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来说,大都会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中国馆,那里收藏着难得一见的中国艺术珍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来参观过,今年8月15日再次走进大都会博物馆,因为这里展出的很多中国文物都是稀世珍宝。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独特的故事,能够在这神圣的艺术殿堂里观赏中国顶级的稀世<s>珍</s>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心灵享受。</p> <p class="ql-block">大厅的空间高大,游客众多。</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国馆,最显眼的就是这幅稀世<s>珍</s>宝《药师经变》壁画。长15.2米,高7.52米,画中端坐着药师佛,十二神将陪伴左右。形象地表现了药师如来及其随从所在的东方佛教净土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是佛教东传中国最早的几座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经历代重修,现基本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上寺以雕塑见长,下寺则以华丽的壁画独擅胜场。元代,下寺在一次大地震后修复,主体建筑后殿的四壁壁画相互呼应,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总面积有19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壁画则是从下寺的墙壁上剥离下来的。广胜寺被剥下的四幅元代壁画被分别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后殿西壁《炽盛光佛佛会图》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后殿东壁《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殿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广胜寺也破败不堪,寺里的和尚无钱修庙,1929年,寺里僧人以1600元大洋,将《药师经变》壁画卖给了两个美国人,所得款项用于维修庙宇。这壁画辗转来到美国,被一个美国牙医收购。1964年,牙医以他母亲的名义将这幅壁画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壁画《药师经变》卖出时被肢<s>解</s>破解为数百块,后经大都会博物馆精心修复将壁画完整复原,并将它安置在中国馆最大的展厅内,很快成为大都会博物馆最知名的中国艺术藏品。</p> <p class="ql-block"> 稀世珍宝 :易县三彩罗汉像907-1125),约1000年。</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20世纪初留美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见到了易县八佛洼所出的一尊三彩罗汉像,在后来写成的名著《中国雕塑史》中他这样评价:“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p><p class="ql-block"> 辽代等身三彩罗汉像,早年被认定为唐代作品,总计16尊。20世纪初被盗运出境的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二战期间旧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不幸毁于苏军攻克柏林的战火,迄今为止仍存世间者仅只10尊而已。</p> <p class="ql-block"> 稀世珍宝 :易县三彩罗汉像907-1125),约1000年。</p> <p class="ql-block">唐 </p><p class="ql-block">三彩陶仕女俑</p><p class="ql-block">坐著的宫廷淑女</p><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7)</p><p class="ql-block">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礼物。</p> <p class="ql-block">唐 </p><p class="ql-block">三彩陶马和马夫俑</p> <p class="ql-block">青铜鎏金弥勒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24)</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p> <p class="ql-block">唐 </p><p class="ql-block">观音大势至造像碑</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十年 </p><p class="ql-block">青铜鎏金弥勒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34)</p><p class="ql-block">公元486年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约翰·斯图尔特·肯尼迪基金</p><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已知的最大的早期中国镀金青铜雕塑。佛陀宽阔的肩膀,有力的体格和长长的腿源于五世纪的印度原型,这些原型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p> <p class="ql-block">明 </p><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狮吼观音菩萨像(杨木胎)</p><p class="ql-block">明朝(1368-1644年),15-16世纪后期,有颜料的木(杨树)。</p><p class="ql-block">狄龙基金。</p> <p class="ql-block">稀世珍宝:唐彩绘漆金夹柠阿弥陀佛像。</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有近1400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袈裟表面均残留敷彩痕迹,佛像裸露的肌肤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p><p class="ql-block">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上个世纪初在北京建立山中商会支店,正式开展在北京收购中国古董的业务,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各国的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中国艺术品。