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州市苏陈古镇有一千余年历史,传统文化厚重,2020年10月,集镇所在地苏陈社区列为江苏省第二批传统村落。记忆中,穿集镇(社区)东西而过、长约1200米的麻石铺地老街,虽然如今仅剩黎明西路一段的288块麻石,(镇政府向东至苏叶公路有老街在,无麻石铺路,更名为东进路。)但老店房、老门面、榻子门、老店招牌见证了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变迁,寄托着无数故乡儿女的乡愁记忆,映衬着崇德向善为荣的精神,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苏陈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在唐代,苏陈河临岸零星居住着一些结草为菴、聚族而居的拓荒人家,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形成羊肠小道相连相通的“苏家舍”“陈家舍”等小村舍。唐宋年间,随着以军事用途为主的姜(堰)泰(州)官路(驿道,境内为今跃进河方位,距苏陈集镇南约二千米)陆上通道建成及军事设施“铺”“墩”(如十里铺、军铺,王家墩、宋家墩、缪家墩)的设立,“铺”“墩”驻扎军士要改善生活,便不时要到物产丰富的“苏家舍”“陈家舍”“陈家肆”交换、购买农产生活必需品,简洁用语上“苏”“陈”,苏陈庄便由此得名。村舍经济发展,勤劳的先民来往泰州城的频率增大,为抄近路,用脚板踏出一条捷径斜向姜泰官路,即姜泰下官路。而苏陈1200米长的老街正是下官路的一段,先民们将自产多余的农产品沿下官路两侧摆摊自销,为避风挡雨,沿路搭建些小棚小舍来交换买卖商品,与集中居住的村舍渐渐连接。随着苏陈南北官河上架设木桥,东苏陈庄与西苏陈庄联为一体。明代,“洪武赶散”部分先民如明洪武初年(1380)的朱氏、陈氏,明永乐三年(1405)的孙氏等迁徙而至、落地生根;清太平天国战乱,镇江的戴姓、盛姓、朱姓、戎姓、殷姓、高姓等避乱来到苏陈定居,择地建房、购房、做生意,靠近沿路两侧成为首选。光绪31年(1905),丹徒儒里藉朱锡斋重修石梁桥,集镇东西向的老街更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变迁</p><p class="ql-block">老街的形成给老百姓出行带来福音,但只是一条宽及三米余的土路,晴天好走,雨天泥泞。民国初年(1912年),为适应苏陈庄商品买卖贸易繁荣的环境,乡首任民选乡董(乡长)兼三乡公益员郭秉彝(祖宅郭家场)主持“公益工程”,除捐资筑三阳河堤、创办小学、督民捕蝗外,在老街土路上竖铺青砖路面,砖砌排水暗沟,东起贞节牌坊,西止瓢儿汪,漂亮的砖街铺成,苏陈老街面貌一新。由于基础不牢,不几年,经负重的木制独轮小车(当时南乡的主要运输工具)碾压变形,路面坎坷不平。1931年8月,洪泽湖-高邮湖-里运河堤防决口27处,苏北里下河十余县一片汪洋泽国,苏陈老街浸没水中能行小船,水退后路面更加破烂,水塘一个连着一个,泥泞不堪;石梁桥被大水冲毁。灾后,乡董郭秉彝募款修桥补路。老街虽经修缮,但常有独轮小车压在含水的砖头上,引起积水飞溅,怨声载道。苏陈乡绅孙敬斋闻讯后,决定独铺麻石老街。</p><p class="ql-block">孙静斋大名孙崇仁(1885一1949年),静斋是字,世居苏陈。其远祖于永乐三年(1405)从泰州塘湾孙家庄迁至,刚来时开豆腐店,至清中期分为八房,鼎立一方,传至孙静斋己经是二十三代。孙静斋父亲孙瑗,坐落苏陈河西,排行老三,苏陈人称之“瑗三房”。