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历的八月,风过生香。在这段温柔的岁月,在一天雨落的时候,闲展旧时书,催忆当初,最是引起人思念的惆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外公是没出过远门的,甚至到镇上赶集的次数都寥寥无几,他常自嘲:“没读过书,出不了门。”相信外公是深知没文化的苦的。尽管生在农村,但外公也从不让我们下地,倒是家里田地所有的活全被他包揽了。每次出门前,外公都会给我搬来一把椅子和一个小板凳,嘱咐我要认真看书。可孩童时期的我,心性贪玩,总想和伙伴出去玩。毕竟迫于外公的严厉,倒也只能乖乖坐在那里,心有不甘地随意翻动书页,至于有没有看进去,我是不在乎的。但今天看来也算是有收获的,至少培养了我独处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的增长,比起热闹,我更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于是村里人都说:“这孩子,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在无数个闲暇时刻,我都会找来一本书,坐在窗前翻看。就这样,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第一次读到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文字力量的美好。一字一句,我仿佛看到田园牧歌般生活场景,“从明天起”让我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从“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学到为人的博大胸襟和仁爱之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从那时起,我渐渐喜欢上买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家镇上书店是有的,但多是卖教辅类书籍和文具的,因此我也喜欢到地摊上淘书籍。记得农贸市场的河边,每逢赶集日都会有一个中年大叔在那儿卖书。地上铺上一张磨得泛白了的蓝布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放在上面,供人挑选。有新的,也有旧的,农用书、日历本、小说……价格便宜,五毛至三元不等。那时候我习惯选一本感兴趣的书,站在旁边浏览,等待赶集的外婆,临走再用零花钱买上一本带回家。买的多是一些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半月刊《读者》《意林》每期必追,小说常是彻夜奋读,那时的我仿佛找到了精神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学时期,远离家乡异地求学。陌生的校园,每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风起树影婆娑,控制不住的思家落寂感袭来,图书馆便成了常去之地。那里安静,也有各种书籍,阅读便成了心灵的慰藉。那些静默的文字,宛如夜空中明媚的星,点亮心灵柔软的深处,生活也因此不那么枯燥,思结也随着翻飞的书页而飘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以后,对于生活的烦恼,唯有读书是最好的解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迷茫时,想到木心说的:“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就会又鼓起前行的勇气往前走。难过时想起杨绛先生曾说的:“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地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来的样子。没有人能像白纸样没有故事,其实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伤罢了。”正是因为阅读,不经意间被文字治愈,顿觉万物明朗,生活可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不停地看书。正如莫言先生说的:“尽管这些书,可能与我的未来无关,但是它们教会了我思考。”也许我一无是处,籍籍无名,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让我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让我不困于情绪,不再内耗自己,不再想不开,放不开。它驱散浮躁的风,照亮前进的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学历不高却喜欢文字,它虽不能充饥,但是可以喂养倔强而又无趣的灵魂,心情不好时,我会在字里行间借宿一晚。”我想我大概会一直阅读下去,我想那样的人生也挺美好。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