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项世界遗产荟萃(上)

黄子万

随着北京中轴线于今年7月27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已达到59项,其中北京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8项,全国首位。在这8项世界遗产中,除去长城、大运河是与其他省市共有的外,其余的六项包括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和北京中轴线都是北京独有的。<div>  自2008年购买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至今十多年来,我多次参观、游览北京的八项世界遗产,积累了不少的影像资料,现将其汇编成册,以馈读者。</div> <h1><b>一、长城,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中华民族的脊梁(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b></h1><h3><b>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是</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前约220年,秦始皇下令将早期修建的一些分散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长城的修建一直持续到明代(1368至1644年),终于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span> </h3> 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大规模修筑,东起平谷区,经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西至门头沟区,长城墙体461段、全长520.77千米,关堡147座,单体建筑1742座,相关设施6处,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存有2328处。我去过其中密云的司马台、金山岭、古北口,怀柔的慕田峪、箭扣、响水湖、黄花城水长城,延庆九眼楼、水关、八达岭,昌平居庸关等长城。 <b>(1)司马台长城</b><br>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古北口镇,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2008年4月曾到司马台长城一游,记得当时坐了一段缆车,后来又爬了很久。去长城坐缆车是这些年很少有的一次。 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沿山脊修筑,展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的智慧创造,使得长城随着山势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距离内形式多变,在整个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 “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司马台和古北口一线长城的最高点。远望它就像一把锥子,直插蓝天。爬到这里就不让继续攀爬了。 <h3>  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h3> <b>(2)金山岭长城</b><div> 位于北京密云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二百年后,抗倭名将蓟镇总兵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div> 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2014年9月和2020年9月我分别随游侠客摄影团和金色福摄影团两次去坝上秋摄后到这里,并且分别两次登山,拍摄日落和日出,这也是在我所去过的长城中唯一的一个拍摄过日出和日落的长城。 第一次去金山岭长城拍摄的黄昏 日落 转天的晨曦 第二次去金山岭长城时拍摄的黄昏 转天晨曦 <h3><b>(3)古北口长城</b><div> 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古北口镇东南。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古代称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古北口,正是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之一。 </div> 1933年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有古北口阵亡将士墓。<br> 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在近代被修缮过,非常具有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弹眼更是让人仿佛处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br> 2018年6月与两位老同学自驾冀北辽南后从承德回京途中到此一游。<br></h3> 古北口镇城北门 古北口城北,东(右)有蟠龙山,西(左)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 盘龙山段长城 卧虎山段长城 镇城上展示的大炮 <b>(4)慕田峪长城</b><div>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渤海镇慕田峪村,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长城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该长城全长5400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也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2009年6月,我曾到此一游。</div> <br>  慕田峪长城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被称为“危岭雄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地,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 <b>正关台</b>。正关台是慕田峪关的别称,由三座敌楼并立,为长城建筑史上罕见。此关建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战略地位重要,一边是塞外匈奴驻地,一边是入京通道,一边又是进入皇陵的捷径。慕田峪关长40米,宽30米,高20米,为上下两层,底层相通,有室多间,可用于囤粮、屯兵。从垛口望长城内外,视野开阔。 正关台三座敌楼并耸,十分险要。 <b> 大角楼</b>。位于慕田峪关东侧的制高点,是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之一。历史上大角楼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线,此楼三面有长城:一条向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向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向南,为内支城。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大角楼在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部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长城内外尽收眼底,向西警戒慕田峪关,向东警戒亓连关,是进退的必经之路。 <b>(5)箭扣长城<br></b>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怀柔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毗邻慕田峪长城的西面,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br> 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是近年来各种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也是长城摄影的热点。<br> 2015年9月已满66岁的我独自贸然参加”与信同行“驴友团(全是年青人)攀爬箭扣长城,着实有点险。 "与信同行"的领队摇着红旗在前面召唤 还好,这段路是去程。若是回程,真不知怎么下来。记得当时团里一个30来岁的小伙子见我年纪大,主动帮我收起相机、替我背了挎包,至今心存感激难以忘怀。 回望刚刚走过的路,不寒而栗。 爬箭扣留下的唯一一张人像照 <b>(6)九眼楼</b><div> 九眼楼地处延庆区四海镇火焰山主峰,楼体为正方形双层建筑,因其四面各有九个箭窗而得名“九眼楼”。九眼楼海拔1141米,是万里长城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敌楼,为古代军事战略要塞。它是明代蓟镇(今北京)、昌镇(今昌平)、宣镇(今宣化)三镇长城的结合点,是明长城内外长城的交汇处,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结”。九眼楼又因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亦称望京楼。</div> 九眼楼长城经过三年的修缮于2021年4月对外开放,景区最核心的景观为九眼楼、单片楼和火焰山营盘遗址。<div>  2022年9月,和老同学参加"你我同行"两河峡谷九眼楼长城两日游”第一次来到九眼楼长城。</div> <b>  火焰山营盘遗址</b>入口。将兵站卫所设置在城墙上的做法,在长城体系中极为罕见。九眼楼“火焰山营盘遗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山顶上的明代守军驻扎遗址。从高处俯瞰,这个营盘有如“天空之城”。 营盘遗址的东侧部分 营盘遗址是观看“鹰飞倒仰”众景观的好地方 鹰飞倒仰 从营盘遗址去九眼楼之路,远远的可以看见九眼楼。 <b>单片楼。</b>单片楼居于九眼楼与营盘遗址之间,与两侧都可以形成火力交叉,是这段长城重要的防御节点。该楼原为四孔空心敌台,因现仅存南侧墙体,故俗称为“单片楼”。 与同行的老同学在“万里长城第一楼”合影留念 <b>(7)响水湖长城</b><div> 响水湖长城风景区位于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西部,这里天然锦绣,集长城、古洞、山川、泉潭、飞瀑于一体,是京郊又一处得天独厚、秀丽多姿的旅游圣地。</div><div> 2018年9月和老同学两家一起参加乐游乐活旅行社到此一游。</div> 进入景区,首先经过响水湖大坝。响水湖并不是因为这片水域得名,而是在水库的源头,泉涌如注,千米之外便可听到听湖水的响声,系怀柔第一大泉,故此得名“响水湖”。 响水湖长城入口处为<b>磨石口关</b>,它是明长城枢纽工程中"北京结"附近的边关要塞,由于隘口狭小,经常年流水冲磨,将两边石头磨光,故此得名。 <b>(8)黄花城水长城</b><div> 黄花城水长城位于北京怀柔九渡河镇境内,因三段长城入水而得名,是北京唯一 一处长城与水相连的长城。景区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青山、碧水、长城、古树为一体,有“塞外景,江南风,尽在水长城”的美誉。</div> 2016年4月和老同学第一次来此,感觉不错。 黄花城长城因修水库将处于低谷的长城淹没,形成长城戏水,水没长城的景区一绝。 长焦镜头拍摄的长城远景.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黄花城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 山间碧玉,水中长城,壮美自悠然。 一年过后的9月,几位老同学再次来到黄花城水长城,不过这次去的不是景区,而是<b>二道关城堡</b>附近的野长城。 <b>  二道关</b>是相对于一道关而言,黄花城关被称为头道关,它是外省通往京师的要冲,也是拱卫明皇陵的门户。当年为进一步加强皇城的军事防御,黄花城北面又延修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被称为外长城,距头道关北约二公里处,建置一关,称二道关。如今,二道关隘口已不复存在,而当地村落却因此而得名。 <b>(9)水关长城</b><br> 水关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东段部分,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长城呈“V”字型,箭楼既是敌楼又兼具水门功效,这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br><br> 2012年4月和2014年5月我两次到水关长城。 <b>(10)八达岭长城</b><div>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居庸关的重要前哨,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div>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也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br> 八达岭长城是诸多长城中我去的次数最多的一处。第一次去八达岭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北京上学时,八个同学从东郊(现在的朝阳区)定福庄连坐公交带走路耗时近四个小时才到达。 春意盎然的八达岭(2014年4月) 秋色更美(2015年10月) 北十楼秋色(2022年10月) 感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拍到八达岭的雪景,几次尝试都未如愿,记得有一次北京一夜大雪,清晨赶到德胜门准备乘坐877直达车去八达岭,结果被告知高速封路877停运未能如愿。<br>  此照片拍于2019年2月20日,只能依稀的见到一点残雪。 数次去八达岭,天气最好的一次(2016年4月) 八达岭长城最奇特的照片(2013年10月), 这应该是不少登八达岭长城的人没有见过的,也是万里长城罕见的。位于北十楼将至北十一楼处,需在北十一楼去北十二楼途中回头拍摄。 <b>八达岭残长城。</b>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是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由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翻新修复,仍保持着古老的形态,伴有残缺的痕迹。 <b>(11)居庸关长城</b><br> 居庸关长城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是万里长城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关隘之一。该长城属太行山余脉,以险著称。乾隆御笔“居庸叠翠”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我2007年两次去居庸关。一次是4月,玉兰花盛开时节,此次主要爬了西边金桂山的长城。 居庸关水门闸楼 蜿蜒的登山之路 同年金秋10月的一天清晨再次来到居庸关,晨曦中的长城更加秀丽。 这次爬的是东边的长城,站在翠屏山远眺西方的金桂山,拍摄居庸关全貌。 