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服务三代国家领导人,国宴上啥菜,全凭他做主……

梵人妙峰

<p class="ql-block">在中直机关众多的厨师当中,有一位旗帜性的人物被称为当代国厨——侯瑞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0多年的烹饪生涯,有40年他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服务。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新中国三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被他的手艺折服。百余位访华国家的元首,也因他精湛的烹饪技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他独创的三低一高的“钓鱼台菜系”,成为诸大菜系之外极富特色的新菜系。80岁那年,他主动要求退休,仍被钓鱼台聘为“终身技术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侯瑞轩,钓鱼台国宾馆的原行政总厨。在他的故乡长垣,是被尊称为“侯爷”的一代烹饪大师。 </p> <p class="ql-block">创新“钓鱼台菜系”</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之外的不少人眼里,豫菜虽然是源于唐宋宫庭,但算不得八大菜系。</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八大菜系之外的豫菜名师,却成了钓鱼台国宾馆的行政总厨,统管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外首脑在中国的吃喝,还要让他们吃好喝好心情好。这里面的功力,非一般高手所能及。</p> <p class="ql-block">侯瑞轩最大的优点,后来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他懂得兼容并蓄,懂得与时俱进,懂得出神入化地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保留豫菜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他还广泛吸收了川菜、淮扬菜、鲁菜、粤菜等菜系,甚至外国一些好的做法,使得他的菜系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钓鱼台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他创新的“佛跳墙”为例。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宴请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里根,菜单里有“佛跳墙”这道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号称中国烹饪一绝的这道名菜,是用鱼翅、鲍鱼、海参、鱼唇、蹄筋等煲煨的海味珍馔。“来之前的一个月,国宾馆就请来了闽菜大师强木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宴席当天,‘佛跳墙’这道菜外宾们基本没动。侯师观察后发现,强大师做的这道菜以海参、广肚、鱿鱼为主料,辅以猪脚、鸡爪,以花雕酒温炖,虽然营养丰富,但因浓重的酒味和猪脚鸡爪,外宾不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侯瑞轩就动了脑筋。主料不变,但不加猪脚鸡爪,原来的浓汤勾兑改为久炖吊清的清汤,清淡且鲜,花雕酒也减量,这样炖出来的成品海参金黄、鱼翅脆嫩、鲍鱼筋爽,香浓而醇厚,启盖后芳香久久不散。“结果第二天从不吃海鲜的里根忍不住破了例,其他外宾们一吃,也再停不下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是福建名菜的“佛跳墙”,就这样经侯瑞轩改良,成了钓鱼台的一道国宴名菜。以至于西哈努克亲王就曾感叹:“不食‘佛跳墙’,就不算吃中国菜。”</p> <p class="ql-block">在钓鱼台国宾馆,侯瑞轩还有两个让后来人津津乐道的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四菜一汤的设计。这个提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元帅过60岁生日,当时由国宾馆负责为部委培训的6名厨师主厨,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厨艺,做了高标准的六菜一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正好周恩来总理也应邀出席了这次宴会,会后客人都离开了,周总理把科长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说:“现在全国处在困难时期,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肚子,我们不能脱离群众,该节省的一定要节省。”从那时候开始,政府一般宴会的接待标准,统一规定为四菜一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个要求,后来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做行政总厨的侯瑞轩,把四菜一汤设计为三荤一素,外加冷菜、小菜、点心和水果。“菜量上力求精巧别致,既保证能吃好,又避免了浪费,受到首长们的称赞。”