</p><p class="ql-block">1917年的一天,有一古董商带来了四尊佛像,熟知中日文化的山中定次郎看出这些旧的佛像绝非寻常之物,而是采用了干漆夹纻的古老工艺。山中定次郎认定眼前的这四尊干漆夹纻佛像来历非凡,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用高价全部买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山中定次郎得到这些佛像后,留下了其中的一尊,而将另外3尊运往了美国纽约分店公开出售,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关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很快出高价买下了其中的一尊,还有2尊则分别被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塞克勒艺术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买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坐佛像就是当年高价购入的珍宝。</p><p class="ql-block">这组佛像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它重要之处就是因为佛像制作采用的是千年前的干漆夹纻工艺。干漆夹纻现在通俗说法即脱胎漆器,唐朝制作的干漆夹纻佛像熟知的仅见于日本国宝级唐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由此可见同为唐代的这四尊佛像的珍贵程度。</p><p class="ql-block">但由于历史上几乎很少大规模制作干漆夹纻佛像,因此流传下来的干漆夹纻佛像很少见到。而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几乎就更难见到。</p><p class="ql-block">从国内看,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保存这么好的脱胎漆器的佛像,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文物。堪称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辽 </p><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柳木胎)</p><p class="ql-block">水月形观音菩萨,辽朝(970-1125)</p> <p class="ql-block">明 </p><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善财童子像(椴木胎)</p><p class="ql-block">明朝(1368-1644)</p><p class="ql-block">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彩繪陶十二生肖俑</p><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7),8世纪白底陶器。</p> <p class="ql-block">五代 </p><p class="ql-block">越窑青磁龙纹碗</p><p class="ql-block">龙在波浪中碗,五代(907-60)</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p> <p class="ql-block">北齐 石狮</p><p class="ql-block">守护狮子北齐(550-77)</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p> <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青铜甑</p><p class="ql-block">葡萄酒容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青銅簋</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陶陽</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勾雲佩</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龍山文化黑陶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璧</p> <p class="ql-block">北齊</p><p class="ql-block">彩繪石雕觀音菩薩像(砂岩)</p> <p class="ql-block">北齊</p><p class="ql-block">南響堂山石窟彩繪石雕佛頭像(石灰岩)</p> <p class="ql-block">北齊</p><p class="ql-block">彩繪石雕四佛塔(石灰岩)</p> <p class="ql-block">北魏</p><p class="ql-block">石雕燃燈佛像(砂岩)</p> <p class="ql-block">丧葬罐</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石器</p><p class="ql-block">有雕刻和雕刻的装饰青瓷釉(龙泉器)</p><p class="ql-block">弗莱彻基金</p><p class="ql-block">这个带有六个管状喷口的罐子的奇特形状很有趣。仍然很难解释,这种形状的瓮,用于存放大米和其他用于墓葬仪式的谷物。是位于浙江省附近的龙泉窑生产的最早期的瓷器类型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形陪葬罐</p><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p><p class="ql-block">12-13世纪青瓷釉下雕花贴花瓷器</p><p class="ql-block">罗杰斯基金</p><p class="ql-block">1918年在中国南方的墓葬中出土了几件这样的器皿。他们被认为是用来储存用于葬礼仪式的谷物,有时与道教的宗教传统有关。</p> <p class="ql-block">龙柄花瓶 (1644-1911)</p><p class="ql-block">景德镇青釉绯红瓷</p><p class="ql-block">本杰明·奥特曼遗赠</p><p class="ql-block">1913年钧瓷在18世纪的清朝宫廷中再次流行。历史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瓷厂监制唐英(1682-1756)曾成功地再造钧瓷,其中包括一些新的釉变化,如今世的"新紫"。不再局限于花盆,这些新作品具有多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碗</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11-12世纪晚期黑釉(定器)</p><p class="ql-block">斯坦利·赫茨曼的赠品</p> <p class="ql-block">带有抽象卷轴装饰的花瓶</p><p class="ql-block">辽代(907-1125)</p><p class="ql-block">11-12世纪石器,在透明釉下切割成白色和棕色的装饰(磁州器)</p><p class="ql-block">塞缪尔·T夫人的赠品</p><p class="ql-block">磁州器是中国北方生产和使用的家用器物。