居庸关南关城楼与瓮城 <b>  国计坊与云台</b>,云台原是“过街塔”基座,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 <h1><b>二、故宫,古建之巅,城中之城,明清两朝中华文明的无价见证(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b></h1><h3><b>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b>:“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h3>   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自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宇楼阁9000多间,建筑东西对称,沿南起午门北至神武门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扩展,按照中国传统的规制设计布局,是北京城的城中之城,是封建政权的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div>  在这座金碧辉煌的深宫中,先后住过24个皇帝和他们的后妃,还有数不清的皇子和太监、宫女。在长达600年的历史中,这里曾发生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使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既雄伟壮丽,同时又充满着神秘感。 </div> <h1><b>(一)故宫外围</b></h1><h3>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故宫有四座城门,南面为 午门,北面为 神武门,东面为 东华门,西面为 西华门。</h3> <b>紫禁城宫墙</b>,高7.9米,周长3428米,墙砖用江米加石灰水混合浇灌三次,宫墙坚如磐石。 <b>护城河</b>,俗称筒子河,宽52米,深6米,环绕于紫禁城城垣。 城垣四隅各建有<b>角楼</b>,有瞭望警戒功能,是故宫标志性建筑。 角楼之精美,无与伦比。夕阳辉映下的角楼,更是美轮美奂。 雪后的角楼,给紫禁城增添了一丝妩媚。 <b>午门</b>。俗称“五凤楼”,紫禁城正门。午门共有五个门洞,中间为“御路”。 <b>  东华门</b>,紫禁城东门,依清朝定制,朝臣及内阁官员由此出入紫禁城。此门门钉数为72个,其余三门均为81个。 <b>西华门</b>,紫禁城西门,清朝皇帝后妃往返西区(今中南海)行此门。 <b>神武门</b>,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br>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其他人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h1><b>(二)宫殿区域</b></h1> 紫禁城宫殿区域按功能分为前朝、内廷及外东路三大部分。 前朝的宫殿基本上用于皇帝举行各种大典、仪式;内廷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后、妃及皇子们的生活区域;外东路为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当太上皇而建,与外东路相对应的有慈宁宫,是皇太后及前朝妃嫔妃的生活区。 <b>(1)前朝</b><div><b></b> 过了午门即来到前朝。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以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为中心,是紫禁城内的重点建筑。</div> <b>太和门广场</b>。太和门为三大殿的正门,门前广场开阔,有内金水河流过,河上设五座玉带桥。 <b>  太和门</b>,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前朝宫殿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叫做“奉天门”,到清朝才正式改称“太和门”。太和门在明清两朝皇宫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一度是皇帝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的重要场所之一。 太和门前铜狮 <b>太和殿</b>,即“金銮殿”,是皇宫中最重要的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这里是皇帝举行典礼的地方。<div> 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div> 太和殿前的云龙阶石大石雕 <b>  太和殿内景</b>,6根蟠龙金漆大柱子中间,在有7级台阶的高台上设置的雕龙宝座,上方高悬乾隆御笔“建极绥猷”。 太和殿上的“五脊六兽”,是紫禁城最高等级,也是唯一的十个脊兽,其它殿上的脊兽按级递减。 <b>  太和殿外景</b>,气势宏大,雄伟壮观。<br> 太和殿前广场见证了侵华日军的投降。1945年10月10日(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上午10时10分在这里举行了侵华日军受降仪式,当天,前来观礼的总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在太和殿、午门、端门乃至天安门,人潮涌动。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螭首 )。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汉白玉石台基,台基交汇处上方为<b>日晷</b>。 嘉量(左),仿古代计量器、铜鹤(右上)与铜龟(右下),大典时点香火的用具。 <b>中和殿</b>。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前,先在这里休息和做准备。 中和殿与保和殿 <b>  保和殿</b>。明代大典前,皇帝在此穿衣、戴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在此宴请外藩,自乾隆后期起,全国科举殿试在此举行。 殿台基上的<b>排水螭首</b>,故宫前朝三大殿共有1100多个排水白石螭首(龙头),每当大雨降临,这里会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b>  铜缸</b>,紫禁城的消防用具。 保和殿背后,景山万春亭与紫禁城遥遥相望。 保和殿北侧 保和殿背后御路中央的<b>云龙阶石(大石雕)</b>,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精美石雕。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00吨。石上精雕细琢9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 <b>(2)内廷</b><div> 故宫内廷包括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亦称“后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内廷建筑精美,楼台亭阁和御花园等都集中在这一区域。</div><br> <b> 乾清门</b>,内廷中路的正门,与前朝由南向北一脉相承。 <b>乾清宫</b>,后三殿的第一殿,内廷正殿,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政务的处所。 <b>  乾清宫内景(“正大光明”匾)</b>,自雍正皇帝始,清代采取秘密建储的方法,将选定的储君名字写在纸上放在建储匣中,安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皇帝去世后,由大臣启封宣布。 乾清宫前,四个铜鼎一字排开。 乾清宫汉白玉石台基上的日晷与铜鹤 <b>  江山社稷亭</b>,是位于乾清宫两侧的两个微型鎏金“宫殿”。左侧为社稷,右侧为江山,是政权的象征。 乾清宫东侧风光 <b>  交泰殿</b>,内廷第二殿。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 交泰殿侧面 乾清宫与交泰殿 <b>坤宁宫</b>,内廷第三殿。