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翡冷翠的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232683</p> <p class="ql-block"> 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泉州提线木偶戏精湛规范的表演技艺已成为我国提线木偶艺术优秀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入选这个名册的唯一项目。</p> <p class="ql-block">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这种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传统戏剧剧种,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提线木偶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泉州提线木偶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一些历史剧目的产生将提线木偶戏带出了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不少表演艺术技巧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p> <p class="ql-block"> 提线木偶的造型由偶头、胸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70厘米。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五官表情丰富,内设机关。胸腹竹制,手分文、武,脚分赤、靴、旦,勾牌与关节间连接长约1米的提线。木偶的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偶头的雕刻和粉彩工艺,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和绘画风格,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强调个性和表现力,是中国国内外的民间工艺珍品。</p> <p class="ql-block"> 模拟真人的所有动作,是泉州提线木偶的一大特色,五官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操纵头像内设置的细线,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来。一个木偶的提线有8~16条,最多达36条。按人体的基本动作,提线分成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木偶那些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演员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p> <p class="ql-block"> 秀才钟馗虽文章魁首,却相貌丑陋。唐皇以貌取人,不予录取,钟馗愤而自尽,被阎君封为驱魔大神。奈何妖魔丛生,斩除不绝。钟馗万分郁闷,借酒浇愁。虽酩酊之中,终不忘神圣使命,依然投身驱妖斩魔,扶正祛邪的永恒战斗。《钟馗醉酒》、《驯猴》、《狮子舞》等一批剧目广受欢迎、长演不衰。</p> <p class="ql-block"> 有时为了使表演更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表演者手指稍有颤动,都会导致木偶的动作失真,表演难度极大。泉州木偶剧团因现代舞台空间大,将提线增至近2米,表演难度更大。</p> <p class="ql-block"> 提线木偶对于一代人而言,是儿时难忘的回忆,并且维系着同根同族的闽南人的浓浓乡愁。因此,在闽南人广布的福建地区、台湾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泉州木偶剧都有着广泛的爱好者和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p><p class="ql-block"> 感谢诸君驻足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