因河东的几房孙姓吃鸦片而家道败落,族内长者决定由孙敬斋带800亩田至河东重振旗鼓。孙敬斋励精图治,勤俭治家,大有起色。还积德行善,遇有天灾,还给贫民减租借粮、施粥施衣,为民所称道。其住所在河东桥口,前后厅屋、照厅、堂屋等共四进,每进四间,青砖黛瓦,糯米汁斗口;罗底砖铺地,砖木雕精细;外抱东西厢房,东北角有二层小楼。其宅解放后辟为苏陈区公所、乡政府。(1976年被拆迁不存。)</p> <p class="ql-block">铺设过程</p><p class="ql-block">1935 年春,孙敬斋从江南购来大批麻石条坯,雇请几十位石匠,从早到晚,选材洗凿。每块石料洗凿成 5 个平面,面宽25厘米、长55厘米、厚10厘米左右,计5000块,作为横铺主街石。部分凿成面宽 25 厘米、长 40~65 厘米左右,作为条街石。铺砌的石街从牌楼口至瓢儿汪约长 1200米,中间用麻石并排横铺,两边用麻石竖铺,铺成的石街净宽 105 厘米;两边 1 米左右部分,用小砖竖铺至各户门前,并重整铺设 25厘米宽、30 厘米高的下水道。当年,东街路段及杨家巷部分铺设完成,次年再向西街延伸。</p><p class="ql-block">老街在石头铺设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在具体实施中,纠纷层出不穷,一些小市民思想的斤斤计较与孙静斋的善举大度形成鲜明对比。孙静斋亲临现场邀请地方耆老名流,带上壮工划定街面铺石界线,解决辣手矛盾。1936年春节前,麻石老街铺设竣工,沿街商铺自发放鞭炮祝贺,更有以新生儿取名“竣功”以为铭记。麻石老街共用石9100多块,花费7000多元,折合稻谷2000多石。泰县县张铎听说孙静斋独自出资铺苏陈麻石老街,特赠“乐善好施”匾额,以志善行。</p> <p class="ql-block">老街寓意</p><p class="ql-block">苏陈麻石老街弯弯曲曲横卧东西,有人称为龙形大街,龙头傍水在东首,龙角是牌楼;龙尾傍水,在西首瓢儿汪;四条伸出的龙爪为东十字路二条主巷和西岔巷口十字路二条主巷;龙胆为苏陈木头大桥,龙身鳞片则是众多的麻石。在以脚步丈量为主的年代,虽然苏陈南边通扬公路土路在1931年后已经成型,但为走捷径,如沙村、查庄、宋墩、苏东等地去泰州,为赶路还是穿麻石老街而过……西石羊人去查庄,必穿过东石羊、官庄、沟子岸、苏陈麻石老街、花园头、苏东等村庄捷径……</p> <p class="ql-block">苏陈麻石老街东起“牌楼口”,牌楼口是苏陈老地名,即今苏陈中学北面东西大道一带,曾有一座单门石质牌坊,通常为朝廷旌表功勋、登科及第、忠孝节义者而立,以表贞洁女性为多。据查阅地方旧志《道光泰州志》:苏陈陈氏,李光远妻,年二十五岁守寡,抚子守节三十六年,道光六年(1826)旌。说明是苏陈的陈姓之女,嫁给李光远为妻,25岁守寡,守节36年,地方府衙上报朝廷,朝廷于道光六年建牌坊旌表贞洁,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视名节为命”的道德思想。1958年,古牌坊被毁。2021年6月,地方政府在黎明西路复建三门四柱古式古香的“黎明路”牌坊,为古镇标志物、仿古景点。设立牌坊的寓意主要包括祈福平安、祝福吉祥,集镇标志与历史文化的展示、美化集镇外部环境、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忠孝礼义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老街变迁</p><p class="ql-block">麻石老街铺成后,沿街商铺猛增,店门口更加热闹,棉布、南北货、国药、茶食、酱货、刷纸、土烟、米厂、糟坊、油坊、六成行、猪行、鲜鱼、烧饼铺、早茶馆、餐饮店等行业各有特色,异常活跃,成为里下河地区商品集散地,每天迎来上河的小独轮车有百余条(辆),走在坚硬平坦的麻石老街上,再无水塘之忧,地方庄容庄貌改变和商贸的繁荣,给来者留下较深印象。