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后,坤宁宫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同时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坤宁宫(左)与其东侧建筑的“五脊六兽” 坤宁宫东侧的日晷,古代计时器。 坤宁宫北面风光 <b>  东六宫</b>,东六宫在故宫中轴线东侧的东一长街,是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六宫分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 <b>  西六宫</b>,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分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 <h1><b>(三)御花园</b></h1><h3>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称“宫后苑”,清朝时期改称“御花园”,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们的休息、游赏场所。</h3><h3> 御花园南门。</h3> 御花园为皇家后廷花园,面积小但布局结构精巧别致。 <b>堆秀山</b>,是怪石堆砌的假山,上有御景亭,每逢七夕、中秋节,帝后嫔妃在此登高赏景。 <b>  万春亭与千秋亭</b>,上圆下方,形态优美,分别位于御花园的东西两侧。两亭原本为明嘉靖年间同时建造,但千秋亭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后重建,两者略有差别(下图为西侧的千秋亭)。 <b>  天一门</b>,是供奉道教神像钦安殿的正门,位于御花园正中。 <b>  御花园连理柏</b>,由两棵古柏组成,上部相对倾斜生长,树冠相交缠绕在一起下部树干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是为奇景。 <h1><b>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上化石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b><br></h1><h3><b>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 000至11 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h3> <b>(一)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b><br>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市中心约50公里,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3—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生活的地方。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科研基地,是世界范围内一处有关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圣地,还是修学旅游圣地。 遗址公园导览图 进入公园拾阶而上,道路两侧分别矗立着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雕塑。 地猿(左上)、南方古猿(右上)、智人(左下)、直立人(右下) 早期智人 <b>猿人洞被保护后的外观</b><br>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北京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50万年。 猿人洞发现于1921年,几十年来主要发掘了堆积的中段,从中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上万件石器、和近200件动物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同时期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 1929年 “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发现地 1959年北京猿人下颌骨发现地 <b>  山顶洞</b>,山顶洞是继猿人洞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因为位于龙骨山的顶部而由此得名。1933年和1934年发掘,发现了3颗完整的头骨、一些脊椎骨、肢骨、盆骨、膝盖骨和牙齿,共代表8个不同个体的古人类化石。 山顶洞中1966年“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地 周口店遗址科普体验馆 <b>  周口店遗址科学家纪念园</b>,安葬着对我国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和地质学作出杰出贡献的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尹赞勋、周明镇、吴汝康等院士和著名的科学家。 <b>(二)周口店遗址博物馆</b><br>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新馆始建于2011年7月,2014年5月向公众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8093米,其粗砺建筑形式源于周口店遗址重要文化元素——石器。新馆集研究、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馆内展出藏品包括古人类、古动物、文化遗物等一千余件,分为四个展厅。 展馆入口大厅 <b>  第一展厅,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b><br> 周口店遗址是人类了解自身进化历史、追寻远古文化足迹的一个重要窗口,在1918年发行以来,曾有数十位中外科学家在周口店遗址进行长期的发掘、研究工作。 <b>第二展厅,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b><br> “北京人”在猿人洞里断断续续生活了50多万年,留下大量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为研究人类演化史及“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物资料。 “北京人”用火 <b>  第三展厅,周口店遗址发现的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地点</b><br> 遗址地点是一处南北向的洞穴,1927年发现,获得石器和古人类用火的证据灰烬、烧石及烧过的朴树籽及动物化石;属早期智人阶段,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 <b>  第四展厅,周口店重要其他化石地点以及“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寻找和周口店遗址的保护沟工作。</b><br> 周口店遗址是“北京人”及其后代的摇篮,也是亚洲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北京人”化石的发现为科学地人少直立人演化阶段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周口店遗址发掘、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诸多科研领域仍有待探讨。 结束语 谢谢观看!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及景区介绍,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