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6日上午,我们在福建东山旅游时,顺便参观了一个国内罕见的“寡妇村展览馆”,无疑是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p><p class="ql-block">寡妇村,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的“寡妇村展览馆”。它是一座三层的花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镌刻着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寡妇村展览馆”六个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寡妇村展览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设有大厅、展览厅、音像厅、书画展厅等设施。</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0日,国民党兵从东山败退时,为扩充兵源,在东山岛疯狂抓丁,共抓走了4700 多名壮丁,其中从铜钵村就抓走了147名的壮丁,一夜之间,91名青年妇女成了“活寡妇”,铜钵村因而也被称为“寡妇村”。</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这段惨痛历史,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建设了寡妇村展览馆,并于1999年8月7日落成。展览馆已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文化交流基地,也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内部布局】展览馆的大门面向东南方向,正对着台湾海峡。</p><p class="ql-block">一楼是序厅,序厅的正中央是黑色花岗岩石制作的前言台,上面雕刻着寡妇村展览馆的序言:一场人间浩劫,制造了“寡妇村”的悲剧典型。这是世上罕见的感情重创,深深烙进了几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二楼是主展厅,共分为“人间浩劫”“旷世悲歌” “海峡曙光”三大部分,主要是用历史照片、实物、模型、配以声光效果,展示铜钵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三楼是多功能影视资料厅,有小型座谈会设备,设置34英寸彩电和播放设备,可观看有关“寡妇村”的电视电影录像,如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专题片《寡妇村,走过从前》、《影视中的东山》等,加深人们对“寡妇村”的理解和印象,给观众留下回味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前言】一场人间浩劫,制造了“寡妇村”的悲剧典型。这是世上罕见的感情重创,深深烙进几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寡妇村”真名叫铜钵,这个在中国地图上难以找到的村落,却不寻常地承载着台湾与大陆分离的不幸,维系着两岸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亲情。</p><p class="ql-block">没有谁能像这些守活寡的妇人博大宽厚地包容着这一切!这不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慎守,也不是所谓人性的畸态与扭曲,而是对亲人忠贞不渝的负责与期待,是对祖国统一坚定不移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端,东海与南海交汇处,与台湾隔海相望,与云霄、漳浦、诏安三县为邻,隶属漳州市。全县现辖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个镇、61个村和19个社区、总人口2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东山岛由主岛及66个小岛屿组成,陆地而积220.18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六大岛,海岸线长达162公里,东南一线7个月牙型海湾,首尾相连,绵延3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东山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终年无霜冻,海洋生物多种多样,水产品量大质优,对虾、鱿鱼、石斑、鲍鱼等遐迩闻名,是北回归线极具稀缺的旅游海岛,发展高端滨海生态旅游得天独厚。</p> <p class="ql-block">【铜钵村简介】铜钵位于主岛东北隅,与铜陵镇毗邻。相传,明朝初年有谢、黄两姓从诏安迁来开基。因村中有一山丘,其状如钵,故取“固若金汤”之意,命名“铜钵”。铜钵自古与铜陵连成海防军事要塞,且与台湾有着难分难解的渊源关系。</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铜钵全村289户,人口1334人,多数务农,少数捕鱼,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p> <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主展厅分为“人间浩劫”、“旷世悲情”、“海峡曙光”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人间浩劫”设有“大抓丁”、“生离两岸”、“死当长相思”等栏目,采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和现在的照片、资料,全面介绍1950年解放前夕发生在东山岛上大抓丁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罗列出4792名壮丁的名单,重点介绍了发生在铜钵村的大抓丁事件经过,1950年5月10日凌晨2时国民党部队突然包围了铜钵村,掳走了147名壮丁,其中年小只有17岁,年长55岁,已婚91人。下海时,亲人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一幕淋漓尽致地再现。从此,失去丈夫的妇女们,便陷入漫长的守活寡、盼亲人的痛苦生涯。眼前展现是林秀真、林秀春、林招玉等人,年轻时青春焕发风华正茂的少妇,已老态龙钟、憔悴忧伤的“活寡妇”各个年龄段的照片,今昔对比,反差强烈,令人心灵震颤、叹息不已。</p><p class="ql-block">在“死当长相思”一栏里,出现了一些去台人员在台湾去世,清明节,其眷属到海边祭拜亡灵的相片,并配以诗句“天海两茫茫,香祭焚一柱,生死家园恋,做鬼也还乡。魂归来兮!”再看“永难成双”的一只布鞋,大抓丁之夜,村里青年谢文在睡梦中惊醒刚穿上右脚一只布鞋就被强抓走,妻子林秀真把左脚那只布鞋珍藏了起来,盼望丈夫早日回来,不幸丈夫病逝台湾,分隔两岸的布鞋再也无法成双了,看了令人心伤。