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昂起着的胸部</p><p class="ql-block">那里面激荡着憎与爱的</p><p class="ql-block">血液</p><p class="ql-block"> ——《火把》艾青</p> 作者介绍 <p class="ql-block">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毕业于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现当代诗人</p> 背景介绍 <p class="ql-block">《火把》的历史背景是1940年前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已惨烈而英勇地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抗日阵营之内出现了严重危机,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投敌,当了汉奸。蒋介石政府又不断地掀起反共高潮,激起了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对这股反动逆流进行了广泛的斗争</p> 写作故事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两周年桂林所举行的火炬游行。当时游行场面声势浩大,“万余名”手执火炬的群众集合于公共体育场,当火炬点燃之时,全场光焰万丈,亮如白昼。”艾青在桂林时参加了游行,受到极大震动。</p><p class="ql-block">离开桂林后在湖南新安等待去重庆的日子里,艾青沿着夫夷江西行,先乘坐小木船,船到邵阳,改乘长江轮。船在广阔与渺茫之中航行,艾青满怀思绪构思着自己的诗篇。凝视奔腾不息的长江,仲春的艳阳正高悬在轮船前方,迎着火红的太阳,诗人心绪难静。在武汉,他想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为纪念“七七”抗战周年,举行歌咏火炬大游行,千万只火炬在天黑时举了起来,把武汉的大街小巷映得通红;他想起许多支游行队伍安排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点起火炬,映亮水面,一条条船只像火龙追波逐浪,仿佛要使整个长江燃烧起来……一江波涛在诗人心中汹涌,那熊熊燃烧的火炬,不正是象征着千千万万同胞对强大的新中国的热烈期望么?不正是象征着千千万万走向革命、走向光明的青年么?</p><p class="ql-block">艾青捕捉到了火炬的形象。在194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五四青年节,在劈波斩浪奔向重庆的长江轮船上,千行长诗,一气呵成,他又写出了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长诗———《火把》。</p> 人物历程 <p class="ql-block">在《火把》中,艾青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思想情感的变化。《火把》对诗中唐尼和李茵两个女青年,在一次火炬游行中的不同的表现和心理状态以及唐尼最后的转变,作了生动的描写。</p><p class="ql-block">李茵经历过实际斗争考验,思想情绪坚定。</p><p class="ql-block">唐尼的哥哥五年前为革命斗争而献身,在抗战初期,她自己表现得也很激烈,但是渐渐地在平庸的生活中消沉起来,沉溺在个人的恋情中,她爱恋的人叫克明。</p> 写作手法 <p class="ql-block">特别是《火把》,由于通篇采用了口语和对话,诗的情调使读者感到十分的亲切,诗句仿佛火把灼热的光焰,直透人的心脾。</p><p class="ql-block">《火把》通明的情境之中,场景和人物都是明朗的,现实的,没有抽象的描写。</p><p class="ql-block">写的是“火的世界,光的世界”,是“光明如何把黑暗驱赶到遥远的荒郊的故事”,为了具象显示光明与民主的火把的力量和精神浸入人心的强度与深度,为了要具象“个人如何被组织了的全体所激荡,所推进,”作者第一次在诗里创造了有名有姓有性格的人物:唐尼和李茵。</p> 历史地位 <p class="ql-block">《火把》在国统区的文艺界和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一些动摇在光明与黑暗中间的男女青年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冲击。</p> 总结 <p class="ql-block">《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火把》用梵高那样的粗犷而灼烈的浓笔,为我们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情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