都要停下来看看,这次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戏楼旁边,是一个门洞,门洞上刻着“白虎山”,右边题刻“庚辰年”,左边题刻“桃月修”。白虎山大概是戏楼所对山名。</p> <p class="ql-block">戏楼年久失修,已日渐残破,但屋檐处看的出来,当时的戏楼也是画栋雕梁,飞檐翘角,一定很漂亮的。遥想当年戏楼适逢庙会,唱戏助兴时,四乡八镇的乡民士绅纷纷前来观赏游玩,庙里香烟缭绕,戏台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俱往矣。如今,戏楼前的看台上已是芳草萋萋,戏楼也已危乎颓矣。无人关顾,更无人修葺,不知何日,这老大戏楼也许就轰然坍塌,成为一堆瓦砾尘土。思之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戏楼屋顶的中梁上的题字还看的清楚: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已时黄道吉日。民国二十九年是公元1940年,算起来,这戏楼已经有84年的高龄了,如果是人,那就是耄耋之年了。遗憾的是,它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据老乡说,原来戏台对面,是一个大庙,香火鼎盛,每年过庙会时,远迩之人,络绎不绝,烧香拜佛,逛会听戏,好不热闹。后来大庙在文革中被拆除。在原来大庙所在处,前些年建了一座单间的小庙,形只影单的与破败的戏楼形影相吊。</p> <p class="ql-block">小庙门楣上写着“虫王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庙。过去只听说过百兽之王是老虎,百鸟之王是凤凰,却从未听说过有“百虫之王”,那么,这个百虫之王又是谁呢?</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虫王庙内部的样子,墙上贴着一张画,“叭蜡虫王之神位”,画中是一位头戴冠冕的神仙。白面微髯,道貌岸然。神像左侧,一个木制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一个小老头模样的人物,他大概就是虫王了。</p> <p class="ql-block">道教属于多神教,道教神仙谱系大概也是世界各种宗教中最复杂,神仙最多了。我从来未听说过道教到底有多少神仙(包括妖魔鬼怪),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总之,无人不能成神仙,无物不能成精怪。说起来似乎有些荒诞,想想却也觉得有趣。这世界上,你我的周围,可能就有着种种的神灵精怪,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和你互动交流一下。这多有趣!</p><p class="ql-block">当然了,道教设立这许多的神仙精怪,肯定不是为了有趣,而是让他们各司其职,守土保民的。比如这位虫王,就是统摄百虫,不让它们祸害老百姓的庄稼。</p> <p class="ql-block">砚瓦川里的这条河,古称“珊瑚水”,多美的名字!现在似乎无名了,就叫砚瓦川河。它从北边的庆城县(古安化县)而来,过西峰,在瓦斜汇入马莲河,最终汇入泾河。正因为它流经西峰,城区的污水混入河水,这条河流终被污染。对于一条河来说,就是它的宿命,河能有什么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而曾经无数代受它恩惠的两岸民人,皆因它被污染而对它充满了嫌弃和厌恶。却少有人去想:正是我们人类的贪得无厌、穷嗜极欲,才使得一座座青山变为荒漠,让一道道清江变成臭河。谁是罪人?</p> <p class="ql-block">在砚瓦川里且行且游,终于到了要爬坡上原的时候,早上出发时还担心路上遇雨,这时候却秋阳高照,热力不减盛夏。爬坡前减了衣服,喝了水,一鼓作气,奋力蹬车,终于登顶。此刻,心里的放松与满足何其畅快,也许,这就是骑行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上得塬来不久,路边一处空地可供歇脚。新砌的墙上装饰着大大小小的红色标语。近年在乡村的墙壁上,道路旁,村口处,到处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类宣传景观。看起来花里胡哨的,使得一向土里土气的乡村一下子变得有些洋气了。这大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应有之义吧?但愿,这些墙上的话与画,真的会变成农村的现实。</p><p class="ql-block">2024.9.10.教师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