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信子的美篇

花信子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越镇天成社区太极小区2号,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临时陈列面积96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台阶式演进布局形式,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及展览厅组成,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博物馆。1986年,成立“滇西抗战纪念馆”,截至2019年末,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藏品数量达10000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3件/套。</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军进犯中国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敌手,中国抗战大后方唯—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美)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在盟军(美)的配合下,围攻腾冲古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同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一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倡导下,政府拨出专款,海外华侨慷慨解囊,修建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美驻印军人物群雕</p> <p class="ql-block">滇西纪念馆最后的展品:永久的秘密——松山日军地下军火库的钥匙</p><p class="ql-block">多少散落在民间的抗战遗物,多少遗留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战争故事,就像这把钥匙一样,充满神奇、充满好奇,等待着我们去收藏、去甄别!</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大门为牌数式建筑,土木砖石结构,高6.1米,宽13.2米,门墙呈“八”字形,门头石刻篆刻“园殇墓园”为李根源先生题书。大门外两侧粉墙彩绘的“龙虎风云”图形,左右分设石砌方形矮花台各一,植翠柏。大门内紧贴门墙建有砖木结构小瓦房二间,再往里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及说明碑。</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名录墙</p> <p class="ql-block">名录墙,经过艰难的考证核实,共录有103141位烈士。</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p><p class="ql-block">小团坡高30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着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山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仅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米。塔基方形,边长5.5米,高0.73米,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米,边长1.52米,塔身为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米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猴彰题”字样,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忠烈祠建于小团坡脚的六形平台之上,台高2.2米,长32.6米,宽22.6米。平台当面用石条砌筑,台基正面嵌“碧血千秋”石匾,是国殇墓园落成时蒋中正电题,时任云贵监察的李根源先生代的。平台两侧各筑石阶,地面用石柏铺就。忠烈祠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通高8.3米,面阔25.1米,进深14.15米,面阔五间,明间、次间、用格扇门,稍间正面开圆形窗。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是祭奠、祀奉阵亡将士英魂的殿堂。正檐下悬挂的“忠烈祠”木匾是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题书。门额上的“河岳英灵”是蒋中正题写。</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祠内正中正面墙壁上镶嵌孙中山先生肖像,两侧悬挂中华民国园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两旁分别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中嵌“总理遗嘱。”</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题写</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题李根源书</p> <p class="ql-block">盟军碑</p><p class="ql-block">从1943年8月17日至1944年9月14日,美国盟军共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及腾冲城内对日军进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攻坚战的进行,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同时,美军作战参谋团也积极参于支持各部队进行地面攻击。在反攻滇西战斗中,共牺牲了19名美国盟军宫兵。2001年,在国内诸多学者、社会人士及史迪威将军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的多方搜寻下,终于找到了19名盟车阵亡官兵的档案。2004年,国殇墓园于此为他们重新修建了墓碑和纪念碑,象征着中美盟军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一起赢得和平的伟大进程。为此,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2004年给保山市市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美国人民,感谢腾冲人民修建此盟军纪念碑,佐证两个伟大国度友谊的善举。</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十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p> <p class="ql-block">4X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汀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p><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p> <p class="ql-block">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向德,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词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抗日谷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88步高龄,眼见国土沧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大罗绮坪观音寺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暝,彰显了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砸石子</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连正在哺育的妇女和刚刚懂事的孩子,也为修路、修机场砸碎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p> <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一位傈傈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军飞行员,因当地找不到饮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使其得以脱险。</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反攻滇西共有20余万民工支援作战。青壮劳力不够调用,许多老人、妇女、孩童都参于运粮。他(她)们肩扛背驮,在崇山峻岭的雨雪风霜中艰难跋涉,许多人饿死都不吃一粒军粮,最终以累死、饿死3000余人的代价,保证了十万军队的粮食供给。</p> <p class="ql-block">13岁的中国远征军贵州藉娃娃兵陈有礼,后来,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何联络部分乡忌用棍棒拦载,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北端有一座坟冢叫“倭塚”。是埋有日军尸体的坟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塚”。里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三具敌尸。“倭塚”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及腾冲人民宽阔的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就让这些侵略者的亡魂“入土为安”,不得再逞凶祸世。</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融为一体,更全面地再现了辉煌的的滇西抗战历史,弘扬了不屈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是一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警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