</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旷世悲情”运用大量的实物、模型,配以声光,选用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来自台属家庭的各种实物。眼前是一面破碎难圆的镜子,以长方形巨幅壁画“台湾海峡”为背景。在这里放置石磨、单人戽桶、网桶与歌册、铝碗、系红线的老猪(等去台湾儿子回来结婚却没等到)、一双等了38年的鞋、虚设的宴席备有在台亲人碗筷、田大娘的茶具、金戒子以及泣血的洞箫等30多件实物。每件实物都渗透出思亲情与辛酸泪,向人们讲述一桩桩撕心裂肺的悲惨故事。一只铝碗盛满主人刘口老人半个世纪苦苦思念亲人的哀愁;那老旧的石磨,它磨掉风雨岁月,磨掉了美好的年华,却磨不掉坚贞不渝的爱情石磨主人,吴阿银原是广东人,流落铜钵村和青年谢老王结成恩爱夫妻,逢上过节,夫妻共推石磨,同做米糕,情深意长。自丈夫被抓兵台湾,阿银独自推磨,年复一年、一步一泪,磨白了发,磨碎了心,却磨不掉她对丈夫思念情。真是:古榕恋、古井泪、鸳鸯劫、戽斗魂、石磨恨。</p><p class="ql-block">“海峡鱼雁诉离情”主要展示两岸同胞来往鸿雁传书的数千封书信实物,台湾老兵诗词文稿,还有东山县出版的《海峡桥》、《寡妇村》等书籍充分反映了两岸骨肉同胞“心的呼唤,情的诉说”。去台人员蔡波先生在台湾所作300多首诗,全是爱乡思亲之词赋,如“身心牵挂一水隔,骨肉生离两地分;家尘羞作南冠客,落叶愿为东山魂。(梦痴泣于甲子母难日)。”这些诗词是用血汗泪赋就的,催人泪下,感动天地。</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海峡曙光”设置了三个专栏:“亲切关怀”、“海峡和风”、“故园巨变”。以大量图片展示东山岛翻天覆地的变化,铜钵村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亲切关怀”反映解放以来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兵灾家属”的生产、生活,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大力开展多种领域的对台交流活动,促进海峡两岸“三通”,为亲人团圆创造良好条件。关心支持“寡妇村”发展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的情景,其中有许多中央、省、市领导,包括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常务副会长唐树备等到铜钵村考察活动照片。“举世瞩目”主要介绍20年来,先后有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台湾、港澳记者及有关专家到这个村采访。“再也不能让这些老大娘守活寡了”这是1986年11月到铜钵村采访的美国记者劳伦斯夫妇发出的感叹。“忠贞坚韧”展示当年已结婚的91位妇女,在丈夫被抓丁去台后,撑起男人抛下的担子,耕种田地,孝敬翁婆,扶养子女成人的动人形象。表现了她们对亲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执着的期待,博大宽厚地包容一切的胸怀,是对祖国统一大业坚定不移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海峡和风”通过黄文克、黄阿嵩等台胞回乡与亲人团聚、故友相会、回乡定居、投资办厂等情景,反映两岸密切文化交往加强农业经贸技术合作和台商办企业等情况。据介绍,这个村当年被抓兵去台湾147人,除病逝外,85%的人回来探亲,已有17人回乡定居。</p><p class="ql-block">“故园巨变”突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钵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们看到该村从一个贫穷的村庄变为富裕型村庄。站在展览厅走廊上可以观赏铜钵新貌:高楼林立,宽敞的公路,繁荣的街道,别墅新村,学校幼儿园交相辉映,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景象。</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人間浩劫</p><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原国民党第一战区第10军军长方先觉纠合淮海战役溃退的残兵败将进驻东山,号称“军官团”,不久交由洪伟达掌领,同年9月,“军官团”改编为国防第7总队,12月整编为陆军第58师,师长洪伟达。次年3月,驻金门的国民党第17军军长杨维翰率51师2700多名官兵增防东山。一时,杨、洪两支部队在岛上争先抓丁扩充兵员,先后把4792名青壮年强行送往金门、台湾。</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0日凌晨2时,洪伟达部突然包围铜钵村,以查户口为名,掳走147名壮丁,其中年幼者仅17岁,年长者55岁,已婚者91人。遭此浩劫的铜钵,三日不见炊烟。</p><p class="ql-block">从此失去丈夫的女人们,便步入漫长的守活寡、盼亲人的痛苦生涯。这就是“寡妇村”的来由。悲剧就这样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生離兩岸</p><p class="ql-block"> 开缄顾影泪沾襟,</p><p class="ql-block"> 往事追思费梦寻;</p><p class="ql-block"> 儿女展孙眉英俊,</p><p class="ql-block"> 聊慰乡愁作微吟。</p><p class="ql-block"> 骨肉卅三年前别,</p><p class="ql-block"> 忍负千百里外身;</p><p class="ql-block"> 白首重逢愿有日,</p><p class="ql-block"> 但忧安健不忧贫。</p><p class="ql-block"> -﹣录去台人员蔡波诗</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曠世悲情</p><p class="ql-block">滔滔海峡水,饱浸相思泪,潇潇海峡风,倾诉家国情。</p><p class="ql-block">太阳和月亮,燃烧着热切的盼望与无尽的哀怨;</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传递着遥远的嘱托与心灵的呼唤。</p><p class="ql-block">那古树老屋、那磨掉大半的石磨、那支泣血的洞箫、那双等了38年的鞋子……件件寻常之物,却叙说着一桩桩辛酸的往事、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情感历程……</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阳光雨露</p><p class="ql-block">在那场浩劫中,4792名青壮年离乡背井,撇下的亲人成了“敌伪家属”。如何对待这个严肃、敏感的政治问题、摆在了中共东山县工委面前。</p><p class="ql-block">在谷文昌的努力下,东山县工委终于迈出市慎而勇敢的一步: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政治上不受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孤寡老人由乡村供养。