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水两岸,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如天然门阙,故而得名“龙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龙门石窟壮丽的自然景观,也为古代工匠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 石窟,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天然岩壁开凿而成的洞窟。这种建筑形式最初起源于印度,作为佛教徒修行和隐居的地方。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的建造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并在北魏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的石窟不仅继承了印度石窟的风格,还结合了本地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石窟艺术。</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到洛阳,龙门石窟自然是不可缺席的游踪所在。</p> <p class="ql-block"> 前往石窟的路上,少不了草木青葱,很是养眼。</p> <p class="ql-block"> 绿浓树荫,走起路来自然飒飒生风。</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来到石窟脚下,终于明白什么叫人山。</p> <p class="ql-block"> 仰止……</p> <p class="ql-block"> 在落日的照耀下,随着人流,沿着伊河走向对岸以返程。</p> <p class="ql-block"> 一桥横跨伊河两岸,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 站在伊河对岸隔水而观,总算可概览龙门石窟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再见,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题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莲藕</p><p class="ql-block">巉岩耸峙到天苍,十万人形洞内藏。</p><p class="ql-block">众目齐瞻卢舍那,石头尽说孝文皇。</p><p class="ql-block">一从北魏兴斤斧,百代南郊变作坊。</p><p class="ql-block">伊水长流那片月,照彻风花两岸霜。</p> <p class="ql-block"> 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p> <p class="ql-block"> “白内”提梁铜卣</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铜编钟</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西工区六一二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陶猪圈</p> <p class="ql-block"> 鳞纹铜牺</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市唐鼎公司商贸G1M7984:86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铜鸩车</p> <p class="ql-block"> 仕女铜灯</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简介</p> <p class="ql-block"> 魏晋科教文化简述</p> <p class="ql-block"> 白釉诗词瓷枕</p> <p class="ql-block"> 隋唐洛阳城版图</p> <p class="ql-block"> 班固许《汉书》、《白虎通》</p> <p class="ql-block"> 河洛文明前言</p> <p class="ql-block"> 这个标志有说法……</p> <p class="ql-block"> 接过导游的旗帜,听着导游的解说,一路游览。</p> <p class="ql-block"> 到应天门前的夜市逛逛,在夜幕下领略一下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穿上唐朝的服装,做一回名副其实的“唐人”。</p> <p class="ql-block">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唐高宗曾在此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功能类似北京午门。亦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p><p class="ql-block">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应天门存世530多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以南,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虽历经千年风雨,应天门东西两阙巨大的夯土台基保存较好处依然有4米高。</p><p class="ql-block"> 应天门的毁坏,标志着其作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随着金兵入侵中原,应天门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被金兵烧毁,从而结束了其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应天门是2019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在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上建造,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尝尝“水席”的滋味,体验一下帝皇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除了汤汤水水,菜式还是挺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 这店名“真不同”,皇宫般的装修风格,为我们此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p>