侯仲华说,这个规矩,一直到现在,钓鱼台国宾馆还在执行。</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分餐制。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在15号楼宴请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因为客人信仰伊斯兰教,吃的是清真席,侯瑞轩安排了分餐的办法。饭后胡耀邦说“这个办法好,既干净又卫生。今后都这么办”。宴请外宾的分餐制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接待的贵宾,一般都是老年人。侯瑞轩根据一般老年人喜食软糯、润滑、清淡、爽口饭菜的特点,烹饪时多采取蒸、扒等技法,较少使用烹、炒,且清淡、少油、软嫩,形成了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的“三低一高”的钓鱼台菜系。</p> <p class="ql-block">侯瑞轩之子侯仲华说,父亲创新的钓鱼台菜系,讲究加工和火候,注重烹饪手法,既保持了中餐色、香、味、形、器俱佳的传统,更以健康营养为标杆,凸现了清鲜淡雅、淳和隽永、秀美端庄的风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具上除了瓷器外,金、银、紫砂、铜器等都有,且一道菜配一种餐具,玲珑剔透,小巧雅致。用餐方式也是中餐西吃,从冷菜、热菜到点心和小菜,都是每客一份,事先在厨房分装好。”</p> <p class="ql-block">侯瑞轩是一位敬畏食材的大师</p><p class="ql-block"> 在侯瑞轩看来,真正的大师眼里是没有边角废料的。“不管是珍稀原料还是别人眼里的下脚料,在师傅手里,都能变成一道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普通的茄子皮,别的厨师也许把它视之为垃圾。但侯瑞轩把茄子皮切成象牙块,用黄焖鱼、黄焖鸡的做法加工,“拖面勾芡炸成金黄,然后搁笼上蒸,做出来味道特别好吃,但大家都猜不出来是啥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黄瓜削下来的黄瓜皮,侯师会剁碎挤出汁儿来,剁鸡肉进去,做成青果鸡丁,好看又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珍贵的原料,像海参鱼翅之类,发干货的时候,一捏一摸,侯瑞轩就能说出来这海货是秋天收的还是春天收的,质量如何,涨发后能出多少斤,“经验就是那么丰富”。</p> <p class="ql-block">  除了对原材料的敬畏,就是侯师做菜时的干净利索和精细严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做菜的过程,强调边做边清理。在他做菜的案子上,是不允许有上一道菜的垃圾出现的。他说这样能避免荤素之间、凉菜和热菜之间互相窜味。他说一个总是与垃圾为伍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也不会是什么精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侯师去开封做菜。当时要吊一道汤,煮汤的时候侯瑞轩叮嘱徒弟好好看着。但那天徒弟一时大意,汤煮的时间太长了,汤味薄了。“侯师直接把煮坏了的汤倒了,然后对徒弟说,咱们厨师的祖师爷伊尹曾说: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做菜很多时候,就在那恰到好处的一秒,这全得靠自己的体会和观察,马虎不得的。”</p> <p class="ql-block">在侯老儿子侯仲华的印象里,父亲对食材的敬畏,则更多地体现在加工过程的不厌其烦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对吃的不是太讲究。比如邓小平,就喜欢吃个川菜,辣的,父亲就琢磨出了酸辣乌鱼蛋汤。李先念喜欢海鲜,赵紫阳因为做过福建省委书记,爱吃福建菜等等。虽然吃东西很简单,但简单的菜加工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是需要下功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拿简单的清炖狮子头来说,这是周恩来喜欢吃也是经过总理指导过的一道淮扬菜。看似简单的这道菜,要拿肥四瘦六的猪五花肉切成石榴籽大小,形状均匀、不粘不连,然后加入南荠丁和蟹黄,加鸡蛋、粉芡与盐、胡椒等调味料不断用筷子摔打成剂,然后烧开高汤生汆。成菜洁白如雪,汤清澈如水,但吃起来狮子头酥嫩入口即化,汤醇厚却不腻口。“这样的一道菜,没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做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还有吊汤,小火慢煨的过程中还要加入被刀背砸成肉茸的鸡肉,来吸附汤中的浮油和杂质,三四个小时,炖一碗汤,如果没有耐心是做不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黄河软熘鲤鱼焙面中的焙面,侯仲华说父亲都是用手擀,直到薄如蝉翼,然后切成细细的丝,炸得酥脆,方能使用。“现在很多人为了省事,都是直接用手拉了。但那和擀出来的口感,绝对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食材亦是有生命的吧,你用心地对待它,它绽放出的味道才无与伦比。在钓鱼台国宾馆,侯大师的爆双脆、炒腰花、清炒虾仁、炒鳝鱼丝、炸八块鸡、烤鱼翅、东坡肉、盘丝鱼等都是国内外嘉宾赞誉有加的名菜。“后来根据豫菜名品改制的灯笼大虾、酒烤白鳗、芙蓉鲍鱼等,也都是很受欢迎的国宴上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