</p><p class="ql-block">1948年冬苏陈解放初期,麻石老街上先后相继设立区公所(乡政府)、粮管所、供销社、信用社、文化站、广电站、联合诊所、邮电邮政局等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麻石老街也迎接来自淮安、盐城、南通、扬州、泰州等地来苏北党校学习的各地学员,苏陈古镇麻石老街名传苏北苏中。</p><p class="ql-block">1959年春,泰县水利局实施旱改水工程,在苏陈公社小冯甸老通扬运河设四台抽水机泵房,通过修筑的十里长大渠道向西向北引水,苏陈牌楼口至粮管所近150米路段的石头被扒,为宋墩段大渠道基础作奉献。同年8月,麻石老街苏陈公社段门前新开辟一条能通汽车的简易砂石砖子路,欢送182名男女青年到新疆支边,起名新疆路。1967年,趁苏陈老木桥翻建为水泥拱桥(文革桥)之机,叉巷口至公社门前麻石老街两侧店面瓦厰拆除,扩路宽至5米,约100米路面石头移作做路牙。1975年底,苏陈河向东移址100米新挑苏陈河,填没老苏陈河,集镇重新布局,形成现在的河东路、河西路及商贸街布局;河东沿街300余米住户搬迁至东、西居民点,供销社旧址被新苏陈河所没,移址在原政府旧址重新建设,“三十年河东变河西”,政府则重新建设于苏陈河东。老街石头遭散落无人收集保管。1992年7月,叉巷口沿麻石老街两侧200余间店房、民居规划拆除,次年11月,建成三幢四层商住楼。1994年深秋,西起苏陈路(岔巷口)东止大桥的15米宽路面(下水道)由供销社出资铺设混凝土;东起苏陈中学西止大桥的路面(下水道)由镇财政出资铺设混凝土。1995年又接通通扬公路,结束老街“两头不出头,中间砌高楼”状况,新的苏陈大街成型,1995年底,集镇编定路巷名称及门牌号码,石头老街定名为“黎明路(东)(西)”。苏陈路向西的麻石老街一段幸运保留旧貌未变;向东由农村商业银行(苏陈政府)至苏叶(张俞线)公路一段老东街改称“东进路”。1995年至2012年,黎明西路至苏陈路段因老苏陈农贸市场的存在,是苏陈最繁华的时间,路中间曾设百货摊位四十余个;每天早上便车水马龙,进入此路段去苏陈农贸市场买卖水果、蔬菜、肉类、水产、禽蛋、奶制品和豆制品、酱制品等生鲜的不低于3000人。</p> <p class="ql-block">2005年后,为修理被重载拖拉机压坏的下水道、改造铺设自来水管线、铺设雨污分流管网,西段石头老街三次被扒得天翻地覆,所幸的是,主持修理的有识之士尊重历史文化,仍在大整大修后重新将麻石铺设于路面,重复使用没有变型,挽留了麻石老街现场,留住乡愁记忆。而同时期浇筑的混凝土道路、沥青路面,每隔4∽5年,便坑坑洼洼扒掉重来,路基变成一堆堆碴土,无法循环利用。随着2021年6月底,地处苏陈路北侧的苏北党校(省级)旧址及全国唯一的“反四风教育馆”开馆,来至省内外的参观者在接受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之余,回程目睹必经之地的麻石老街旧貌,无不被苏陈厚重的历史所折服。至目前,从岔巷口向西的黎明西路老街道,仍保持古石街旧貌,还有 288块条石嵌在水泥路面中,街两边还有十多户榻子门住户,保持店铺旧貌。沿街的瓦厰、门面、店招牌、榻子门、古房屋还能让观者忆及昔日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