“一项德政、十万民心”。从此,“兵灾家属”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美好家园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谷文昌(1915年﹣-1981年),原名谷程栓,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南湾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林县的区长、区委书记,中共东山县工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林业局长,龙溪地区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等职。1981年1月30日在漳州病逝,享年66岁。</p> <p class="ql-block">【兵灾家属】“敌伪家属”不但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后代的艰难,还要忍受政治歧视的恐慌。</p><p class="ql-block">当年,全县与“敌伪家属”有牵连的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六十。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谷文昌深入基层,倾听干部意见和群众呼声,并向县工委建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县工委认真研究了谷文昌的意见,终于为全县“敌伪家属”摘帽,并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取而代之的新名词:“兵灾家属”。</p><p class="ql-block">从“敌伪家属”到“兵灾家属”,多少不幸的人们从此彻底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德政民心】 一项德政十万民心。东山县工委的正确决定,赢得民心,赢得安定,赢得力量。决定一出来,东山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多少守活寡的妇女们,得到了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她们从痛苦中站立起来,满怀激情地投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造自然与建设新东山的热潮中。</span>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有27位“兵灾家属”担任村妇联主任,200多人成为各条战线的英模。</p> <p class="ql-block">【妇女楷模】在保卫和建设家园的事业中,广大"兵灾家属"彻底解除了政治包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妇女典范。</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海峡和风</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力促海峡“三通”,为台湾同胞的回归、两岸亲人团聚创造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今天,海峡风和,崛起的东山岛、巨变的“寡妇村”,敞开温馨的怀抱让彼岸游子圆了回家的梦,安下一颗飘泊的心。祖国统一的希望,犹如一道灿烂的曙光,照耀着海峡两岸。</p> <p class="ql-block">【故园沧桑】改革开放以来,铜钵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借自身优势,创办和引进一批企业在此落户,形成以房地产业、水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新农村建设正逐步迈向城市化,社会事业建设日臻完善,人民生活迈进小康。</p> <p class="ql-block">【和平希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关闭了几十年之久的历史大门终于开启,去台老兵冲破蕃篱,辗转国外回乡探亲,亲人团聚,家乡巨变,感慨万千。在海峡两岸气氛开始缓和的背景下,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主要国际媒体纷纷来东山采访、报道“寡妇村”这旷世悲剧,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两岸交流】“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在党的对台方针政策指引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东山发挥自身地理优势,率先开启海峡两岸封闭的大门,两岸交流合作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今日东山】今天的东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已成为"全国十大美丽海岛"、"中国优秀旅游县"、"国家生态县"、"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连续上榜"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国家卫生县"、"全国平安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当前,全县上下正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的目标,着力发展水产、玻璃、旅游三大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富美新东山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从来家与国,命运总相依。"寡妇村"这个名称虽已成为历史,但近半个世纪生离死别的悲剧,活生生向世人展示了两岸不幸分离的辛酸历史。悲剧不能再延续,祖国一定要统一,这就是寡妇命运给人们的启示。东山岛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必将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寡妇村展览馆”1999年8月7日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中央、省、市领导、军队将士、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新闻单位记者、电视台以及全县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