它们也是在内蒙古的一些窑炉中制作的,粗略的切割与中央寄存器中使用的较深的釉料相结合,表明这个高耸的花瓶是在东北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带有“龟壳”装饰的瓶子</p><p class="ql-block">南宋王朝(1127-1279)</p><p class="ql-block">13世纪冀州铁釉凿器</p><p class="ql-block">塞缪尔·T夫人的赠品</p><p class="ql-block">这种富铁釉与独特的鳖甲图案相似,是中国东南部以黑陶闻名的冀州小镇的特色产品。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融化并分离,表面的铁气泡创造了这种戏剧性的设计。这种釉面效果后来在日本和西方也被重新创造。</p> <p class="ql-block">酒坛与诗</p><p class="ql-block">明朝(1368-1644)</p><p class="ql-block">16世纪白地绘墨褐石器(磁州器)</p><p class="ql-block">斯坦利·赫茨曼的赠品</p><p class="ql-block">这个大罐子上的铭文表明这是一种葡萄酒高端饮料的容器。</p><p class="ql-block">八枚彩章上分别写着:“紫居的甜酒,碧玉湖的玉酒。以上所写的,合二为一:“十八儒,酒杯枷锁,懒上瀛洲;八仙,醉不知如何回到他们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带把手的罐子</p><p class="ql-block">中国,12世纪白滑纹黑釉(磁州器)</p><p class="ql-block">斯坦利·赫茨曼的赠品</p> <p class="ql-block">菩提达摩冥想</p><p class="ql-block">中国,明朝(1368-1644)</p><p class="ql-block">17世纪白瓷与透明釉(德化器)</p><p class="ql-block">中国白瓷在17世纪的德化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德化是福建东南沿海的一个丘陵地区。德化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有光泽,釉质透明,釉质呈乳白色。</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描绘了佛教禅宗(日本禅宗)教派的创立者,完美地说明了德化陶器的这些特征。</p> <p class="ql-block">带龙的罐子</p><p class="ql-block">中国,明朝(1368-1644)</p><p class="ql-block">白瓷涂上钴蓝色,这种风格在14世纪首次在中国蓬勃发展,可以说是陶瓷史上最重要的发展。受宫廷委托,这只壮观的储罐,在景德镇的窑炉中制作,其肩上刻有铭文,可以追溯到宣德皇帝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它的彩绘装饰以一条动画龙在稀疏的云层中起伏不定。</p> <p class="ql-block">鹿与麻姑</p><p class="ql-block">中国,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白瓷,透明釉(德化器)</p><p class="ql-block">苏学金是二十世纪初德化最有才华的瓷艺家之一。他的雕塑往往细节细致,充满生命能量。在这里,神仙麻姑手持长寿菌,一只鹿背着一筐吉祥水果和鲜花陪伴着它。这只雕塑是社会特权阶层的生日礼物。</p> <p class="ql-block">菊花盘</p><p class="ql-block">中国,金朝(1115-1234)</p><p class="ql-block">象牙釉下雕花瓷(定器)</p> <p class="ql-block">莲花装饰碗</p><p class="ql-block">中国,北宋(960-1127)</p><p class="ql-block">象牙釉雕凿瓷(定器)</p><p class="ql-block">充满这盆内部的活生生的荷花、叶子和茎,是在上釉和烧制盆之前手工雕刻和切割的。由于它们的薄,这些物品经常被倒置烧制,以分散重量并防止变形。金属边缘覆盖了碗的部分,该部分是为烧制而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碗与牡丹</p><p class="ql-block">中国,金代(1115-1334)</p><p class="ql-block">象牙釉下模印装饰的瓷器(定器)</p> <p class="ql-block">带有仿古图案的花瓶</p><p class="ql-block">景德镇青釉浮雕烙瓷</p><p class="ql-block">本杰明·奥特曼遗赠</p><p class="ql-block">这件精致的器皿是在其创造力的鼎盛时期的清朝御瓷工厂生产的,其特点是绿色珐琅釉面和低浮雕的镀金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馆看到了扬州八怪之一,石涛的由十二幅画页组成的《返回家园》画册。</p><p class="ql-block"> 石涛是清代著名画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他的画作独树一帜,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艺术境界。石涛的画风大胆奔放,用笔犹如书法,线条流畅,构图开阔,色彩斑斓,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中,山水画尤为出色,常常以大胆的笔墨和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画面。石涛的山水画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哲学思考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套《返回家园》画册既显示了石涛对专辑格式的掌握,也显示了他在专辑格式中的创新能力,是石涛最优秀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石涛的画作就像一股清流,让人在忙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他的艺术精神,就像他画中的山川一样,永恒而宽广。</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文物,都是历史的微光。愿它们找到归途,照亮我们的文化之路。</p><p class="ql-block"> 每一件流失的文物都像是一颗漂泊的种子,期待着归家的那一天。愿它们早日找到回家的路,回到温暖的怀抱,与我们团聚,被国人用心呵护。</p><p class="ql-block"> 欢迎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