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陵城区徽王庄村东200米处的马颊河故道上,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桥梁,是鲁西北、冀东南平原上现存最早的桥梁。      据乾隆年间《德州志·纪事》记载:“立刘豫于齐,济南属焉。按将陵县亦属伪齐。刘豫子刘麟为金建桥二,一在阜城北,一在德州北,今徽王庄石桥是也。”      桥面为土质桥面,只为村民过河农耕,串亲所用。      这座桥梁自金代初期建造以来,一直屹立在马颊河上,它完整保存了当时平原地区的造桥模式,是研究古代造桥技术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2022年徽王桥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div>     徽王桥最初有13孔,东西走向,主桥长50余米、护坡30余米、桥高5米、桥宽6米。桥墩由42根石柱组成,纵向14排,两边排距3米,中间排距3.7米。石柱由8-10个石碌碡形状的石礅组成,最大的石礅直径75厘米。每排石柱之上架横梁一个,横梁之间有12根檩条用卯榫相连,总共14架横梁、156根檩条。檩条之上铺满密集的椽木,椽木之上盖芦苇编织的苇把。桥西北侧建龙王庙一座,庙后立着一座石塔,塔高4米许。桥东西两侧各立镇水兽两个,镇水兽双目圆瞪、张嘴獠牙。    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日寇侵略,山东保安五旅曹镇东部烧毁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徽王庄区区委书记周英文组织附近徽王庄、西纸坊、东纸坊等七个村庄重修徽王桥。修桥人员首先拆除了剩余的11孔危桥,收集了大量的砖石、木料,需要添补的木料、芦苇以及白灰等物资也准备齐全。1951年开春,施工人员挖3米深坑,用灰土一层层夯实,灰土之上立磨盘,磨盘之上立石柱。石碌碡组成的石柱中间不平整的空隙则以铁片找平,300斤左右的石碌碡一层层码高,施工人员用翘杆杠杆的形式吊高。新修的石桥,由原来的13孔改为7孔,由27个石柱支撑。按原先古桥放置镇水兽的位置,垒砌了4个镇水兽。上梁时用8个横梁、96根檩条构建,密集椽木之上铺盖苇板,桥面用灰土铺平。木工用硬榆木制作了结实的桥栏杆,中间贯穿了铁链。重修后的徽王桥东西长44米、南北宽6米、高5.3米,于1951年5月竣工。           2022年6月,德州市陵城区文旅局再次对徽王桥进行维修保护。维修过程中,对桥台、雁翅墙、护土坡、桥墩等部位进行维修。即将竣工的石桥,图片来自网络。  2022年维修前的图片(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